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完全讀本
提起「樂器之王」的名號,非鋼琴莫屬。它能發出豐富音色與巨大音量,堪與管弦樂團匹敵,而古往今來為了鋼琴寫下的獨奏曲數量之多,其豐厚典藏幾乎能與其他所有樂器獨奏樂曲的總和相提並論。鋼琴的優越性能,必然歸功於其精密的構造。幾乎每位作曲家的房間裡都有一架鋼琴,甚至許多讀者的客廳裡可能就有著一架鋼琴──但,親愛的讀者,您真的認識家中的那架鋼琴嗎?本期「鋼琴完全讀本」,將從樂器之為物件的觀點,帶領讀者瞭解鋼琴如何集工業技術之大成,進而在音樂史上闢開一片輝煌的榮景。
首先,就讓我們把鋼琴推上手術台細細解剖,好讓我們的目光滲入鋼琴赤裸的每個部件裡頭──但請放心,家長們絕對可以安心地照著本月特企教小孩。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上)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三問 其一:這32首鋼琴奏鳴曲,要花幾個晚上才能彈完? 答:通常要7到10夜。 其二:當初作曲家花了多少時間譜成? 答:從作品3的第1、2、3號開始,到作品111的第32號,前後共計27年餘,幾乎橫跨貝多芬的整個作曲生涯...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 在9月號介紹貝多芬前20首鋼琴奏鳴曲與1800年左右的生活之後,本期「完全典藏版-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我們將由貝多芬最受歡迎三首奏鳴曲——《華德斯坦》、《熱情》與《告別》切入全集的後半部,並以《貝多芬與他的贊助者》與《貝多芬與...
解碼・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的魅力到底在哪裡?一場誤打誤撞的美麗巧合,讓海頓從此放不下實驗與發揮的精神,振筆創作。這個精巧打造給作曲家寫的「神秘盒子」,若您只是注意到它不甚華麗的外觀,或許連打開的慾望都沒有。但若將四條完美交織的角色解碼,你會發現作曲家把自己的生命、出人意外的天才想法都藏在裡頭。 ...
【當月特企】 永恆的合唱-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1824年5月7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即便當時就獲得相當大的好評與迴響,連貝多芬本人都未必料到的是,經過快200年後的今日,第九號交響曲依然是古典音樂舞台中最受歡迎的曲子之一,甚至在很多地方──尤其是鄰國日本,更將他視為「歲末」必演...
古典樂名曲 究極100 為何我們還需要古典樂曲單?坊間「古典樂入門」的書一字排開,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你應該認識的古典樂XX首」、「您不可不知的古典名曲OO首」等標題,彷彿只要聽完這些曲目(通常為80到100),就足以「應付」古典音樂的基本認識,至少在出現「登登登等!」的時候,可以立刻回答:「啊!...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的柴科夫斯基 乘著2019年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眾聲沉澱,且將心眼回眸一個多世紀以前的歐俄大地——舉目不識、萬般陌生無妨,只消哼起熟悉的一段旋律,可能是玩具人偶的俏皮、協奏曲鋼琴與小提琴的華麗、1812的鐘聲交織不絕砲響,也或許是交響曲宿命難改的欲言未盡——履霜北國的堅冰...
那些年,我們都沒聽的柴科夫斯基 在尼可萊.魯賓斯坦把《暴風雨》介紹給梅克夫人之前的更早,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剛剛建立、莫斯科音樂學院行將草創的「天地玄黃」之際,西方古典音樂在東斯拉夫的「宇宙洪荒」,是柴科夫斯基成長茁壯的起點,也是俄羅斯音樂文化的轉捩關鍵。 褪下芭蕾舞鞋、拉下歌劇舞臺大幕,暫...
圖解.馬太受難曲 西方古典音樂的起源與成長,始終與宗教息息相關,而在偉大作曲家們蔚為大觀的宗教音樂作品之中,最讓人不敢輕易碰觸的巔峰,又當以《馬太受難曲》為最,它動輒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演奏時間、出自聖經原文的故事藍本,加上沒有「表演」、只有「唱頌」的全德語臺詞,在在令人頓感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而...
【當月特企】 指揮 指揮,一直都是管弦樂團演出的靈魂人物。除了少數強調「無指揮」的特例外,樂團演出的優劣,指揮佔了最大的關鍵因素,觀眾們在選擇音樂會時,「指揮」也一定是考量的重點之一。資深一點的樂迷,還能夠針對各個指揮的演出,評斷出屬於他們個人的特色,進而找到自己喜歡的指揮,如數家珍。 ...
二不五沒有,現當代音樂怎麼聽? 親愛的,20世紀已經過了快20年, 但20世紀現代音樂依然讓你覺得,心累了嗎? 沒有旋律也沒有節奏的嘈雜聲響,又可曾讓你感到迷失嗎?
