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邁入第6屆的「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甫於4月28日正式公告第6屆得獎作品,首獎由來自中國大陸河南的劇作家秦旭,以其作品《水》奪得;香港劇作家李智達所創作的《別擔心我在這裡》獲頒貳獎;獲得參獎的則是來自臺灣高雄的劇作家郭家瑋的《陳文成的證明題》。
本書為第四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得獎作品集,中英雙語,並收錄有讀劇演出精選劇照及精華片段,以供讀者體驗文字之外的劇本魅力! 第四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自2018年8月1日開始徵件,至同年11月16日截止,總計徵得226件有效稿件,創下開辦以來單屆最高投稿量。經三輪評審熱烈討論,於20...
在民國元年「南風」盛行的閩中及守舊封閉的五O年台灣,醞釀著一場倒鳳顛鸞,挑戰世俗倫常的同志戀曲。「男情男意」的真切相許,超越血緣與性別的天倫親情要如何扭轉「生不逢時」的命運?改編自李漁《無聲戲》之六〈男孟母教合三遷〉,本劇作將三百五十年前的男同志故事融入女同志及異性戀的質調,綻放異想不到的火花,獲《...
由文化部、世安基金會贊助,國立中央大學主辦、南京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與八所國際重點大學攜手合作的「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是全球第一個以泛華社群為對象,同時徵求中英文劇本的舞台劇劇本競賽。自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止,主辦單位共收到153件作品,其中包含來自美國、英國、法國以及...
第二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自2015年12月1日起開放線上收件,至2016年2月29日截止,收到來自全球共百餘件投稿,經過三輪評審的熱烈討論後,於2016年9月正式宣告第二屆前三名的精采作品。首獎胡懸藝《一種旁觀》、貳獎Lin Tu《我的家庭真可愛 I Love My Family》、參獎朱...
第一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以世界各地新生代(18歲至35歲)青年劇作家爲對象,同時徵求中文、英文劇本,目的在於廣納各種觀點、視角以及不同的創作思維,豐富以華人文化、移民、歷史及社區等泛華相關主題的舞臺劇本創作。前二名獲獎作品均為雙語作家所創作的英文劇本,評審認為其流暢度與完整度更甚中文組的創...
飛人集社劇團,由團長石佩玉創立於二00四年,團名取其諧音「非人= 偶」,同時意指在劇場各處行走、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集合之所,作品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提名,並受邀台灣,以及北京、荷蘭、法國、新加坡等各國藝術節演出。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立於1999年,秉持「無物不成偶」的創作觀點,打造臺灣當代偶戲劇場新風貌,以及魔幻哲思的變身美學。演出形式涵蓋手套偶、懸絲偶、杖頭偶、執頭偶、光影劇場以及人偶同臺等,以多樣豐富的探索實驗和專業製偶技術,開創獨特的劇場敘事手法。充滿創意的造型以及詩意的演繹能力,並以各種跨領域合作,...
二0一一年起始,由法國馬賽「東西社」劇團與台北「飛人集社」劇團聯手推出跨國雙城合作案。《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初生》(2011)、《長大的那一天》(2012)、《消失》(2013),集結偶戲導演石佩玉、編劇周蓉詩、法國馬賽知名插畫家莒絲蓮‧額貝哈(Ghislaine Herbéra)等創作者跨界合...
殺聲喧天,滿清兵馬步步進逼,崇禎終於體悟亡國之君的哀慟,自縊於煤山。原本天真爛漫的長平公主,在親見帝王家的沒落與父王弒親的血淚後,選擇離世修行。然而為了營救被俘的皇弟,長平公主不得已步入清帝之甕。危機四伏⋯⋯。
創立於一九九九年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十餘年來以其獨特偶戲美學,優遊在兒童與成人觀眾間,引領無數風潮。此次推出親子劇本選,收錄創團以來幾個深獲迴響的戲劇作品。其中《快樂王子》為無獨有偶的經典代表作之一,以詩意手法演繹英國文豪王爾德的寓言故事,採用捷克盛行的「鐵枝懸絲偶」並予以改良,強化更多偶的行...
