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購買品項 | 原價 | 售價 | |
---|---|---|---|
電子書 |
|
NT$180 | |
經理人月刊(24期) | NT$2199 |
活用AI,釋放生產力
ChatGPT立即上手
辦公室溝通協商術 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一場演說中對南方陣營表達同情,遭到一名愛國的北方人士譴責:「總統先生,您怎麼敢對我們的敵人表示善意?這時候您應該一心想著摧毀他們。」林肯回答道:「當我把他們變成朋友時,不就等於摧毀了敵人嗎?」當我們在組...
策略思考的技術 新春酒會上,老闆大聲宣布來年的策略,但員工卻不以為意,聽過就算了? 這往往是因為組織誤解了策略本質,策略不是空洞的宣誓、華麗的口號或達不到的財務目標。 好的策略,不僅可以帶領企業往目標前進,也能讓員工知道前進的方向,策略思考的能力更是組織與時俱進的利器。
啟動減碳2050淨零倒數計時 氣候變遷的風險迫在眉睫,全球有超過135個國家加入2050年淨零排放(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在大氣中相互平衡)的行列,台灣也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企業必須急起直追,改變產業生態與未來的生活樣貌。愈早啟動減碳的企業,愈具備在未來生存的競爭力。
釋放員工潛能、驅動組織創新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 在職場上,總是有些不成文規定,比方說,不要批評主管做的事,他可能會覺得被冒犯;除非有明確的證據,否則不要發表意見,因為不成熟的想法會被打槍或被認為不努力。 這樣的壓力,讓人們習慣壓抑、忍住發言,不只不提出點子,更有可能藏匿壞消息。哈佛商學院管理...
累積微小的投入,創造無限大的成效 複利效應 僅僅1美分的金額,連續翻倍31天後,可以滾出超過1073萬美元的巨大數字。這個數學公式清楚說明人生的一課: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投入,若能複利的方式成長,將擴大出非比尋常的結果。 但是,複利說得容易、執行起來卻很困難,因為中間有一...
心理學、行為科學驗證的達標法 從0到1的目標實現計畫 如果尋找目標是起點,實現目標是終點,你在這條路的哪一點上?答案是,每一次的終點,都是下一個目標的起點。 追逐目標是永無止盡的道路,然而,光有心願還不夠,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研究指出,訂定一個正向、有意義、可量化的目標,搭配適當的誘因,克服惰...
應用腦科學,工作效能再升級 腦力訓練計畫 腦科學研究顯示,大腦約在30歲初期成熟,達到顛峰,對應到職場,也正是經理人衝刺事業的時期。 然而,過了這段時期,大腦只會慢慢走下坡嗎?別擔心!大腦可以透過學習與練習,強化神經連結,提升腦功能。本期主題學習腦力訓練計畫,帶你認識大腦運作原理,提升...
活用數據做決策 「沒有數字的故事,和沒有故事的數字,都沒有意義。」日本佳能(Canon)會長御手洗富士夫曾如此說。 這句話乍看雖然像繞口令,但仔細思考,一個提案(故事)若沒有數字佐證,難有說服力;但當一個報告裡塞滿了數字, 卻沒有據此提出行動方案,也沒有意義。 如今,數據隨手可得,銷售數...
活用AI,釋放生產力
ChatGPT立即上手
Part1_生活篇
Part2_職場篇
Part3_企業篇
【編者的話】
工作和機會
大概一兩個月前,我在網路上看到暢銷書《人類大歷史》出了增訂版(2022年底),基於想了解內容有何異同,我點開了作者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寫的「新版序」。
文章前4段,這樣開頭和結尾:「我在2011年寫完《人類大歷史》之後,⋯⋯而那就是我想在這本書裡講的故事。」我完全忘了這幾段文字的讀後感,只記得從第5段起的敘述:「以上這些文字的英文原文,並不是由我(哈拉瑞)所寫,而是請一套強大的人工智慧(AI)程式模仿我而寫下。這套人工智慧名為GPT-3,是由舊金山一間專精於機器學習的研究實驗室所創。」
我讀到這篇序言時,正當ChatGPT在全球引爆熱議,激起了讚嘆、興奮、焦慮,甚至警覺和恐懼。哈拉瑞顯然在更早之前就體驗到GPT的威力,他的一些反應和回應,我只能說是感同身受:「GPT-3這篇文本最驚人的一點在於:它還真的是讀得通的,不只是把幾個句子隨機丟在一起,而有著連貫的邏輯。」「讀著那些文字,簡直下巴都要掉下來。」
雖然哈拉瑞在驚嘆之餘,也慶幸說,「這讓我暫時鬆了一口氣:GPT-3並不會搶走我的工作,至少看來還得再過個好幾年。」但是身為讀者,我得老實招認,在讀新版序的前幾段時,真的沒能評判出觀點的好壞、是不是出自作者,更別說看出是AI寫的了。對我來說,運用慣常的閱讀方式,那就是一篇流暢的文章,或許還點頭稱是了。哈拉瑞士歷史專家,「對於GPT-3寫出的文字,我得花上1、2分鐘仔細閱讀,才能得出結論,知道那不是我寫的內容。」他也暫時不擔心工作被搶走。但是那個「至少看來還得再過個好幾年」,是幾年呢?到底是機器學習得快,還是人類學得快?
關於科技會搶走「人類工作」的議題,已經吵了幾百年。雖然這次有關AI的爭論,更多是關於「人類」本身,但是不可諱言,隨著人工智慧看似愈來愈貼近人類原本自以為無可取代的智慧,探討關於人與機器的關係,只會愈來愈迫切。我安撫自身焦慮的方式,可以用我分別在2本書裡看到的段落說明。在《變動思維》提到,「在瑞典,國家的政策要保護的是人,不是工作。」在《5000天後的世界》裡,針對人工智慧將會衝擊沒有創造力,只能憑生產力存活的人這個問題,答案則是,「沒有人只能專門追求生產力和效率。」
人類具備學習的能力,可以learn,relearn和unlearn,如果機器可以幫我們做掉制式、機械、枯燥、乏味的工作,甚或協助我們發揮創造力,那這真的是一個好的時機去思考:我們到底要做什麼?還可以做些別的什麼?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