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聽一場音樂會?
如何聽一場音樂會,就像如何談一場戀愛。有人是情場老手,也有人正躍躍欲試第一場初戀的開始。
她們的小時代 何謂歷史?有個打趣的說法:就是「他的故事。」(his+story=history) 其實history的字源來自希臘文,跟「他的」或「她的」沒有任何關係,這只是個玩笑。但我們目前所熟知近三百年來的西方古典音樂史,通常都由男性音樂人,尤其男性作曲家,扮演最核心的主角,確為不爭...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的柴科夫斯基 乘著2019年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眾聲沉澱,且將心眼回眸一個多世紀以前的歐俄大地——舉目不識、萬般陌生無妨,只消哼起熟悉的一段旋律,可能是玩具人偶的俏皮、協奏曲鋼琴與小提琴的華麗、1812的鐘聲交織不絕砲響,也或許是交響曲宿命難改的欲言未盡——履霜北國的堅冰...
二不五沒有,現當代音樂怎麼聽? 親愛的,20世紀已經過了快20年, 但20世紀現代音樂依然讓你覺得,心累了嗎? 沒有旋律也沒有節奏的嘈雜聲響,又可曾讓你感到迷失嗎?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上)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三問 其一:這32首鋼琴奏鳴曲,要花幾個晚上才能彈完? 答:通常要7到10夜。 其二:當初作曲家花了多少時間譜成? 答:從作品3的第1、2、3號開始,到作品111的第32號,前後共計27年餘,幾乎橫跨貝多芬的整個作曲生涯...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 在9月號介紹貝多芬前20首鋼琴奏鳴曲與1800年左右的生活之後,本期「完全典藏版-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我們將由貝多芬最受歡迎三首奏鳴曲——《華德斯坦》、《熱情》與《告別》切入全集的後半部,並以《貝多芬與他的贊助者》與《貝多芬與...
古典樂名曲 究極100 為何我們還需要古典樂曲單?坊間「古典樂入門」的書一字排開,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你應該認識的古典樂XX首」、「您不可不知的古典名曲OO首」等標題,彷彿只要聽完這些曲目(通常為80到100),就足以「應付」古典音樂的基本認識,至少在出現「登登登等!」的時候,可以立刻回答:「啊!...
【當月特企】 指揮 指揮,一直都是管弦樂團演出的靈魂人物。除了少數強調「無指揮」的特例外,樂團演出的優劣,指揮佔了最大的關鍵因素,觀眾們在選擇音樂會時,「指揮」也一定是考量的重點之一。資深一點的樂迷,還能夠針對各個指揮的演出,評斷出屬於他們個人的特色,進而找到自己喜歡的指揮,如數家珍。 ...
他解剖屍體、他吸鴉片、他還差點成為殺人兇手。他好大喜功、狂狷不羈、音樂橫空出世。在同代聽眾來得及理解他幾無章法、詭譎多端的作品之前,他的想像力已經點燃了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燎原之火。他是白遼士。在他死後150週年,讓我們重返白遼士的浪漫革命——革命不是用來理解的,而是用來感動的。
那些年,我們都沒聽的柴科夫斯基 在尼可萊.魯賓斯坦把《暴風雨》介紹給梅克夫人之前的更早,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剛剛建立、莫斯科音樂學院行將草創的「天地玄黃」之際,西方古典音樂在東斯拉夫的「宇宙洪荒」,是柴科夫斯基成長茁壯的起點,也是俄羅斯音樂文化的轉捩關鍵。 褪下芭蕾舞鞋、拉下歌劇舞臺大幕,暫...
如何聽一場音樂會?
如何聽一場音樂會,就像如何談一場戀愛。有人是情場老手,也有人正躍躍欲試第一場初戀的開始。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以5W1H的大哉問開啟對音樂會的各面相了解,再從選曲、演出者、選位,教您如何從百裡挑一。在「開始約會」前,以「預習與否」篇章,讓我們一起思考:「究竟要不要先與假想對象來場互動彩排?」,再一起進入前往約會現場的最後著裝準備。
來到音樂廳,就像來到與音樂本人初次見面的約會現場。需要現場惡補(購買節目冊)或專人提點(導聆)嗎?對方到底在做什麼呢(教您讀懂音樂家們的行動暗示)?如何用心與對方互相了解(如何聽一場音樂會)?如何當個理想情(ㄊㄧㄥ)人(ㄓㄨㄥˋ)?近距離接觸怎麼辦(怎麼獻花、要簽名)?
音樂會結束後的討論與樂評,也是這段關係如何前進下去的關鍵重點。我們接著請指揮家德岡直樹以唱片迷的立場來為我們談談——為什麼要聽現場音樂會,現場的意義是什麼呢?以及,所謂的「真愛」——那場「令人感動」的音樂會會在何時出現呢?
