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屈

不能被磨滅的城市

Indelible City : Dispossession and Defiance in Hong Kong

14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3/11/08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1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eISBN: 9786267234723
  • ISBN: 9786267234730
  • 字數: 178,178
紙本書定價:NT$ 460
電子書售價:NT$ 322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誰」有權述說香港的歷史?「誰」能夠決定香港的未來?
港英政府?中共政權?還是每位「真係好撚鍾意香港」的人們?

讓中國懼怕的事物,就是記憶的力量,
我們必須想辦法不斷記得,
此時此刻在我們的城市所發生的一切……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560

      這本日記對於與北京當局的談判、強化香港(遲來的)的民主制度,以及彭定康如何尋求適度的自治制度讓香港在1997年後能持續運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真知灼見。出乎意料的是,不只中國共產黨反對彭定康的政制改革,一些英國商人和政府高官也對彭定康的作為非常不悅。對這些人來說,與北京保持良好的關係似乎比較重要,...

  • 電子書: NT$ 294

    ☆★希望讓香港人和世界看見勇氣★☆ ☆坎城影展參展作品、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法國FIPADOC最具影響力紀錄片大獎《時代革命》電影人物精采訪談紀錄☆    

  • 電子書: NT$ 336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 電子書: NT$ 169

    《紐約時報》蟬聯暢銷榜冠軍、《華盛頓郵報》選書 AMAZON超過2000則讀者踴躍留言,佳評如潮! 提摩希‧史奈德(《黑土》作者、知名歷史學家):捨棄事實就是捨棄自由。現實世界並沒有「成人」。我們得自己收拾殘局。自20世紀提煉出的20則歷史教訓!不分階級、行業、領域,永久受用!

  • 電子書: NT$ 252

    【電子書獨家收錄】 ★ 《受苦與反抗》香港版被下架,輾轉來台出版電子書序。 當我們傾盡全力仍無法撼動體制, 剩下能做的是共同受苦。 這是一本香港人寫給香港、為香港而寫,但在香港再難以容身的書。 這是一個公民、一個知識分子,對社會、對政府,對所有人的疾呼。 人們必須經歷苦痛,才能深切體會到專制的邪...

  • 電子書: NT$ 350

    《反抗的共同體》詳述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運動的源起、過程與影響,擴及中共政權的因應、國際之間的角力(包括台灣),最終試圖逼近反抗運動如何形塑這一代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進而長出一個命運共同體。

  • 電子書: NT$ 385

    ★台灣媒體《報導者》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第一手紀實 烈火黑潮背後,是回歸22年的情結積累,反修例的6個月催化了反中的心結。歷經四任特首,中國治理方式全然改變,共產黨透過第二支線以中聯辦治港;在香港的菁英階層分化為民主派和親中派;港警在此次運動中更看出不再只聽令於港府。香港全城演變為支持建制派的藍...

  • 出版日期:2018-06-27
    電子書: NT$ 280

    比爾‧蓋茲2018年度選書 「我所讀過最重要的書之一,帶領你清晰思考世界的必備指南。」──比爾‧蓋茲 「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 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漢斯.羅斯林

  • 電子書: NT$ 294

    「沙石有沙石的位置,人有人們的力量,聲音有聲音的波動, 我就不相信沙不能截流,石不能成堤,聲不能傳到永恆的彼邦。」   獻給養我育我的香港──鍾耀華  

  • 電子書: NT$ 332

    正如推薦人桑普說的:「香港獨立」這四個字,在許多香港人眼中,猶如眼中刺,更如計時炸彈,避之唯恐不及。從政的,怕被褫奪從政資格;從商的,怕被紅色資本針對;評論的,想要明哲保身而知所進退,希望「小心駛得萬年船」──他們都以「港人多反對、外國不支持、共諜才推銷」這三節棍,來告訴主張香港獨立的人:「閉嘴、休...

  • 詳細資訊

      「 我在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關心的其實不是現在,而是過去。我想要重塑香港的歷史,讓香港人自己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繼續由殖民統治者代替他們敘述。當時我並沒有料到,中國共產黨會如此迅速地試圖改寫現在,它不僅強行改變視角,甚至還扭曲焦點。中共這些作為讓人迷失方向,我在這本書記錄下來的每一個當下時刻,反客為主成了重中之重。」──林慕蓮,中文版序

      對英國政府而言,香港是一張沒有歷史、沒有過往的白紙,英國前首相巴麥尊子爵說它是塊「荒蕪的礁岩」,前港英總督寶靈爵士說它是「亂源的溫床」,柴契爾夫人認為香港只是牌桌上的籌碼。對中國政府而言,香港是中國自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近百年國家恥辱的根源,1997年回歸祖國是歷史時勢,沒有討論的空間,也沒有改變的可能。在這其中,香港人都沒有置喙的餘地,如同鄧小平所說的:「中英的談判會由中國和英國解決……過去所謂三腳凳(中英港),沒有三腳,只有兩腳(中英)。」

