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籍
0 篇書評

無國籍

一部關於身分、人權與國家主權的近代史

Statelessness : A Modern History

4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3/06/28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2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eISBN: 9786267234464
  • ISBN: 9786267234488
  • 字數: 205,880
紙本書定價:NT$ 580
電子書售價:NT$ 406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無國籍還意味著什麼呢?在國際政治思想史學家米拉.西格爾柏格眼中,無國籍者帶來的挑戰如今經常和難民、移民所面對的危機混為一談,但歷史顯示,無國籍問題在一次大戰後首次浮上國際舞台時,其實涉及更廣大的議題──

  「要理解無國籍者,全世界必須重新定義何謂一國的公民;
  要定義公民身分,便牽涉到國家邊界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劃分!」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出版日期:2023-12-01
    電子書: NT$ 245

    ★臺灣國際新聞指標自媒體「敏迪選讀」創辦人首部著作! ★幽默詼諧的口吻×好消化好吸收的解析×親近無距離的閱讀體驗,培養不被帶風向的國際識讀力,從這裡開始!

  • 電子書: NT$ 280

    ★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專家 宋國誠教授,四大面向辛辣直擊中國失速中★    大權獨攬、宛如「無冕之皇」再世的習近平,對中國來說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 要了解未來的中國與全球局勢,天下人不可不知!

  • 電子書: NT$ 294

    他們曾攜手登上權力與財富頂峰,直到其中一人「被消失」…… ◤這是一本絕無僅有又極具時代意義的回憶錄, 講述一對中國企業家夫婦如何藉由結交權貴,將資產累積至數十億美元,又為何妻子會突然失蹤,並揭露中國紅色權貴家族與中國富豪共同攫取鉅額財富的內幕真相。◢

  • 電子書: NT$ 336

      最權威的國際關係名家,東吳大學教授劉必榮──   以宏觀的視角和具體而微的思路,   從蛛絲馬跡中透視世界局勢,   為讀者精采解析形塑今日世界面貌的關鍵事件,   一本書帶你掌握看世界的方法,擁有國際觀與思辨能力。

  • 電子書: NT$ 312

    我們該如何「避免戰爭」、「嚇阻戰爭」、「打贏戰爭」 身為臺灣人,面對險峻情勢,你有徹底了解、做好準備嗎? 總長級上將親自執筆,攸關臺灣安全防衛的務實鉅著! 此時此刻,你最需要熟讀的一本書。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精粹49年戰略實務經驗

  • 電子書: NT$ 273

    「為什麼中國要拘禁我?」 日中青年交流協會前會長・鈴木英司,被不承認的間諜罪行判六年徒刑,總計關押6年3個月。這是他的回憶與見證。 2016年7月,從事日中友好活動30年的鈴木英司被北京國家安全局以「間諜罪」拘留,並被名為「監視居住」的方式監禁七個月、審訊、逮捕、審判、24小時監視。在監視居住和...

  • 電子書: NT$ 315

    ★透徹新冷戰之下台灣企業面臨挑戰的第一本書★ 美中對抗迄今最有系統、最宏觀的台灣商業策略書 應對大國博弈×經濟鉅變×革命性科技 三重挑戰的台灣新商業思維

  • 電子書: NT$ 294

    為何一國兩制名存實亡? 為何習近平高喊「兩岸一家親」,反而讓台灣更「脫中」? 從台灣及香港處境,剖析習近平體制下的中國。  

  • 電子書: NT$ 312

    文明,誰是正統?世界秩序,誰說了算? 西方常說,應該提倡民主,但不能讓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掌權; 伊朗和伊拉克應該接受禁止核子擴散條約,但以色列不必; 自由貿易是經濟成長的萬靈丹,但農業不行……

  • 電子書: NT$ 336

    ECFA,是「糖衣毒藥」?還是台灣社會自我保護的兩岸和平象徵? 看史上在任最久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 如何在驚濤駭浪中,與各方談判對手過招, 如何推動港澳辦事處正名,以及陸配權益改革, 又是如何兼顧在衝撞對岸的前提下,同時為兩岸和平互動儲備能量?  

  • 電子書: NT$ 270

    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它的命運和發展?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理解錯綜複雜的世界!

  • 電子書: NT$ 266

    中國的潰敗,和中共的不崩, 這個二分法,是台灣政界、商界必須理解的重點。 而潰敗的中國和不崩的中共,所對台灣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更是無法迴避,不得不嚴肅面對。

  • 詳細資訊

    個人權利取決於國家的保護?還是優先於政治而存在?
    「無國籍」如何形塑並衝擊主權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

    ──第一本剖析無國籍者與國籍意義的必讀之作──

    十九世紀以前,無國籍者只存在於小說故事,
    二十世紀以後,無國籍者已成為動搖國際秩序的現實難題!
    國家主權優先?人權保障優先?
    國際上如何理解無國籍者的身分狀態,又如何確認國家之間的互動原則?