最後,初戀,總是最美的。也預祝音樂會初心者們,春風花開,戀愛順利。
---
1. 第一次就愛上音樂會 選曲不NG指南 文│王凌緯
聽音樂會就像上餐廳,廚師(音樂家)的名聲固然是一大賣點,但更重要的是菜色(曲目)本身能夠帶來多少享受。世界上那麼多音樂會、每場音樂會端出那麼多曲目,究竟怎麼挑才能帶來最大滿足?其實音樂會曲目正如菜單,雖然內容與組合千變萬化,但大多時候都有一定結構、一定的套路。若能略懂安排曲目的邏輯,那便能大大降低聽到一場NG音樂會的機率,提昇再次踏進音樂廳的可能。
我們不妨先想像一下,親身經歷一場很棒的音樂會可能是什麼樣子:那或許是音樂和聲與節奏牽引著你心緒起伏、洗腦的旋律繞樑不散;更好的是在現場看到音樂家超人技巧是如何從樂譜上將音樂實現,表情如何酣暢,好像光是看著他的肢體與表情就已經能聽進音樂最深處……
注意到了這些美好經驗有著共通的大前提嗎?那就是——不要睡著。
在演奏品質良好的前提下,再怎麼安穩寧靜、或者晦澀難解的樂曲,都是值得聆聽的,也都有必要被經驗。
2.位子越貴越好?初心者選位指南 文│連士堯
比起其他表演藝術多以「視覺」做為主要依據,音樂會的選位更加複雜,主因是有「聽覺」這個因素加入,這不但與場館的建築結構與聲響效果有很大的關係,聽覺的「主觀性」也增加了不少難度。每個人對於聲音的敏感度與接受度都不盡相同,因此要如何列出一個「不敗公式」,的確相當困難。
不過相對地,比起「哪個位子最好」,倒不如先來看看「哪個位子不好」。「雷區」的判定,應該不管來到鞋盒式、葡萄園式或是各種變形的音樂廳設計,舉世皆然。
在了解「雷區」後,接下來要注意的是,此音樂廳的大小如何?若是座位數在2百至5百左右的小型音樂廳,那麼就可以放心購買,只要不在「雷區」,音響效果都不會差多少,此種廳通常票價也不會太過兩極,或甚至是單一票價,因此就挑選自己想要的視覺效果區域即可。
如果真的不知道要選哪裡,價格是否能當作參考依據呢?這邊只能用「可以,但不是絕對」如此曖昧的方式來回答。一般來說,最高價位的區域,的確會是「視覺+聽覺效果」的最佳位子,通常會落在舞台前的第10排至15排的中段位子,也就是視野寬闊、聲音融合也好的地方,會被劃為最高價位,的確有他的道理存在。
3. MUZIK的第一個13年 文│孫家璁
嚴格說起來,我真正開始大步地進入古典音樂世界,是在大學以後了。在那時,學校裡有一群志同道合喜歡玩樂器的朋友們,而在校外,我因為教會活動的關係,加入了詩班的樂團,從而認識了許多直到今天,都還在音樂領域工作的伙伴們。
《MUZIK》的誕生與這段過往有著密切的關係。大學畢業後我進入樂隊服役,退伍後決定繼續在音樂領域中學習。2005年我從美國回來,和當年的老友們重新聚首,其中包括了目前仍是雜誌總主筆的胡耿銘先生,透過他的介紹引薦,認識了像是創刊時的總編輯林及人先生,顧問須文蔚先生、李茶女士等,也在他們的幫助下,於2006年11月,發行了第1期的《MUZIK謬斯客.古典樂刊》。
從創刊以來,《MUZIK》就希望能夠善盡職責,推廣古典音樂這個人類文明的資產,讓本來就是愛樂者的讀者能夠獲取更多資訊,讓還沒進入這個美好世界的朋友,能夠有機會來認識她。要能夠同時滿足這樣天平兩端的人,其實很不容易,在十多年來,我們也常在路線上搖擺晃動,產生矛盾。但也不能不說這樣的理想,造就了許多受歡迎的企畫,像是早年以日劇《交響情人夢》為題材的專輯,又或是這幾年深受讀者喜愛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解析,或是鋼琴完全讀本等。這些主題有的是以專業為出發點,領域涵蓋音樂學、音樂史、唱片、演奏家等等;有些則是介紹潮流趨勢;另外也有音樂界重要議題的探討與分析,而這149個雜誌專題的產生,背後都有著工作團隊無數的巧思與籌謀,也是最耗大家心神的地方。
擁有好的設計呈現固然重要,作為文字型的刊物,內容當然還是讀者最在意的。這樣說也許誇張點,但應該也離事實相去不遠──那就是《MUZIK》的主筆群及所有曾經邀稿過的作者們,稱得上是台灣古典音樂工作者們的「Who's Who」了。這些人有來自於專業的領域,我時常佩服他們除了在音樂之外,還有這麼好的文字表述能力,能把艱深的音樂知識,透過筆尖而不是樂器給表達出來;也有來自於其他行業的愛樂者,他們的博學以及對於音樂的熱愛和專注,常常讓科班的音樂人們也讚嘆不已。也因為有著這麼多願意分享所學所有的寫手們,在過去十幾年來,我們才能提供出關於古典音樂各個面向的文章,帶領讀者一窺這個浩瀚宇宙的概樣。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