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K古典樂刊 10月號/2019 第146期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MUZIK古典樂刊 10月號/2019 第146期

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25.3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頁數: 142
紙本書定價:NT$ 200
電子書售價:NT$ 130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此雜誌目前尚未開放訂閱。

購買領書額度

二不五沒有,現當代音樂怎麼聽?

親愛的,20世紀已經過了快20年,
但20世紀現代音樂依然讓你覺得,心累了嗎?
沒有旋律也沒有節奏的嘈雜聲響,又可曾讓你感到迷失嗎?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130

    【當月特企】 指揮 指揮,一直都是管弦樂團演出的靈魂人物。除了少數強調「無指揮」的特例外,樂團演出的優劣,指揮佔了最大的關鍵因素,觀眾們在選擇音樂會時,「指揮」也一定是考量的重點之一。資深一點的樂迷,還能夠針對各個指揮的演出,評斷出屬於他們個人的特色,進而找到自己喜歡的指揮,如數家珍。 ...

  • 電子書: NT$ 130

    曲終人不散 一曲安可,知多少?  

  • 電子書: NT$ 130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上)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三問 其一:這32首鋼琴奏鳴曲,要花幾個晚上才能彈完? 答:通常要7到10夜。 其二:當初作曲家花了多少時間譜成? 答:從作品3的第1、2、3號開始,到作品111的第32號,前後共計27年餘,幾乎橫跨貝多芬的整個作曲生涯...

  • 電子書: NT$ 130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 在9月號介紹貝多芬前20首鋼琴奏鳴曲與1800年左右的生活之後,本期「完全典藏版-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我們將由貝多芬最受歡迎三首奏鳴曲——《華德斯坦》、《熱情》與《告別》切入全集的後半部,並以《貝多芬與他的贊助者》與《貝多芬與...

  • 電子書: NT$ 130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的柴科夫斯基 乘著2019年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眾聲沉澱,且將心眼回眸一個多世紀以前的歐俄大地——舉目不識、萬般陌生無妨,只消哼起熟悉的一段旋律,可能是玩具人偶的俏皮、協奏曲鋼琴與小提琴的華麗、1812的鐘聲交織不絕砲響,也或許是交響曲宿命難改的欲言未盡——履霜北國的堅冰...

  • 電子書: NT$ 130

    那些年,我們都沒聽的柴科夫斯基 在尼可萊.魯賓斯坦把《暴風雨》介紹給梅克夫人之前的更早,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剛剛建立、莫斯科音樂學院行將草創的「天地玄黃」之際,西方古典音樂在東斯拉夫的「宇宙洪荒」,是柴科夫斯基成長茁壯的起點,也是俄羅斯音樂文化的轉捩關鍵。 褪下芭蕾舞鞋、拉下歌劇舞臺大幕,暫...

  • 電子書: NT$ 130

    戰火與愛火之間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  

  • 電子書: NT$ 130

    解碼・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的魅力到底在哪裡?一場誤打誤撞的美麗巧合,讓海頓從此放不下實驗與發揮的精神,振筆創作。這個精巧打造給作曲家寫的「神秘盒子」,若您只是注意到它不甚華麗的外觀,或許連打開的慾望都沒有。但若將四條完美交織的角色解碼,你會發現作曲家把自己的生命、出人意外的天才想法都藏在裡頭。 ...

  • 電子書: NT$ 130

    全能大師的百年回顧 伯恩斯坦,1918~1990

  • 電子書: NT$ 130

    他解剖屍體、他吸鴉片、他還差點成為殺人兇手。他好大喜功、狂狷不羈、音樂橫空出世。在同代聽眾來得及理解他幾無章法、詭譎多端的作品之前,他的想像力已經點燃了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燎原之火。他是白遼士。在他死後150週年,讓我們重返白遼士的浪漫革命——革命不是用來理解的,而是用來感動的。

  • 電子書: NT$ 130

    鋼琴完全讀本 提起「樂器之王」的名號,非鋼琴莫屬。它能發出豐富音色與巨大音量,堪與管弦樂團匹敵,而古往今來為了鋼琴寫下的獨奏曲數量之多,其豐厚典藏幾乎能與其他所有樂器獨奏樂曲的總和相提並論。鋼琴的優越性能,必然歸功於其精密的構造。幾乎每位作曲家的房間裡都有一架鋼琴,甚至許多讀者的客廳裡可能就有...