      當2019年反送中運動在香港風起雲湧、鎮壓不斷升級時,本書作者、長年報導書寫中國議題的林慕蓮,開始深入研究香港歷史文獻,卻發現香港人在港英政府、中共政權的統治下,是如此缺乏自我的身分認同,歷史記憶是如此殘缺不全,遭到竄改,「我們是誰?我們正在捍衛的是什麼?然後我們開始討論什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最終,林慕蓮試圖要脫離官方定義,不管是英國人還是中國人的歷史框架,她想為香港書寫一部歷史,一部由香港人自己來詮釋的歷史。

      而這一切的起頭,將由一位有人說他是街頭藝術家,有人說他是書法家,更有人說他是瘋子的「九龍皇帝」曾灶財開始談起。曾灶財宣稱自己是土地的主人,香港的國王,用他手中的筆跟墨,五十年來孜孜不倦地「宣示主權」。九龍皇帝如同一個象徵,當年用肉身占領街頭的香港人,試圖奪回自己的歷史和記憶的香港人,在海外持續挑戰中共管控的香港人,接下來還需要更多決絕的毅力跟反抗的意志。

    作者簡介

    林慕蓮(Louisa Lim)

      澳洲墨爾本大學進階新聞中心(Centre for Advancing Journalism)高級講師,《重返天安門》(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作者。林慕蓮的父親為新加坡華人,母親為英國人,曾在香港度過童年。1989年時她在英國利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主修當代中國研究,於2003年起先後任職於英國廣播公司(BBC)與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派駐北京和上海長達十年。

    譯者簡介

    廖珮杏

      自由譯者。偏好議題性的人物故事,從中探討機制縮影、價值與文化衝突等結構問題。譯有林慕蓮《重返天安門》、提摩希.史奈德《民族重建》、尼爾.弗格森《末日》、馮客《獨裁者養成之路》等書籍。

    媒體推薦

    專文推薦

      梁嘉麗│《光傳媒》總編輯
      徐承恩│香港作家、《未竟的快樂時代》作者

    共同推薦

      矢板明夫│記者、作家
      艾未未│藝術家、文化社會評論家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易安│《報導者》記者
      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沈旭暉│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專任副教授
      芭芭拉.德米克│《我們最幸福》、《吃佛》作者
      阿潑│記者、作家
      陳映妤│獨立記者
      歐逸文│《野心時代》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seayu│香港作家、《即食歷史》網站負責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讀林慕蓮的書稿時,像是跟著她的追索,認識了香港的前世今生。中、英混血的她,在港度過童年和部分成年歲月,她抱著專業的記者視角,寫出了一本極度有批判性、嚴厲檢視自己母國(包括英國與中國)統治政權的書。她認真地從英國國家檔案館到中國版的教科書裡,抽絲剝繭地告訴我們兩方政權是如何想抹除香港。但她又不只是一名記者,她擺脫所謂的客觀敍事,從過往參與的社會活動與移交前後的香港,尋找那些從香港本土長出的認同與定位,她企圖讓香港人說香港事,包括自己的香港故事。在黑暗全面壟罩香港的時刻,林慕蓮的文字透著對香港巨大的眷戀和認同,捲起許多香港未被充分認識的重要面向。是啊,我吔真係好撚鍾意香港。希望對於香港的書寫能一棒接一棒,讓文字的力量克服人們心中的恐懼與幽暗。──《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林慕蓮是個中英混血兒,跟香港一樣;在香港成長的她,以新聞記者的身分見證了香港的變化,如今則回頭重述了一個多層次的香港故事,從亦顛亦狂的九龍皇帝開始談塗鴉書寫,談土地,談主權,無論她的筆如何悠然來回古今,都能扣回九龍皇帝,也能關照反送中運動的一切。原來九龍皇帝為信念而行動,就是香港人。這是一本從人物到文字都很精采,從個人到社會乃至歷史的書寫編織都很細密的作品,一如我記憶中香港的豐盈活力。唯閱讀時,有時撫心,偶爾嘆息。──作家 阿潑

      資深記者林慕蓮在香港的成長背景,以及她在一個華人父親和英國母親的家庭下長大的獨特經歷,像是條引針,鮮活地織出了香港在主權移交的以前與以後。她把那些看似無聊的歷史事件,加上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史料與傳說,證明了香港人身上留下的獨立、反叛、不安於事的性格,也找回那些時刻該屬於香港卻被遺忘、被歸屬的聲音與文字。二○一九年六月,她帶著孩子在抗爭場上,親眼目睹這座城市如何以令人心痛的方式墜落,多元的顏色被抹殺了,能自由高喊的口號被禁了,曾經的希望好似都成了幻夢。但她的文字不只讓讀者感覺得到痛,也帶我們看見,香港人如何在壓迫之下,仍不屈地用個體行動,讓那些被抹去的記憶,再次立體鮮明起來,讓他們對自由與身分的認同,在催淚瓦斯的煙霧散去之後,仍繼續開花。這本書本身就是對遺忘的反抗,對當權者粗暴改寫香港歷史的反抗。她是記錄者,也是參與者。她袒露自己在這兩者角色之間的搖擺、自我懷疑,也讓整本書讀起來更真摯動人。──獨立記者 陳映妤

