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發聲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以文學發聲

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

  • 出版日期: 2017/11/20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4.9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862941751
  • eISBN: 9789862943755
  • 字數: 130,820
紙本書定價:NT$ 450
電子書定價:NT$ 450
電子書售價:NT$ 315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本書研究1910到1970年代的第一手文獻,這是臺灣社會多重轉折的時代,從為期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到戰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與長期戒嚴。從文章中體會傅錫祺、蔡惠如、林獻堂、葉榮鐘、朱點人、莊垂勝、林莊生等臺灣前輩文人,面對時代變遷的思索與生活,以及內心世界的失落與堅持、苦悶與奮鬥、糾結與反思。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24

    作者身兼言情小說讀者、作者、研究者三重身分, 犀照台灣本土言情小說中的性別政治。 穿越時空、情色化浪潮、Boy's Love大行其道,展現台灣言情小說內在豐沛的性別政治議題。性別權力與女性情慾的辯證,宛如沙金遍及言情小說行行文字之間,閃閃發光卻無人知曉。本書作者,著力為讀者們披沙揀金。

  • 出版日期:2018-01-22
    電子書: NT$ 259

    好小說,不會只說故事而已! 「純屬虛構」的故事,如何讓人越陷越深、欲罷不能? 美國文學評論大師 湯瑪斯.佛斯特教授最新力作 國內英美文學權威 陳超明教授專文導讀 各界名人 肆一、譚光磊、郝譽翔、許榮哲、王聰威、陳珊妮、張靜之好評推薦 小說愛讀者與未來新銳作家必備的「小說教戰手冊」!

  • 出版日期:2016-02-05
    電子書: NT$ 352

    早期香港文學評論向來被論者忽略,本卷致力梳理香港戰前之文學評論發展過程。主題包括二○年代新舊文學之論爭;三○年代初年輕新文學作家嶄露頭角,議論新詩流派,譯介西方文學評論

  • 出版日期:2018-10-31
    電子書: NT$ 175

    宋澤萊在提出「人權文學」的構想後,短短一、二年之中即因個人意見的激烈程度而在文學界掀起軒然大波,論者稱之為「宋澤萊風暴」。 宋澤萊(1952~)這位土生土長的彰化人,究竟有何等魅力,能捲起本土文學「宋澤萊風暴」呢?激進之愛如何走,從宋澤萊筆下的小說一窺究竟。

  • 出版日期:2018-10-31
    電子書: NT$ 175

    林亨泰,筆名亨人、桓太,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一日生於日據時代台中州北斗街,小時候接受日本教育,早年以日文寫作,台北光復後改習中文,是國內極少數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於一九四八年加入「銀鈴會」,一九五五年加入「現代派」,一九六四年發起《笠》詩刊並擔任首任主編。

  • 電子書: NT$ 210

    李癸雲以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的探問方式,剖析詩人寫作現象,嘗試溝通文學與精神醫學的隱形交錯路徑!

  • 電子書: NT$ 300

    拯救 文 青 魂── 「小說課之王」許榮哲代表作,精確剖析小說創作之謎 從閱讀、理解到創作,小說人的修鍊之路

  • 電子書: NT$ 423

    以《現代性的追求》一書馳名學界的李歐梵,其書其人傳播甚廣,從此以後,「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緊緊勾連,成為論說中國現代文學最重要的維度之一。

  • 電子書: NT$ 144

    本書名為《薄命》,然實際上是將一些光復前的文學作家作品匯集成冊,作者雖不如賴和等人的名聲響亮,但是對於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殷殷期盼與關懷都是相若的。一共收錄《一個勞働者的死》、《薄命》(楊華)、《島都》、《紀念樹》、《無花果》、《禪》、《安息之日》、《秋信》、《長壽會》、《脫穎》(朱點人)、《夜雨》、《...

  • 電子書: NT$ 150

    本期《秘密讀者》,在新政府上台一個月前,策劃了「有耳無嘴——台語語文政策」專題,盤點未竟的台語運動軌跡,並且期待接下來的可能性。「挑戰秘密讀者」專欄則推出李金蓮的《浮水錄》,三篇評論文章並列之後,作家卻表示「有個關鍵處被漏掉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需要大家一起讀,確認兩造說...