    ★國際研究協會2022年圭恰爾迪尼獎得主
    ★美國歷史學會2021年本特利獎得主

      什麼叫「無國籍者」?他們是不被任何國家的法律承認其國籍,進而給予保護與權益的人士。今天,世上有超過一千萬人因戰爭、政治、天災、宗教迫害等原因而成為無國籍者,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為兒童。他們不屬於任何國家,而在大多數的權利保障都需靠各個主權國家來施行的情況下——

      「沒有國籍,就意味著個人連基本權利都難以獲得保障!」

      無國籍還意味著什麼呢?在國際政治思想史學家米拉.西格爾柏格眼中,無國籍者帶來的挑戰如今經常和難民、移民所面對的危機混為一談,但歷史顯示,無國籍問題在一次大戰後首次浮上國際舞台時,其實涉及更廣大的議題──

      「要理解無國籍者,全世界必須重新定義何謂一國的公民;
      要定義公民身分,便牽涉到國家邊界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劃分!」

      ▋無國籍者的處境,如何動搖一戰後至今的國際秩序?
      
      在本書中,西格爾伯格將焦點放在兩次大戰前後與期間國際上對無國籍問題的回應,結合歷史、政治理論與法學,探討無國籍問題如何、以及為何迫使人們對二十世紀和後來的國際秩序發展出新的理解。

      西格爾伯格強調,兩次大戰以前,歷史學家都傾向認為無國籍者應該被視為「法律上的異常存在」。然而,隨著戰後帝國勢力重組,促使民族、國家和國際法的未來都出現爭議,尤其當大量無法主張國籍身分的人進入國際社會,更觸發了對於個人權力基礎的爭論。

      例如,一九二一年,英國法官在《斯托克訴公共受託人》案中以「尊重他國國籍法的合法性」為由,判決一名已放棄德意志帝國公民身分、也未歸化為英國公民的德裔商人為無國籍者。此一判決的突破性在於,戰前的歐洲帝國在決定潛在新移民的身分時,通常保留自身有解釋他國國籍法的權力;此判決成立之後,一方面首次提出了主權國家擁有界定其人民身分的終極權力,一方面也反映了戰後對於建立新的國際慣例與跨國秩序的期望與想像。

      ▋定義基本權利的最大挑戰──規範的制定應該仰賴法律認知,還是經驗觀察?

      然而,無國籍者帶來的挑戰不僅止於此。本書檢視世上第一個致力於世界和平的跨國組織「國際聯盟」對於無國籍者的保護與法律承認,點出在全球秩序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無國籍者的存在也威脅到該組織希望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的中立角色。

      更有甚者,如果國聯將無國籍者確立為國際法的權利主體,就等於挑戰了國際法認為只有「國家」才具有行為能力的既有學說。出於人道主義而採取的措施,無論是普遍承認無國籍者的存在,或是考慮擴大難民事務委員會的權限,無國籍者的案例都可能成為法律學者有力的論據,提高國際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而造成國際政治秩序的動盪。

      但相對的,究竟應該承認何種性質的行為人或實體才具有法律上的行為能力,是法律和政治思想中長期存在的辯論,而無國籍者的案例對此辯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個人權利究竟優先於政治而存在,或者個人只能夠依據國籍而衍生地擁有權利和法律地位?本書也進一步透過援引法學家之間的辯論,在探討個人是否可以直接透過國際法來主張法律承認的同時,也推敲法律塑造社會現實的能力與局限。

      ▋國際社會對無國籍的思辨,形塑了一段人權合作與國家主權行使交織的近代史

      在探討無國籍問題時,本書提出了另一個少見的觀點,更能夠說明今天國際環境的現實。當歐洲難民危機在一九三○年代擴大,以及二戰之後發生更大規模的遷移與流亡危機,越來越多法學家視發展以「國家主權平等」為前提的新世界秩序為己任。與此同時,《世界人權宣言》將國籍權納為個人的基本權利,也進一步確立主權平等為跨國秩序的核心原則。

      換言之,國際上對無國籍問題的處理與思辯,也促使世界發展為國家之間有形式平等的世界,逐步揮別過去帝國以「文明標準」建立的等級制度與權力不對稱。然而,對無國籍者而言,當國際環境發生重大轉變,他們等於被迫身處不同法律框架的夾縫之中,其處境深刻體現了人道干預與國家主權維護之間的矛盾。

      因此,本書也爬梳曾為無國籍者的政治理論家漢娜‧鄂蘭對於無國籍的反思。鄂蘭指出,人具有普世人權一說似乎無庸置疑;但對於無國籍者來說,正因失去能保護他們的政府,無國籍者的人權即使理論上同樣不可侵犯,在現實卻是無處實施──即使渴望讓所有人都享有權利,但在主權國家主導的世界裡,唯有當個人有權利隸屬於某個政治共同體,人權才能獲得保障。

