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大師的百年回顧 伯恩斯坦,1918~1990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上)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三問 其一:這32首鋼琴奏鳴曲,要花幾個晚上才能彈完? 答:通常要7到10夜。 其二:當初作曲家花了多少時間譜成? 答:從作品3的第1、2、3號開始,到作品111的第32號,前後共計27年餘,幾乎橫跨貝多芬的整個作曲生涯...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 在9月號介紹貝多芬前20首鋼琴奏鳴曲與1800年左右的生活之後,本期「完全典藏版-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我們將由貝多芬最受歡迎三首奏鳴曲——《華德斯坦》、《熱情》與《告別》切入全集的後半部,並以《貝多芬與他的贊助者》與《貝多芬與...
【當月特企】 指揮 指揮,一直都是管弦樂團演出的靈魂人物。除了少數強調「無指揮」的特例外,樂團演出的優劣,指揮佔了最大的關鍵因素,觀眾們在選擇音樂會時,「指揮」也一定是考量的重點之一。資深一點的樂迷,還能夠針對各個指揮的演出,評斷出屬於他們個人的特色,進而找到自己喜歡的指揮,如數家珍。 ...
二不五沒有,現當代音樂怎麼聽? 親愛的,20世紀已經過了快20年, 但20世紀現代音樂依然讓你覺得,心累了嗎? 沒有旋律也沒有節奏的嘈雜聲響,又可曾讓你感到迷失嗎?
鋼琴完全讀本 提起「樂器之王」的名號,非鋼琴莫屬。它能發出豐富音色與巨大音量,堪與管弦樂團匹敵,而古往今來為了鋼琴寫下的獨奏曲數量之多,其豐厚典藏幾乎能與其他所有樂器獨奏樂曲的總和相提並論。鋼琴的優越性能,必然歸功於其精密的構造。幾乎每位作曲家的房間裡都有一架鋼琴,甚至許多讀者的客廳裡可能就有...
古典樂名曲 究極100 為何我們還需要古典樂曲單?坊間「古典樂入門」的書一字排開,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你應該認識的古典樂XX首」、「您不可不知的古典名曲OO首」等標題,彷彿只要聽完這些曲目(通常為80到100),就足以「應付」古典音樂的基本認識,至少在出現「登登登等!」的時候,可以立刻回答:「啊!...
解碼・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的魅力到底在哪裡?一場誤打誤撞的美麗巧合,讓海頓從此放不下實驗與發揮的精神,振筆創作。這個精巧打造給作曲家寫的「神秘盒子」,若您只是注意到它不甚華麗的外觀,或許連打開的慾望都沒有。但若將四條完美交織的角色解碼,你會發現作曲家把自己的生命、出人意外的天才想法都藏在裡頭。 ...
BRSO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1945年成軍於德國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BRSO),在古老樂團知名品牌林立的歐陸上顯得相對年輕;...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的柴科夫斯基 乘著2019年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眾聲沉澱,且將心眼回眸一個多世紀以前的歐俄大地——舉目不識、萬般陌生無妨,只消哼起熟悉的一段旋律,可能是玩具人偶的俏皮、協奏曲鋼琴與小提琴的華麗、1812的鐘聲交織不絕砲響,也或許是交響曲宿命難改的欲言未盡——履霜北國的堅冰...
那些年,我們都沒聽的柴科夫斯基 在尼可萊.魯賓斯坦把《暴風雨》介紹給梅克夫人之前的更早,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剛剛建立、莫斯科音樂學院行將草創的「天地玄黃」之際,西方古典音樂在東斯拉夫的「宇宙洪荒」,是柴科夫斯基成長茁壯的起點,也是俄羅斯音樂文化的轉捩關鍵。 褪下芭蕾舞鞋、拉下歌劇舞臺大幕,暫...
【當月特企】 永恆的合唱-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1824年5月7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即便當時就獲得相當大的好評與迴響,連貝多芬本人都未必料到的是,經過快200年後的今日,第九號交響曲依然是古典音樂舞台中最受歡迎的曲子之一,甚至在很多地方──尤其是鄰國日本,更將他視為「歲末」必演...
◎ 特別加贈:柏林愛樂線上數位音樂廳 8 折通關密碼,詳見雜誌 P81 頁 1.翻開‧柏林愛樂130年 每位愛樂者的CD收藏裡,一定都會有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的錄音;每個人心中世界最佳樂團的前十名,一定都會有柏林愛樂的席……
圖解.馬太受難曲 西方古典音樂的起源與成長,始終與宗教息息相關,而在偉大作曲家們蔚為大觀的宗教音樂作品之中,最讓人不敢輕易碰觸的巔峰,又當以《馬太受難曲》為最,它動輒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演奏時間、出自聖經原文的故事藍本,加上沒有「表演」、只有「唱頌」的全德語臺詞,在在令人頓感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而...
當月特企 關於克勞德的一切All About Claude 德布西.百周年Debussy, 1862~1918 1918年3月25日,克勞德.德布西在直腸癌的惡化病情,以及前妻要求高額贍養費的精神壓力下,逝世於德軍猛烈進攻的一戰巴黎。由於戰事吃緊,一直到隔年才能舉辦德布西的葬禮,入土為安。...
