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記

一位人類學家關於沉積、斷裂和失落的遐想

The Book of Unconformities : Speculations on Lost TimeThe Book of Unconformities: Speculations on Lost Time

3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3/10/04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27.4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6267209493
  • eISBN: 9786267209530
  • 字數: 187,642
紙本書定價:NT$ 550
電子書售價:NT$ 385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作者的親密家人接續過世,令他直撞生命的斷裂,這種戛然而止的不連續,呼應著地質學裡的不整合斷面。愛石成癡的作者,展開如同朝聖般的生命遐想之旅,他行過北極圈現地考察,在「無言」的岩石世界,讀出被歷史遺忘的人群和生物,也在個人生命經驗裡提煉令人玩味的哲思。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66

    《異類矽谷》作者鱸魚作品No. 2! 不要把手伸過別人面前拿東西!院子裡的大樹別亂砍! 破解美利堅合眾國特有潛規則,掌握正宗美式走跳密技!    

  • 電子書: NT$ 406

    ◉中醫如何從被斥為「非驢非馬」,到獲致諾貝爾醫學獎, 成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 ◉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美國醫學史學會William Welch Medal◉ ◉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帝國的醫師》李...

  • 電子書: NT$ 364

      迷因是什麼?這個由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創造出來的新名詞,類比於生物學上的基因 (gene) 這個概念,指的是「文化中會經由非遺傳方式,尤其是透過模仿傳遞下去的東西」。   在蘇珊‧布萊克莫筆下的這本書中,她引導讀者以迷因的方式開始思考問題。迷因概...

  • 電子書: NT$ 315

    英國圖書獎評委:描寫朝鮮生活最好的一部作品!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極權主義文獻開創之作= 它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這個逐漸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封閉國度。 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

  • 電子書: NT$ 420

    「本書刷新了我對人性的長久信念。」——《人類大歷史》作者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 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 特價 電子書: NT$ 297

    |為有志日本研究者提供有關宗教文化的重要先行知識| ★深入淺出介紹日本民俗中的神道、佛教與修驗道 ★認識與理解日本民俗文化的最好入門書

  • 電子書: NT$ 406

    天才總是成群而來,文化人類學的誕生   二戰爆發時,一群人類學家紛紛加入美國戰情局。戰情局的主要任務是對抗假訊息、製作影片和文宣提升士氣,其中有一個人還透過報章、電影和小說,破解敵人(日本)的文化密碼,寫成《菊花與劍》,她就是潘乃德(Ruth Benedict)。   天才總是成群而來,潘乃德並...

  • 電子書: NT$ 294

    從背包客、田野調查到成為一位研究者,從一名旅途中的觀察者, 進而融入西藏、印度等地的離散社群, 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從流亡到共生,非自願移民的近距離觀察

  • 電子書: NT$ 280

    始於美國東岸的熱潮席捲全球,出版至今已翻譯為十幾國語言!   紐約上東區的地方媽媽特別不一樣? 這本書,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   當人類學家意外闖入上東區媽媽的世界── 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眼界大開的文化衝擊!  

  • 電子書: NT$ 315

    跟人有關的事,不能只看數字! 統計數據過度簡化人的複雜性,忽略了人類物種發展的多元性及可能性 看What更看Why,大數據無法掌握的事,讓人類學家來告訴你

  • 電子書: NT$ 315

      中國+中國人=窪地+韭菜=世界最大的韭菜農場!?   在中國這塊「秩序窪地」中,不論是何種立場、何種階級的中國人,都無法真正決定自身的命運及未來,隨時都有可能淪為被收割的「韭菜」。有此自知之明的中國人不多,真正能根據認知而行動的人更少──「阿姨」劉仲敬便是覺醒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

  • 電子書: NT$ 224

    最生動有趣的中日漢字文化書、日文漢字豆知識進階學習,一次完足! 「經濟」、「社會」、「哲學」、「人權」、「解放」、「主義」、「知識」、「文化」詞彙其實是日本人創出的?百日維新後,中國留學生開始大量翻譯日文書,當時的翻譯家「基於」日文文法,也不得不創出一些漢語新詞,連毛澤東著名的《實踐論》裡也有四分...