      今天,無國籍者的困境依舊存在,並隨著大國政治的動態、大規模的移民、環境變遷造成領土發生改變等,持續衝擊我們對於「國家」、「人權」、「身分」等概念的既有定義。正因如此,本書所揭示政治與法律思想在現代國際秩序形成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遠比人們想像中更加關鍵。

      透過闡述無國籍概念與國籍意義的演變,本書對於無國籍的探討將帶領讀者對國籍,以及國籍的擁有本身所彰顯的複雜性,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理解。

    作者簡介

    米拉.西格爾柏格(Mira L. Siegelberg)

      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思想史,尤其專注於國際秩序在知識與法律上的變遷。2014年於哈佛大學取得歷史博士學位,後曾於普林斯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並於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擔任講師。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為英/日文專職譯者,譯有《台灣人的牽絆》、《不平等的審判》、《從噁心到同理》、《帝國棄民》、《成為台灣人》、《審判的人性弱點》、《桑塔格》、《被誤解的犯罪學》、《馬尼拉的誕生》、《傲慢的堡壘》、《平等的暴政》、《文化大革命》(合譯)等作品。

    媒體推薦

    聯合推薦

      李明哲|人權工作者
      李柏翰|「法律白話文運動」資深編輯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盧省言|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賴怡忠|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專文推薦

      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祕書長

    國際讚譽

      「本書是第一本將無國籍狀態的演變視為法律、人道主義和哲學問題的重要著作,是對該主題在學術研究上的重要貢獻,而其發表的時機再及時不過。」──《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本書內容豐富、極具啟發性……今天,全球有超過一千萬人沒有國籍,而各國政府似乎一心想要增加他們的人數……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戰後形成,成功地遏制了國家暴力的殘酷行徑?對於這個經常被買單的說法,西格爾柏格的論述清楚地點醒並糾正了我們。」──《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

      「本書展示當前政治世界地圖上的邊界,不論是概念上還是法律上,其繪製的時間點其實非常晚近……無國籍的問題牽涉到國際律師和政治學家如何回應社會排斥、流離失所等現代現象,這些現象是二十世紀的特色,引導人們重新思考邊界的作用與群體身分的劃分。」──《澳大利亞書評》(Australian Book Review)

      「這是一部令人佩服的作品,呈現了法律思想對社會現實的影響,以及擁有法律身分不論是在二十世紀初或今天都十分重要。西格爾柏格的著作帶來重大貢獻,因為她讓無國籍這個較少被研究的主題變得能夠為人所知,並且藉此說明了該主題如何和主權、公民身分、人權等基本政治概念相互交織。」──《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書評》(LSE Review of Books)

      「關於無國籍在西方哲學與法學概念中從二十世紀初至當代的發展與探討……對於研究公民身分和投入移民、政治理論與人權工作的專業人士而言,本書的研究成果至關重要。」──《EuropeNow》期刊

      「作者運用了各種檔案資料,記述無國籍問題如何影響人權與主權理論的形塑……本書全面地概述了國際上對於無國籍與現代國家將某些人拒斥在外的權力等問題的看法與情勢。」──非營利組織「評論彙編」(Project Syndicate)

      「米拉.西格爾柏格在她的著作中闡述,儘管相較於當前嚴峻的難民危機,無國籍被視為次要問題,但無國籍問題本質上是法律意識轉變的核心關鍵──這種轉變促成了戰後國際人權制度的形成,脆弱且往往帶有模糊性。《無國籍》是一本重要著作,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馬克.馬佐爾(Mark Mazower),《新黑暗大陸:從文明的曙光到21世紀歐洲》(Dark Continent: Europe’s Twentieth Century)

      「西格爾柏格對二十世紀出現的無國籍狀態展開了不懈且富有想像力的探索,涉及多個學科、語言與法律傳統。過程中,她成功地將現代政治與法律思想史上的核心事件勾勒得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她為國際法的歷史批判帶來了充滿野心的研究方法。」──亨德里克.哈托格(Hendrik Hartog),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本書別具洞見,為思考當前國際秩序的形成和個人在其中的位置,帶來了新的視角。考量到戰爭及未來氣候變化可能造成大規模移民,無國籍的問題不會消失,而在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係的時刻,閱讀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開始。」──馬蒂‧科斯肯涅米(Martti Koskenniemi),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國際法教授

    得獎資訊

    得獎紀錄

      ★「國際研究協會2022年圭恰爾迪尼獎」國際關係史好書獎(Francesco Guicciardini Prize for Best Book in Historic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美國國際法協會2022年卓越好書獎」國際法類大獎(2022 Certificate of Merit in a specialized area of international law)
      ★「美國歷史學會2021年本特利獎」首獎(Jerry Bentley Book Prize)
      ★「美國聖母大學納諾維奇歐洲研究所2023年夏儂獎」歐洲研究類銀獎(silver medal for the 2023 Laura Shannon Prize in European Studies)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2023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