  • 詳細資訊

    文學作品是當代社會的反映。

    從日治到戰後,短短幾十年間,臺灣的政治環境以及社會氣氛產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出生於臺灣,走過這些時代轉折的前輩文人,他們如何在劇變的環境中思索與自處?發展出什麼樣的人際關係?面對劇烈變化的現實環境,他們又發出了什麼樣的文學之聲?

    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從前輩文人的照片、書信,以及社團文件、地圖等當代史料著手,建構出1910到1970年代臺灣文化人的關係網絡,以及文學社群的形成與凝聚,並討論時代變化中臺灣文學的發展狀況。由此回顧臺灣前輩文人如何以文學呼應時代變局,並從其作品中認識他們的涵養與視野,以及想要脫困、突圍的韌性和勇氣。
     

    ◎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以古典詩創作為主的櫟社,是日治時期臺灣中部最活躍的文學社團。本書收錄了多項櫟社相關文獻,包括(1)1912年的櫟社題名錄(2)社員黃旭東,1911年11月在青島行醫時對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第一手觀察報導(3)1912年1月、1930年3月,反映連橫與櫟社互動情誼,從親密到決裂的兩張明信片(4)1918年12月,蔡惠如為發起「臺灣文社」奔走募款,與傅錫祺聯絡之信函(5)1924年,蔡惠如因意外受傷,回信答謝社友之慰問(6)1947年1月,二二八事件爆發前夕,櫟社為謀復興,推舉林獻堂接任社長,並吸收新社員的會議紀錄。透過這些史料,不但可具體認識櫟社從日治到戰後數十年間的興衰起伏軌跡,也能看出面臨臺灣近百年來多重時代轉折,櫟社社員如何回應?其理想與堅持何在?也能藉此體會社員文學涵養與寬闊視野,乃至成員立場的差異與紛爭的具體細節,從而思索背後所隱藏的文化與政治意涵。

    ◎除此之外,作者又從「詩集印刷與文學傳播」、「鐵路交通與文人社群往來」兩大面向,觀察日治時期傳統文人如何透過新興文學傳播網路的運作,以凝聚文學社群意識,從而建構綿密的聯繫網。在現代化巨輪的主導下,各種技術的進步連帶影響了文化、精神的發展。印刷與出版普及,鐵路交通使詩人身體快速移動,人際連結因而更加緊密,而當時盛行的詩會,尤其像「全島詩人大會」如此大規模的文學活動,更是建立在上述物質條件的基礎之上,始有實踐的可能。

    ◎出身臺中清水的世家公子蔡惠如,跨越商業、政治、文化界的人生經歷,以及長年在日本、中國、臺灣三地奔走往來,使他對世界局勢發展與時代思潮的掌握相當敏銳,在1920年代一躍成為臺灣抗日民族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他的作品中所蘊含的啟蒙意識與進步思想,更見證了時代改變的浪潮。若不以成敗論英雄,他的一生,猶如一道劃過臺灣夜空的流星,如此短暫,也如此絢爛。

     

    作者簡介

    廖振富

    1959年生於臺中霧峰,1977年畢業於臺中一中,1981年畢業於臺灣師大國文系,1996年臺灣師大文學博士。先後任教於嘉義師專、臺中科技大學、臺灣師大、中興大學。曾任中興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著有《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晩清到二二八》、《櫟社研究新論》、《新修霧峰鄉志.文化教育篇》、《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林癡仙集》、《林幼春集》、《在臺日人漢詩文集》、《時代見證與文化觀照:莊垂勝、林莊生父子收藏書信選》、《臺中文學史》(與楊翠合著)、《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等書。

    媒體推薦

    ◎ 「通過這本書,我們得以看到這些前輩文人,如何以他們的行動與作品來回應缺乏自主性的殖民社會?如何在臺灣社會的多重矛盾與煎熬之中,展現作為知識份子的理念和實踐。」─向陽

    ◎ 「詩的歷史,就是記憶的創造,就是意志的泉源,像臺灣人這樣,連單純地活著都得要拼命的,夾縫中的弱小民族的,朝向希望的意志。」─吳叡人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