「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我們是不會死的!」
最完整黃土水傳記
與臺灣最初的雕塑家群像
他是沒有藝術家世背景的素人,也是孤獨勇敢的時代挑戰者。
從殖民地臺灣出發,踏入藝術的、寬廣的新世界……
在不平等、動盪的世界中,以藝術突圍,走向新時代
《陰翳禮讚》從日常隨處可見的生活物件出發、談及藝術,乃至於山野飲食與甜點,引領讀者進入日本獨特的審美思維。「所謂的美,往往從實際生活中發展出來。」谷崎潤一郎創造出一種微觀的美學視野,從感官包容一切,細細品嘗平日難以得見的美麗景致。其觀察範圍之廣,無所不究。嘆賞古都幽暗的廁所帶給人的精神安定與風雅...
我滿腦子都是藝術,你要不要來一點?──顧爺 135萬粉絲都愛的藝術講堂 這一次,超譯大家最喜歡的印象派 整個時代都在變,藝術怎能一成不變!!! 打開通往現代藝術的大門
◎你喜歡莫內哪幅畫?多數人愛《睡蓮》,其實莫內不管畫什麼,都在畫光線。 ◎孟克畫肖像一點也不像?《吶喊》的重點不是像不像,而是真的在吶喊! ◎一定要原創才是經典?模仿本身就是致敬,提香就是仿朋友畫裸女而出名。 ◎怎麼欣賞雕塑品?看羅丹的《沉思者》時別沉思,你得不停走動。 ...
ArtScape 由藝術構成的臺灣視野 從戰爭、戰敗、回歸,走向戒嚴, 第一次以藝術的視野 完整述說二戰下臺灣人難言的時局 ‧ 在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中 政治、藝術與文化複雜難解 臺灣畫家如何以美術創作,表達他們對社會的關懷 努力挺過戰爭與政治衝突帶來的各種棘手難題
作為一本改版增訂十一次的藝術寫作經典,此為繁體中文版首次在台灣出版。 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世界抒發自己對於藝術的觀點,但是對於讀者來說,該如何分辨與選讀一篇有觀點、有效益的文章?至於產業中的內容提供者又該怎麼生產出一篇符合觀眾需求、說服讀者理解與認同的文章? 本書提供讀者多個切實可行的寫作...
◎ 2022 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插畫獎得主——蘇西.李Suzy Lee,創作心法首度全公開! ◎ 深入剖析《愛麗絲幻遊奇境》、《鏡子》、《海浪》、《影子》多部經典之創作過程。 ◎ 看Suzy Lee如何從發想到成書,把實體書的限制轉化為穿梭異空間的任意門! 本書宛如一場精彩絕妙的紙上圖畫書大師工...
從日裔語言學家之眼,以43個關鍵詞穿透日本的究極美學 沒有事物是永恆或無瑕的。 從出生到死亡、從醜陋到優雅、從殘缺到完美,生命的每一層次,都如實存在。 透過這種獨特的美感意識,那些既脆弱又殘缺的事物,最終都成為了美。
羅浮宮身世,叩人心弦卻鮮為人知 首本英語版完整歷史故事 ▎6段關鍵興建時期┼59個建築結構▎ ▎180+作品,500+人物,40萬個小故事,如百科全書式展開 ▎
侘(わび)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さび)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源自道家,追求「無一物」的侘寂精神,在江戶時代松尾芭蕉的俳句中先有了吟詠蒼古的自然妙趣。
攝影、電影、文學、哲學、左派思想……處處都閃現著他的靈光 德文原典直譯 ╳ 華文界最完整精確的班雅明精選集 在靈光消逝的年代,一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美學」不是一門學科,它不過是指認藝術的方式。 ◆ 藝術所展現的自由、無所求本身就是一種實現,而美感經驗可以讓人們於出神之剎那體會了解放的深刻意涵。 ◆ 藝術很「有用」,就是不能強求;它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天空才是極限,但無論如何、無論何時何地,無法預期爆炸。
黃土水,1895年出生於臺北艋舺,先就讀艋舺公學校、大稻埕公學校,後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就讀。他在國語學校時,透過學校接觸到美術教育,當即嶄露出令人驚訝的才華。他創作的一尊木雕觀音像,被放在校長室,引起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的注意。經由校長推薦、且在民政長官表示願意贊助學費之下,黃土水前往報考東京美術學校,順利入學就讀。
這名來自臺灣,家中沒有任何美術背景與資源的少年,就這樣走進了現代美術的世界。戰前的東京美術學校,聚集著來自各地、特立獨行的學生。在雕塑領域,有繼承日本傳統的木雕,和向西方學習的西式雕塑,各方技法、觀念在此發生碰撞。黃土水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奮力學習與突圍。他在短短五年內,掌握了塑造、木雕、石雕等全方位的技法,其中更有東京美術學校老師也沒教過的大理石雕刻技術。他是怎麼做到的?在這本書中,鈴木惠可運用在日本發掘的史料,第一次拚湊出黃土水的自我養成之路。