  • 電子書: NT$ 392

    ★★多物種民族誌經典全新審訂版★★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 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RAI) 最高榮譽赫胥黎獎章得主──安清──經典著作 當經濟成長達到極限,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不穩定成為現代人生活常態── 在人類世的時代,菇類不受控的生...

  • 電子書: NT$ 315

      本書從大量神經心理領域的科學報告、歷史文獻、文藝作品、流行文化和音樂等,蒐羅了大量對情緒的描述和定義,揭露人類探索情緒的歷程。   最重要的是,本書介紹了「情緒文化」這個觀念。掌握情緒不光從生物學或心理機制著手,更需捕捉那些鑲嵌在我們所處時代地域中、具有鮮明文化脈絡的感受。透過「情緒考古學...

  • 電子書: NT$ 315

    賈德.戴蒙第一部經典鉅作 「人類大歷史三部曲」前傳 榮獲英國科普書獎、《洛杉磯時報》科普書獎

  • 電子書: NT$ 455

      這是一本對監控體制極為難得的深入剖析之作。不僅曝光監控機制,也讓我們看見體制下的人性。對於臺灣讀者而言,這本書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更深入認識威權時代的歷史。

  • 電子書: NT$ 664

    目前世界上約有七千多種語言,但到了下個世紀,可能其中一半以上的語言都會消亡,而且許多語言將在沒有任何文字記錄留存的情況下從此銷聲匿跡。這本書所探討的重點就是語言的消失對人類文明而言是多大的損失。書中除了提出廣博全面的見解,倡議如何搶救世界上日益萎縮的語言多樣性,亦同時讚嘆這些語言如何以諸多方法,讓我...

  • 詳細資訊

    石頭沒有生命,但會生長,他們說了什麼?

    包容悲傷和形成岩石都需要時間,
    記憶和地層都是層層堆疊,間或被不連續面中斷。
    結合個人記憶、地質學、人類學、歷史學、遊記、親身訪談,
    這是一本既私人又公眾的悼亡書。

    --榮獲J.I. Staley 人類學著作獎--

      作者的親密家人接續過世,令他直撞生命的斷裂,這種戛然而止的不連續,呼應著地質學裡的不整合斷面。愛石成癡的作者,展開如同朝聖般的生命遐想之旅,他行過北極圈現地考察,在「無言」的岩石世界,讀出被歷史遺忘的人群和生物,也在個人生命經驗裡提煉令人玩味的哲思。

      走過格陵蘭、冰島、蘇格蘭諸離島等地,作者透過六種岩礦(大理石、砂岩、片麻岩、磁鐵礦、鯨脂石、鐵),呈現人類與周遭環境互動的歷史,提出具批判性的自然史。大理石與城市紋理,砂岩和巨石陣,片麻岩和神聖崇拜,磁鐵礦和火山災難,鯨脂石和捕鯨業,鐵和伊努特人,岩層與故事會隱沒,但「岩脈的露頭」和證據會幫助我們尋找消失的曾經。

      身為人類學家,每一則紀事都親臨現場,不論觀察、訪談或與當地人實際相處,除此之外,還運用地質學、古生物學、歷史文獻和遊記挖掘歷史縱深。六種岩石、六個故事,在看似世界盡頭的北極圈周邊發生,但端視你從哪裡觀看,反而那有可能才是世界中心,例如:冷戰時,北極圈是各國勢力交鋒的熱區。作者還引領我們探尋幾個主題,像是人類的信仰、走入當代時間的原住民、大航海時代對未知的探險、捕鯨業如何影響自然環境等。每次消失和每段遺落都形成了我們的此時此刻。

      不論是因為瘋狂捕鯨時代而誕生的人造石「鯨脂石」,或者西方白人覬覦伊努特人秘密隱藏的「隕石」,或者納粹集中營為軍事產業「雲母片」而強迫人們勞動……岩石看似堅硬,但岩石背後是一個又一個不同角度和版本的故事,頓時把我們從堅硬的基礎拋向各種可能的詮釋。岩石看似無生命,但它的形成和運用,卻與人類的存在樣態息息相關。