他解剖屍體、他吸鴉片、他還差點成為殺人兇手。他好大喜功、狂狷不羈、音樂橫空出世。在同代聽眾來得及理解他幾無章法、詭譎多端的作品之前,他的想像力已經點燃了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燎原之火。他是白遼士。在他死後150週年,讓我們重返白遼士的浪漫革命——革命不是用來理解的,而是用來感動的。
【MUZIK No. 134閱讀焦點】
1. 失落的世界: 唱片美好年代裡的伯恩斯坦(blue97)
「我最愛兩件事,音樂與人,我不曉得自己更愛哪樣,但我演奏音樂是因為我愛他人,喜歡與他人合作,我也愛為他人而演奏,愛與他人做最深層次的溝通,那就是音樂的層次。」 ——伯恩斯坦
1990年10月14日,美國當代最傑出的指揮家雷納德.伯恩斯坦因慢性肺氣腫病逝於紐約寓所,享壽72歲。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周,重病纏身的伯恩斯坦,接受醫生的勸告,以健康因素宣布退休,並取消與以色列交響樂團和倫敦交響樂團等的演出計劃。然而將指揮視為「偉大愛情」的伯恩斯坦曾經說過,指揮家只有死亡,沒有退休。可能是伯恩斯坦相信放棄指揮等於結束偉大的愛情,因而告別人生舞台。
2. 音樂進行式: 匯聚兩道音樂活水 新匯流藝術講堂 開啟音樂家與觀眾的交流渠道(洪雪舫)
炎日午後,MUZIK一行人前往隱身在南京東路上一處小巧靜謐的場所——「新匯流藝術講堂」,一入門,新匯流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楊照及新匯流藝術講堂副執行長江恬宜立刻迎來,帶領我們參觀這一座「室內桃源」。向光處擺了一架平台鋼琴,小隔間內一整櫃的展列書架擺滿了音樂相關書籍,陽光灑落在鋼琴前一列列桌椅,安靜的等待藝術的思想和靈光在這個空間凝結匯聚。
3. 謬斯宣敘調: 月夜愁的故事 記一首源遠流長的平埔調 (簡巧珍)
「相見已晚,又要分手,……」這是鄧麗君唱紅的《情人再見》。「月色照在,三線路……」這是鄧雨賢廣為人知的《月夜愁》。兩首在台灣幾乎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你喜歡哪一首呢?
如果覺得該問法奇怪的話,有可能是因為你並沒查覺到,原來這兩首是同一旋律──而它竟是源於台灣平埔族的傳統曲調。百年前,有位平埔族女孩,一邊洗衣,一邊哼唱著這個曲調,優美的旋律讓正好聽到的馬偕牧師留下深刻印象,回家後遂記下 ,並就著這個旋律填上聖經的故事,這便是聖詩《拿阿美》的由來。而後,它成為台語歌曲《月夜愁》、國語歌曲《情人再見》,甚至在日據時期,有一度還變成鼓舞軍伕的日文歌曲……。
音樂的時間性格,縱向的回溯,看到的是各個時代締造或傳承的特質,是「歷時性」。橫向的平台上,看到的是不同土地上的個人或族群,在同一時期的不同角落,所展現豐富多元的特色,為「共時性」。經過歷時性(時間軸)與共時性(空間軸)的時空交替,依然傳唱不歇的歌曲自然有其堅韌的生命力,中國民歌《茉莉花》以及台灣福佬系民歌《草蜢弄雞公》都是典型的例子。而每一首有生命力的音樂,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本文要談的是前輩作曲家鄧雨賢的經典曲目《月夜愁》」,正是一個由平埔族曲調所延展開來的故事。
【當月特企】
全能大師的百年回顧 伯恩斯坦,1918~1990
Leonard Bernstein, 1918~1910
1918年8月25日,雷納德.伯恩斯坦誕生於美國麻州小鎮,來自烏克蘭移民的猶太裔家庭,這時還不知道家族中將會產生一位國際巨星。伯恩斯坦很快地展現他的音樂才華,進而在代打華爾特指揮紐約愛樂時一炮而紅,並從波士頓交響樂團、紐約愛樂等出發,成為大西洋另一端能與指揮帝王卡拉揚分庭抗禮的美國一代指揮家。
與充滿不可一世風範的卡拉揚相比,伯恩斯坦的親和力與熱情,彷彿也代表了歐陸與美國的兩路風格。「年輕人音樂會」系列帶起了指揮家直接與觀眾面對面談話的風潮,帶領大眾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影響力持續至今。
在指揮家的身分外,伯恩斯坦也彈得一手好鋼琴,並留下為數不少的錄音;同時,他的音樂創作,更是跨足嚴肅音樂、歌劇到音樂劇的類別,《西城故事》歷久不衰,至今仍是百老匯時常重新搬演的經典作品。
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伯恩斯坦的多重身分,讓他在誕生百年後,持續影響著古典樂壇。今年,就讓我們從這些不同角度,重新聆賞伯恩斯坦,向這位「全能大師」說聲生日快樂!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