黃土水是第一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的臺灣雕塑素人,也是第一位登上日本帝展舞臺、並單槍匹馬與日本雕塑界較量的臺灣雕塑家。他是被高度評價為臺灣現代美術史上的先驅者,也是最先以「臺灣」作為明確作品主題、進行創作的藝術家。身為臺灣近現代藝術啟蒙時期的開拓者,他的眼前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美術前輩,鈴木惠可將黃土水的藝術之路描述為:「在出發之後,迎面而來的是有如荒原、從未有人走過的未知領域。」而黃土水走入這片荒原,也走向激烈變革中的世界局勢、複雜交織的文化認同。
本書挖掘大量罕見的史料、珍貴的圖片影像,重建黃土水置身的社會脈絡與相關人物互動,全面而系統性地整理分析黃土水的所有作品。黃土水雖然在三十六歲英年早逝,但本書作者為他找回失落的後續:原來,在臺灣、在日本,都有憧憬他的雕塑家,也有繼承他信念與精神的後輩雕塑家。黃土水雖然英年早逝,但他不只是曇花一現的臺灣天才雕塑家──因為有黃土水,在他之後,臺灣現代雕塑家才會成群地來。
黃土水,與來自臺灣最初代的雕刻家們,他們眼前所見的,是怎樣的風景?是荒原,還是新世界?請與我們一同走入,那個臺灣美術黎明的時代。
審訂、推薦序: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本書特色│
★近代臺日雕塑史研究專家鈴木惠可博士力作,顏娟英教授審訂與專文推薦。
★前所未見:最完整的黃土水生平傳記、不為人知的故事。
★最新觀點:深度剖析黃土水置身帝國與殖民地、文化認同複雜的時空脈絡中,奮力追求不朽藝術的歷程。
★全面整理:將近200張精彩圖片、深埋一世紀的黃土水史料,包含多件戰後下落不明的作品影像。
★徹底討論:黃土水的藝術追求,如何超越個人生死,影響後輩,啟發了一代臺日雕塑家。
作者簡介│
鈴木惠可(Suzuki Eka)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近代臺日雕塑史。參與撰寫顏娟英、蔡家丘總策畫《臺灣美術兩百年》(春山出版社,2022),相關研究發表於《日本殖民地研究》、《近代畫說》、《雕塑研究》、《現代美術學報》等期刊。
譯者簡介│
王文萱
京都大學博士,研究大正時代畫家竹久夢二。NPO法人日本茶指導協會任命臺灣地區日本茶大使,擁有多項日本傳統文化指導資格。個人著作《竹久夢二 Takehisa Yumeji》(2021)、《京都爛漫》(2013),合著及譯作多數。2021年以共同策展人身分於北投文物館策劃「浪漫1920s——竹久夢二的視界」特展。
柯輝煌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日本‧東洋美術史專攻碩士,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美術史與戰前殖民地臺灣、朝鮮半島等區域的書法史發展。
審訂、專文推薦
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各界感動推薦
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李玉玲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李欽賢 美術史研究者
林育淳 前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林曼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邱函妮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盛浩偉 作家
廖仁義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鄭麗君 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按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可說是黃土水研究的決定版,未來論者或可運用作者所累積的豐富資料與作品資訊做進一步的闡釋,卻很難在基礎研究的貢獻上超越作者。──邱函妮(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者日文及中文兼善的能力,加上勤懇的田野調查成果,終於可以縫補許多年來因為史料判讀及實際作品無法得見的臺灣美術論述空缺。很開心看到既努力又有實力的年輕臺灣美術史學者的專書出版。──林育淳(前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本書把握「同時代性」,立足長年追尋黃土水生涯軌跡之研究基盤,縝密匯集史料分析黃土水藝術風格的演變與時代背景,並進一步考察多位同時代或接續時代藝術家之生命史交叉映照。其研究方法與成果值得參考。──林曼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一九九〇年代,當我從最初的研究歸納、反覆確認藝術家黃土水是臺灣美術史上劃時代的人物時,由於作品及資料非常有限,如何適當地詮釋他的地位以及作品的意義,成為必須面對的痛苦挑戰。……鈴木惠可這本新書在三十年後出版,終於讓我放下心中對黃土水長期的牽掛。這本書不僅深入剖析黃土水的學習創作,以及留給臺灣的文化遺產,更可以說是臺灣現代雕塑史的一本小百科。(節錄自顏娟英教授為本書所撰推薦序)──顏娟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