    本書特色

      搭配100多幅黑白圖片

    作者簡介

    修.萊佛士(Hugh Raffles)

      耶魯大學森林與環境研究博士學位,曾經當過計程車司機、清潔工,目前任教於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人類學系。他致力探索人、動物和無生物之間的關係。其《昆蟲誌》榮獲「The Society for Humanistic Anthropology」所頒發的特別獎,而繁體中文版榮獲Openbook年度好書。另外著有In Amazonia: A Natural History,也榮獲許多獎項。

    譯者簡介

    伍啟鴻

      英中、法中譯者,現居法國,就讀巴黎第三大學,法國與比較文學學程。

      以翻譯人文社科著作為主,合譯有米歇爾.塞荷《失控的佔有慾》、《寄食者》;布魯諾.拉圖《面對蓋婭》、《巴斯德的實驗室》等作品。

    媒體推薦

    好評推薦

      徐振輔(《馴羊記》作者)
      黃瀚嶢(《沒口之河》作者)
      蔡政修(台大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

      2023年 J.I. Staley 人類學著作獎
      《紐約時報》每週選書
      A Kirkus Reviews Best Book of 2020
      A Literary Hub Favorite Book of 2020

      徐振輔(《馴羊記》作者)
      這是一個人類學家對人類的反省,也是一個說故事的人對時間的沉思。作者採用近乎考古學的方式,以岩礦為引,向讀者揭露多重歷史的沉積過程。一般而言,石頭是描述地球歷史最大的時間尺度,很難解釋人類社會的因果,但作者從人與石頭的交會處,將動輒千百萬年的地質現象、幾個世代的殖民侵略史、個人生命經驗等不同尺度的時間軸纏繞在一起,展現如同小說家編織時間的技藝。在「人類世」概念日漸流行、專家們宣稱人類已然介入地質歷史的此刻,這本書選擇從石頭出發,開啟另一種看待人類的新鮮視角。

      黃瀚嶢(《沒口之河》作者)
      斷裂的時間,終了的生命,破碎的記憶……其實無限的潛能,正蘊藏在那些不連續之處——等待多年後,或許億萬年後,才終於降臨的新地層——新的動能犁開歷史,翻攪次序,敘事得以重新銜接,湧現出總在事後才逐漸呈顯的意義。正如尋寶者在紐約街頭,一粒粒挖鑿的古老礦物;正如我們總在回溯過往點滴之時,找到前行的力量;一如作者從緘默的石頭中,召喚出這本沉重深邃的書寫。

      蔡政修(台大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
      沒有生命力之外,石頭給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硬梆梆、冷冰冰,也因此除了理性的科學相關研究,似乎很難連結到人文、帶有感性的一面。但作者透過了常被忽略到也有自身歷史的石頭們、加上他個人的人生經驗,交織成一本讓石頭也有滿滿生命力的書籍。這是一本有著人文學者的視野,融合人類史和地質史的書。作者不斷嘗試提醒讀者去瞭解與思考呈現在我們眼前、但似乎經常會被遺忘的背後深遠的歷史。我自己身為一名古生物學家,基本上就是以生命化成了石頭的「化石」為主要研究對象,讀著這本書讓我有滿滿的感觸,尤其是作者利用他身為人文學者的角度來替看似冰冷、堅硬的石頭注入了感受的一面。有趣的是,我們古生物學家研究的並不是一直以來都是冰冷的石頭,而是原本有著無限活力的生命,但在生命走到了盡頭之後、加上天時和地利的環境狀況下形成了的化石,這些化石最後在我們人類活動下重見天日,而後我們嘗試藉由深入的研究工作賦予他們第二生命。相信讀者從這本書可以感受到石頭不只帶有看似堅硬不移的理性,也能含有打動人心的感受一面,這也可以回過頭來提醒大家:台灣消逝的生命所形成的化石,一方面等著我們投入更多的基礎研究心力來揭開其「理性」的面貌,但同時透過歷史研究與個人的交會也能擦出令人流連忘返的感性體驗。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477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