一首首光影疊映的詩作,帶你走進表演藝術的魔幻世界。「燈光」在舞台上不單是劃分明暗區域而已,它更強調光與景物的立體度。運用不同彩度與類型的燈具,甚至能在平面的舞台上營造流動的時空感,劇情張力因燈影層次的刻畫而更顯震撼。江佶洋,曾與羅曼菲、謝杰樺等知名編舞家合作,其設計風格前衛卻不失優雅。憑藉鮮明而獨具...
您曾經對舞台上看似魔術般的場景變換驚奇不已嗎?這些精彩的場景除了歸功舞臺、服裝、燈光等設計師的巧思外,劇場技術人員的專業配合更是功不可沒。這群劇場黑衣人總是隱藏在幕後,不被觀眾熟知,他們不但要照顧所有的設計需求並且確實執行,還要留心演出安全,卸貨、裝台、彩排也有不同的注意事項。每個環節都攸關演出品質...
當中國上古神話《山海經》遇上風格古樸的南管音樂,會激盪出何種火花? 台灣編導演全才的劇場創作者李易修,以雌雄莫辨的神話人物「天女魃」為發想,寫就劇作《大神魃》,讓這位遭遺棄在人間的旱災女神,於千萬年之後的末日,悠悠甦醒,面對生靈死絕的世界異境,重新獲得發聲空間。
創立於一九九九年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十餘年來以其獨特偶戲美學,優遊在兒童與成人觀眾間,引領無數風潮。此次推出經典劇本選,收錄二0一二年台灣國際藝術節 製作《降靈會》,由編劇周伶芝與導演鄭嘉音攜手合作,以已故作家三毛為靈感發想,結合偶戲與多媒體實驗,探究生死和創作兩者間的繁複思辨。 另一個劇本...
當科技毀滅人性;當生命倫常與科技發展的矛盾加劇⋯⋯我們就像一顆顆漂浮在宇宙中的灰塵,微弱而彷徨,在看不見盡頭的空間無助地掙扎。 本劇運用六個各自獨立的故事串連起人對於生命本質的探索。人為何而來?從何而去?看似零碎的對白卻隱含作者對生命的反省。劇中角色誇張的肢體語言凸顯人對於未知的焦慮。
在動盪不安的二十世紀四〇年代,林摶秋是東京劇壇首位臺灣人劇作家,一生跨足戲劇、電影、實業界。戰火熾熱的一九四三年,返回臺灣不久的林摶秋和王井泉、張文環等人於臺北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被喻為臺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本書收錄林摶秋代表劇作《醫德》與《高砂館》,以中日文版本同步刊載,並由石婉舜教授專文導讀,...
2004年第三屆女節入選節目。以「梁祝故事」、「費洛蒙現象」、「隱形人」、「演員扮演」內容的剪裁穿插,剖析性別議題及女同志戀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面向—出櫃前的壓抑、為愛昏頭的瘋狂……。本劇是小劇場天后徐堰鈴對外公開的第一齣自編自導戲劇,以滑稽逗趣的氛圍暗示:「趣味」是愛情中不可缺少的活力與生機。劇作...
以清代孔尚任的經典作品《桃花扇》為藍本,利用鏡中人與侯方域的各說各話,虛實交替,反映亂世之際雅士文人對於國家、名利、愛情的茫然……..。劇作風格揉合歌仔戲與崑劇精髓,賦予名著全新的生命活力本劇受「2012年國際劇場藝術節」之邀製作演出,並榮膺「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評審特別獎」。!本次出版特邀林鶴宜教...
當千年前干寶的《搜神記》,撞上現代小劇場,會搖滾出多少跨界混種新火花。備受矚目的新生代劇作家邢本寧,穿梭古今,汲取干將莫邪寶劍傳說,以三顆無手無腳無身體的頭顱,徹底顛覆戲曲樣貌,襯著荒謬與幽默底色,重新叩問人在什麼也做不了的狀態下,該如何活著,如何自由。本次出版中英文並行,並特邀旅美劇場工作者劉微明...
在民國元年「南風」盛行的閩中及守舊封閉的五O年台灣,醞釀著一場倒鳳顛鸞,挑戰世俗倫常的同志戀曲。「男情男意」的真切相許,超越血緣與性別的天倫親情要如何扭轉「生不逢時」的命運?改編自李漁《無聲戲》之六〈男孟母教合三遷〉,本劇作將三百五十年前的男同志故事融入女同志及異性戀的質調,綻放異想不到的火花,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