      由林慕蓮來書寫香港,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或許再適切不過,畢竟她和香港一樣,都是「中英混血」。這本書揉合了作者的個人記憶、時事脈動和歷史敘事,卻以一位叫作「九龍皇帝」的塗鴉客貫串全文,每個章節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切入角度和元素,層層疊疊卻流暢縝密,是部讓人耳目一新又誠摯堅毅的香港故事。──《報導者》記者李易安

      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香港歷史是我們缺失了的一塊。過去的傳說和歷史,感覺也相當遙遠陌生。直至經歷徹底改變香港命運的二○一九年後,這片土地的人才開始尋找屬於他們的過去。從盧亭傳說、九龍皇帝、鴉片戰爭、英屬香港、中英談判及一國兩制,拉扯到近年的香港政治風暴,作者以自身角度,充滿情感地以近年發生的事穿插著香港的遙遠過去,為沒有根的我們構築了一幅認識香港歷史與宿命的重要拼圖。──seayu,香港作家、《即食歷史》網站負責人

      迄今為止,關於這座難以磨滅的城市的最佳作品。它絕對真實、情感真摯,閃耀著政治敘事中罕見的光芒。一首不可多得的輓歌。——自由藝術家 艾未未

      極為精采和原創的香港頌歌,充滿異彩和地方特色。就像喬瑟夫.米契爾(Joseph Mitchell)以獨樹一格筆法描繪紐約一樣,林慕蓮筆下的香港,十幾年後依然會繼續被傳閱,成為一幅不可磨滅的肖像。——歐逸文,《野心時代》作者,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我愛死這本書了。我以為自己已經很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但每翻開一頁都會得到新的啟示。林慕蓮深刻地探索香港的身分認同,令人耳目一新,別具一格。——芭芭拉.德米克,《我們最幸福》及《吃佛》作者

      林慕蓮的書我讀得很慢,因為回憶不斷纏繞著我,悲傷讓我止步不前。她考古挖掘著正在消逝的當下,敘說著迷人又令人心碎的故事,揭示隱藏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不可磨滅的歷史,以及香港獨特的文化和意識許諾的未來,即使世界上最強大的獨裁政權正在努力抹去它。——白傑明(Geremie Barmé),《中國遺產季刊》(China Heritage)主編

      林慕蓮堅持不懈的探問,推動了這本充滿活力與愛意的書。她意識到,香港接下來需要的不僅僅是堅毅的勇氣,更需要有意識的想像力。——《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本書)呈現了香港人的無比韌性……展現了活力、動盪、試圖抹煞,以及人民的抵抗。——《Shondaland》

      該書顛覆了對香港歷史的既定觀點,並以引人入勝、詳盡研究的紀錄,敘說了香港長年以來追求主權的鬥爭。——《紐約時報書評》

      《香港不屈》來的正是時候,它深入挖掘這個地區的歷史,清楚描繪了這裡的發展軌跡。林慕蓮巧妙地穿梭各個時代,一路寫到了當今時刻,並且在書頁中捕捉到香港的靈魂。——《新聞週刊》

      (本書)巧妙地藉著一個有點瘋狂的書法家曾灶財的故事,探討了香港被抹去的歷史……林的書帶有一種失落,卻又同時懷抱希望,希望香港未來能夠重生。——《紐約書評》

      絕讚的書……絕佳的切入點,觸及了歷史、神話、行動主義,以及將一個地方稱之為家的意義……林慕蓮的作品此刻讓人特別切身有感。——紐約公共電台廣播節目《On the Media》

      優美且來得及時……(林慕蓮)填補了有關香港的書籍中一直缺失的空白:以香港人自身的角度,講述這座城市長久以來的抗爭歷史。——《Commonweal Magazine》

      林慕蓮帶領讀者走上香港街頭,來一場親密且如夢一般的旅程。她讓這座活力滿滿、複雜又富有多重文化底蘊的城市的層次顯露出來。……她將那些真實的和虛構的、被認可的和保存下來的,被抹去又重新發現的不同的歷史和敘事交織在一起,挑戰了官方的、國家強加的敘事。——文學網站《LitHub》
      
      林慕蓮以報導和回憶錄的方式描繪了她的故鄉香港的過去和現在……展示了她的城市和其市民鼓舞人心、複雜又叛逆的歷史。——線上文學雜誌《The Millions》

      令人著迷……為後殖民歷史注入生動且重要的新血。——《出版者周刊》星級評論

      精采的書寫……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是任何對香港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之作。——《圖書館雜誌》星級評價
      
      林慕蓮這本香港歷史精采絕倫,必讀……從第一頁開始,本書核心主題是語言的重要性和香港人的聲音。《香港不屈》捕捉到的不只如此,它還記錄了受壓迫的人民的奮鬥……儘管如此,他們仍堅定地追求自由和文化認同。——《書單雜誌》星級評論

    得獎資訊

      ★《紐約時報》2022年度選書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991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