  • 電子書: NT$ 130

    古典樂名曲 究極100 為何我們還需要古典樂曲單?坊間「古典樂入門」的書一字排開,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你應該認識的古典樂XX首」、「您不可不知的古典名曲OO首」等標題,彷彿只要聽完這些曲目(通常為80到100),就足以「應付」古典音樂的基本認識,至少在出現「登登登等!」的時候,可以立刻回答:「啊!...

  • 電子書: NT$ 130

    BRSO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1945年成軍於德國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BRSO),在古老樂團知名品牌林立的歐陸上顯得相對年輕;...

  • 出版日期:2011-11-13
    電子書: NT$ 130

    ◎ 特別加贈:柏林愛樂線上數位音樂廳 8 折通關密碼,詳見雜誌 P81 頁 1.翻開‧柏林愛樂130年 每位愛樂者的CD收藏裡,一定都會有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的錄音;每個人心中世界最佳樂團的前十名,一定都會有柏林愛樂的席……

  • 電子書: NT$ 130

    【當月特企】 永恆的合唱-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1824年5月7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即便當時就獲得相當大的好評與迴響,連貝多芬本人都未必料到的是,經過快200年後的今日,第九號交響曲依然是古典音樂舞台中最受歡迎的曲子之一,甚至在很多地方──尤其是鄰國日本,更將他視為「歲末」必演...

  • 電子書: NT$ 130

    她們的小時代 何謂歷史?有個打趣的說法:就是「他的故事。」(his+story=history) 其實history的字源來自希臘文,跟「他的」或「她的」沒有任何關係,這只是個玩笑。但我們目前所熟知近三百年來的西方古典音樂史,通常都由男性音樂人,尤其男性作曲家,扮演最核心的主角,確為不爭...

  • 電子書: NT$ 130

    狂想.古典樂 冰與火之歌 Classical Music of Ice and Fire

  • 電子書: NT$ 130

    起點、頂點,還是終點? 漫談.第5號

  • 電子書: NT$ 130

    島 嶼.越界 台灣&世界-TMAF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 電子書: NT$ 130

    如何聽一場音樂會? 如何聽一場音樂會,就像如何談一場戀愛。有人是情場老手,也有人正躍躍欲試第一場初戀的開始。

  • 電子書: NT$ 130

    古典薩克斯風 & 爵士薩克斯風~今天你想聽哪邊?

  • 詳細資訊

    二不五沒有,現當代音樂怎麼聽?

    親愛的,20世紀已經過了快20年,
    但20世紀現代音樂依然讓你覺得,心累了嗎?
    沒有旋律也沒有節奏的嘈雜聲響,又可曾讓你感到迷失嗎?

    不,我們沒有要安慰你的意思。

    如果你已經熟悉了傳統古典音樂的和聲、節奏與旋律,
    本期特企召集的數名年輕有為線上作曲家、演奏家與音樂學者,
    就從20世紀現代音樂東缺西漏的縫隙-—
    沒有調性、沒有韻律、沒有音高、沒有樂音,乃至於沒有聲音的音樂,
    外加不靠譜也不靠人的音樂,
    帶你闖蕩聽覺極境的洞天福地。
    最後走進21世紀當代音樂的後花園,
    有甜有辣,不怕聽不到想聽的。

    而首先要讓你知道的是,現代音樂為什麼長這樣?