音樂家與他的情人們 告子曾對孟子說:「食色,性也。」禮記亦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自古以來,「麵包」與「愛情」都是讓人無可迴避,又好奇不已的生活大事,樂壇中人自不例外。 在愛樂者心中,對於遙遠已然故去的作曲家們、中至國際舞臺上的一線名流,近到身在我們左右的音樂人伴侶,或多或少都有...
作曲家的生死簿 人生自古誰無死,即便是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音樂家們,也曾經用血肉之軀確確實實的活過一回,本次特企將細細探討生與死這門深奧的命題。讀者們可以站在診療台上,細究那些讓他們歷經苦痛、掙扎著死亡的疾病來源;也可以在坐觀眾席上,觀望生於黃金年代舞台的他們是如何和同時代的作曲家角力──即使兩...
當月特企 關於克勞德的一切All About Claude 德布西.百周年Debussy, 1862~1918 1918年3月25日,克勞德.德布西在直腸癌的惡化病情,以及前妻要求高額贍養費的精神壓力下,逝世於德軍猛烈進攻的一戰巴黎。由於戰事吃緊,一直到隔年才能舉辦德布西的葬禮,入土為安。...
大編臺
聲音藝術家林其蔚先生第一次與我見面時,聽說我學鋼琴,眼帶閃爍悠然說了一句:「啊,鋼琴是集西方科學技術大成的樂器呢。」或許其蔚先生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後頭其實隱然描摹出了西方自大航海時期以降,藝術、科學與政治經濟盤根錯節的剪影。
催生出鋼琴的複雜歷史條件,也讓鋼琴的物質形式有著同樣的複雜程度。二十幾年前一段「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廣告文案,讓直立鋼琴一度成為台灣許多人家當中都能見到的樂器──或日子久了,也可能變成家具。會彈鋼琴的人絕對不在少數,但知道鍵盤前那個黑箱裡發生著什麼事的人,可能不算太多。於是改版後的《MUZIK》在2017年值得紀念的第一本加大併刊號,就決定以「鋼琴完全讀本」為題,打開黑箱,一決勝負。
【MUZIK No. 116閱讀焦點】
1. 謬斯宣敘調: 慕提的大師課(焦元溥)
去年一月在芝加哥交響樂團公關室與《商業周刊alive》雜誌邀請下,我有幸訪問指揮大師慕提(Riccardo Muti),更幸運得到大師邀請,觀摩他七月於義大利拉溫納(Ravenna)舉辦的第二屆義大利歌劇學院營(Italian Opera Academy)並做進一步訪問。親見慕提指導《茶花女》(La Traviata),確實收穫豐富,非常感謝《MUZIK》願意刊登我的聽課筆記,和大家分享慕提對《茶花女》和威爾第的心得。這次也遇到首屆指揮學員楊書涵,以及小提琴家陳俐淳與聲樂家徐韻豐,從討論中獲益匪淺,在此一併致謝。希望透過這些文字與訪談,大家能更喜愛義大利歌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能釐清許多迷思與誤解。
2. 下一站,大師:安靜低調的革命者(呂繼先)
2015年,紐約愛樂音樂總監吉伯特(Alan Gilbert)宣佈離開樂團之後不久,紐約時報做了一篇專題,討論究竟誰是最適合接替吉伯特的人選。在其中,包含先前介紹過的艾拉斯—卡薩多(Pablo Heras-Casado)、夢幻候選人薩隆能(Esa-PekkaSalonen),以及明年即將來台的霍乃克(Manfred Honeck)皆包含在內。雖然最後雀屏中選的是梵志登(Jaap van Zweden),但在同一篇文章裡,還有一個當時被列為黑馬,現在看起來卻再合理也不過的名字:西雅圖交響樂團的現任音樂總監路多維克.莫羅(Ludovic Morlot)。
3. 宸思涵語: 巡演初體驗(莊東杰)
Happy New Year!那個充滿關鍵世界史事的 2016 過去了,如果它真的是邁向新秩序的轉折點,讓我們別忘了音樂永恆的相伴。
新的一年呢,就先讓城市主題暫停一次,改聊我指揮生涯第一次的樂團巡迴演出吧。話說某次在台東火車站等車(我太愛太愛台東了,時常在台東火車站等車),被池上便當阿嬤告知滷雞腿完售,激動的情緒還未能平復,越洋電話就響了,只好假裝沒事的接起來「Hello?」 「東杰!我是庫爾特!」就這樣短短的三分鐘內,我又被告知一件比完售更刺激的事,卡達愛樂將邀請我擔任首次中國巡演的指揮。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