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永珍藏.增修三版◆
◆新增千年陶鄉瀨戶本業窯專訪、陶藝小知識、多間特色器物店鋪介紹◆
「仔細地看,就會看出萬物蘊藏的特質。自覺生活平凡,可能只是我們太粗心大意。」
是什麼造就日本陶器獨一無二的魅力——
窺看職人與環境、與時代共生共處的迷人哲思
◉中醫如何從被斥為「非驢非馬」,到獲致諾貝爾醫學獎, 成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 ◉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美國醫學史學會William Welch Medal◉ ◉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帝國的醫師》李...
在波克夏股東會現場,查理‧蒙格經常在巴菲特旁邊扮演沉默的合夥人, 但只要一發言,就一針見血,給人不少啟發。許多研究蒙格的人都知道, 想要汲取蒙格的智慧財富,就要參加蒙格擔任董事長的公司股東會。 本書收錄蒙格從1987年至2010年擔任在魏斯可公司股東會上的談話與問答, 讓讀者得以近距離觀摩這位當代...
她的人生比她的所有小說都更離奇 傳記文學天后露西.沃斯利隆重鉅作 首次從女性角度解密克莉絲蒂的傳奇人生! 她如何成為史上最暢銷的作家,她「失蹤的11天」之謎, 以及她如何打破了那個時代對女性的種種規範—— ★英國@CrimeFest H.R.F. Keating Award決選入圍 ★《衛報》...
陶瓷是泥土與火的藝術; 陶藝家與泥土、火對話的結晶。 以科學搭起橋梁,深入陶瓷微觀世界。 陶瓷工藝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泥土有其個性,火有其習性,從泥土變成黏土那一刻起必然發生的一連串物理/化學反應,全盤掌握了解,是藝術表現或創作概念的基石。
當西歐的民族主義浪潮席捲而至,被消失的恐懼迫使他們拔竿而起, 但即便都是被壓迫的弱小族群,為何彼此之間的衝突卻難以止歇?
一本來自烏克蘭女性因2022年俄烏戰爭,不得不遠離戰地家園的真實心聲。作者索爾斯卡以日記形式,記錄俄烏戰爭爆發前一刻以及身為難民的悲痛心路歷程,描述入侵如何展開、民眾的應對、自我的心境,同時分享豐富的成長經歷與家庭故事,讓讀者不僅看見一位堅毅的女性,還有一個值得世界支持的美麗國家!
++++++S級評分佳作,速來試讀。++++++ 一朝穿越,程曦變成了農家沖喜小新娘。 破舊的茅草屋,據說能克死親人的命硬相公,各種找茬的極品親戚,吃了上頓沒下頓。
泥與水的融合,孕育出生命更豐厚的質地;火與土的對話,精萃出生命更堅實的肌理。 掌握工具操作要領︱分段學習循序漸進︱製作工序條理分析︱技法延伸觸類旁通︱熟悉精進拉坯技巧︱手工茶壺拆解教學︱輕鬆配釉一次搞定
有關藝術的5大問題 : 什麼是藝術? 藝術有什麼重要? 藝術在哪裡? 你看到我所看見的嗎? 藝術風格是什麼? 本書從西元前18000年的洞穴壁畫開始談起,介紹了藝術史上各個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舉出35位最知名畫家和雕塑家,包括米開朗基羅、林布蘭特、莫內、畢卡索和安迪‧沃荷等等及他們最...
壽山石產於福建省壽山村,因地得名。 品項繁多,以取得地緣分為山坑、水坑、田坑。 田坑就是田黃,身價高不可攀。水坑長期受山澗水浸潤,瑩澈凝膩。 以數量而言,山坑是壽山石的主力。書中所介紹的石種,絕大多數是山坑。 壽山石是葉蠟石,摩式硬度約2.3。易於奏刀,初期受篆刻名家青睞用來治印。 因為石質晶瑩脂...
器物太無聊……不,器物不無聊,只是器物蘊含的情感與故事,更為動人。
本書不僅僅紀錄了陶藝家動人的生命故事、捕捉他們率真造陶的珍貴畫面,更從歷史溯源、自然環境變遷到百年文化傳承細細刻劃,展現民藝之美所以雋永,以及其平凡中的不凡。
工藝巨匠柳宗理為何會把最重要的人生器物,交給出西窯製作?
名家大谷哲也怎麼透過「減法」哲學造出多層次細膩白瓷?
丹波燒第十代傳人的市野太郎,何以IKEA為靈感造出大受歡迎的可愛陶器?
對哲學陶藝家小野哲平而言,畢生藉雙手將情感注入陶土的衝動從何而來?
千年陶鄉瀨戶本業窯如何在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變遷下,找到自身的定位?
本書特色
● 專訪14位日本代表性陶藝職人、踏遍造陶重鎮,揭開日常器物蘊藏的風土與深刻情感。
● 精選7間日本特色器物店鋪,一窺店主別具慧眼的選品理念,找到陪伴自己的每日器物。
● 收錄4個日本在地陶藝課程資訊,深度體驗陶藝之鄉最純粹的手作美好。
「用平底土鍋做義大利麵時,腦內便浮現大谷哲也先生那灑滿了陽光的家——於忙碌工作的縫隙裡,填滿生活小趣味的大谷先生。用鐵繪小碗盛味噌湯時,鼻子便嗅到於城進先生家時吃到的湯麵的香氣——總是氣定神閒,對新鮮事物張開懷抱歡喜迎接的城進先生。把馬鈴薯沙拉放於青花小盤時,耳畔便響起在市野吉記先生車內聽到的爵士樂曲——滿身溢發著對陶瓷的熱情的市野先生。將餅乾起司放在黑白碟子作為點心時,嘴裡就漾起了矢島操小姐分我的半個奶油麵包的甜美——羞澀腼腆輕聲細語的矢島小姐……」
資深雜誌編輯、日本文化專欄作家林琪香走訪日本各地,親身踏進與職人朝夕相處的工房,最初想著要詢問陶器的製作方式,卻被陶藝家狠狠一句「討論製作技術等,太無聊了吧。」打醒。方才了解原來陶器製作,我們所關心的技術層面只是一個環節,更多的是環境與人心的緊緊聯繫,再多的是,更要考量時代、作用等種種。民藝器物,不撫過不用過,便無法完全理解它的好,而這「好」也是「剛剛好」,是工匠們考慮著使用時的種種,添加減去,慢慢捏成的。每個步驟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每種美的形成都包含著許多我們所看不見的。
作者簡介
林琪香
旅客,賣文人。於香港任雜誌編輯近十年後移居日本,著有《好日京都》等。曾替京都的藝廊策劃工藝展覽,又於名古屋山上一處廢墟辦古物展。現正為把瀨戶一幢百年老宅修葺成藝廊而奔波。
好評推薦
松浦彌太郎/ 生活風格名家
江明玉/小器生活創意總監
米力/生活器物作家
Hally Chen /《喫茶萬歲》作者
歐陽應霽/飲食文化研究者
澤田眉香子/《京都器皿散步》作者
「少見這般由華文作家親身踏查、日本當代陶藝家與名窯的第一手資料與專訪,引領器物愛好者深入認識工藝背後的價值與魅力。曾錯失這本書初版的我,今日增修版讀起來,有種相見恨晚的滿足。」——Hally Chen /《喫茶萬歲》作者
「日本的陶瓷器多是從中國習得的,到了今天,因流露著自然、美與祥和平靜的感覺,而被視為了生活的藝術。此書把日本現代陶藝的風景與陶藝家的熱情,透徹地展現出來,深刻得教人驚訝。」——澤田眉香子/《京都器皿散步》作者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