    【MUZIK No. 146閱讀焦點】

    1、如果有人想睡覺,那就讓他去睡 凱吉《4'33"》與費德曼《致高斯頓》  文│陳宜鍾

    我曾經「聽」過兩次,一次是音樂院裡一場美國現代音樂發表的曲目之一,另一次則是在法國當代音樂節中,作為講座的開場,可以想見,當時是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撞見」這個作品,並在演出結束後才被告知的。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在親身體驗《4'33"》之前,我以為自己可以欣然接受它,傾聽沉默,以及涵納其中的所有聲音,不過,在疑惑後望進去卻是一片荒蕪,猶如你回頭瞥見不是尤里蒂絲(Euredice)的容顏而只是空洞的回音。

    作品應該如何被演出?在開始前與結束後的間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嗎?如果凱吉想實踐的是終極的無,那為何還需要一個作品來「發聲」?或者,當他說到:「在我生活中,沒有一天不用到它。」那又是什麼樣的狀態?如果,音樂是包含讓這些事情得以發生的結構,那建構的過程中是否有所謂的順序次第呢?

     

    2、新一屆西歐扛霸子 大辣當代音樂  文│陳珩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利」的實踐,對於一名標準以上的合格「聽眾」來說,大概就是經過聆聽的反覆,良性轉化一個感官(物理現象)及心智(精神現象)之間交互解讀的過程——若是如此就好了。感官和心智的增長,並非總是同步性地小手拉大手,常常一方走得遠些,另一方便落在後頭。要知道時代的巨輪滾動,一戰前和一戰後西方音樂的分野簡直就是這樣被設下結界似的,一部份的先鋒派義無反顧走入了現代主義中,一部份的守成派成了我們今日沿用流行音樂()的大宗基礎。二戰前後,搖滾音樂自流行音樂支脈中萌芽,吸取鄉村、爵士、藍調的風格,有眾者更向其先祖「古典音樂」取經,所以我們才有了隔代遺傳體徵的「憂鬱藍調合唱團」()和他們那樣好的作品。這樣一來,事情變得有趣了,如羅密歐與茱麗葉那不被雙方家族祝賀的愛情那般,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在世紀時常被看作是階級、品味、世代間的「對立」;若是古典音樂能夠成為對面陣營其中的一盞指路燈,那麼此刻已走入了「先鋒路線」的古典音樂,是否也能回過頭來向流行音樂借鏡呢?


    3、人類美學的最後一塊拼圖——聲音 魔音大師創辦人陳宏遠  文│邱懷瑜

    曾任麥格理基金公司大中華區最高負責人,陳宏遠(以下簡稱Jack)自言:「我真的是非常瘋狂,研究聲音30年,不為什麼。」從CD、音響到黑膠,為了追尋現場的聽覺標準,又投身到製琴的工藝。以自己獻身式的投入,積累而成這座廣大聽覺沙漠的一雙足跡。

    當時為了找到好聲音的基準,Jack每週六都到音樂理想國聽現場演出。並且每次都選擇不同的座位,比對聽覺上的差異。

    Jack從磨刀的技術開始,對於材質的特性、處理、對聲音的影響是什麼,一樣一樣地嘗試與比對。

    在一場受邀的音樂家聚會上,Jack對台下音樂專家們講述自己對聲音的想法,並帶著自己車磨好的共振器,現場在一台日製河合平台鋼琴上做比對測試。「共振器的金屬、木材、塗層,都是我自己研擬的配方。」範奏鋼琴老師試奏完後,將共振器置放於鋼琴琴腳下,再次演奏相同的樂段,演奏者與旁聽的音樂家們立刻對鋼琴的變化感到相當驚奇,「觸鍵改變了,省了約20%的力量;琴的共鳴度和音量變大,也比先前敏感20~30%,整體音色的表現也更加平衡。」當下,也是Jack第一次聽到共振器對樂器音質所帶來的巨大差別。不同於其他發明者的創造公式,在最終版本前會有多階段的改良,這顆六瓣金屬的共振器就是第一個設計,也是最終版設計。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