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收錄台灣光復前的新詩作品,收錄的作品眾多,當時新詩創作在日據統治的壓迫下,作家面臨政治介入文學不自由的創作環境,有志難伸的詩人仍勇敢地立言創作。每位被收錄的作家作品都是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創作。
楊少民、巫永福、鄭國津、董祐峰等等都是當時新詩創作的大家,無論是用日文、白話文寫詩;反映被壓迫者的反抗心聲、從雄情壯志轉入悲觀惆悵;個人浪漫抒懷或理性的抒情,他們對於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殷殷期盼與關懷都是相若的,意圖以文學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以自己擅長的方式為社會貢獻,不但突破異族統治下的思想箝制,也打倒傳統文學的束縛,以詩來吟唱島民的心聲。
在文前附有羊子喬所着《台灣光復前新詩論》,並在作品前註有對作者的介紹。
書中收錄台灣光復前的新詩作品,收錄的作品眾多,當時新詩創作在日據統治的壓迫下,作家面臨政治介入文學不自由的創作環境,有志難伸的詩人仍勇敢地立言創作。每位被收錄的作家作品都是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創作。 張冬芳、張慶堂、陳夢痕、荊南、陳遜仁、呂赫若、邱炳南等等都是當時新詩創作的大家,無論是用日文、...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和歌選集,被譽為日本的《詩經》,反映了七、八世紀日本人的文化與日常生活。本書從《萬葉集》共4500餘首和歌中,選譯360餘首風格、形式各異的名作,並以歌人為單位重新排序組合,便於讀者品讀每位歌人的獨特歌風。
本書是《十方一念》十周年紀念版。 「當大家翻開這本書,看到裡面都是一頁頁分行的文字, 可能會想:這些是詩嗎? 寫《十方一念》,就像寫歌詞時忘記了音符、旋律結構、段落、傳唱度種種限制,而感受、想像、領悟的過程,在腦海中如浪翻潮湧,亂中有序。 所以,在這個習慣以規範換取安全感的世界,為勢所逼下,要替這些...
黑洞的巨大引力,連光都逃不了 嘿,你敢不敢靠近去看一看? 「我相信/火圈的另一端有更好的/一天,縱身/即是永恆/絕望中/必有僥倖」〈相信〉 你曾經想過要優雅地在時光間隙中穿身而過,卻發現它其實窄小的讓記憶與軀體都扭曲變形,在軌道中那些雜亂的思緒彼此撞擊、疲於奔命,一回神才...
認同,有那麼難嗎?無論是族群的、性別的...... 奇形怪狀的台灣歷史,慘絕人寰的愛慾重生 今年最駭人的小說 這是屬於女孩的必經之路嗎?這是屬於台灣的國族寓言嗎? 張亦絢長篇小說代表作
全書收錄佩索亞本人與四位異名者詩作共238首詩。「異名者」是佩索亞創造出來的文學人格,他們有不同的思想、觀點、文學風格,甚至常與他們的創造者佩索亞觀念牴觸。 葡萄牙國寶作家 與聶魯達並列「最能代表20世紀的詩人」
讓我們自己成為暴雨,攜帶著雷與電,去反對這個時代的沉默、 反對這個時代的喧譁、反對這個時代的乾涸。 如果世界充滿對假象的阿諛,反對就是詩人與音樂人的義務。
一片冰心在玉壺、嬛嬛一裊楚宮腰、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這些在《後宮甄嬛傳》裡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出自誰的筆下?又有什麼特殊的含意嗎? 《後宮甄嬛傳》裡大量引用詩經、唐詩、宋詞跟元曲,經典臺詞和古典詩詞都在戲迷間引發熱烈討論,但,你不知道的是,這些古典詩詞,在戲劇中竟...
《詭崛》 喪文學 三行微型詩。現代詩。散文詩。 散文。圖文各式文體,且我細細道來那些大確喪 許多你耳熟﹑陰暗﹑詭譎﹑或冷門的傳聞, 可能是你日常生活發生,也或許在影視中顯露, 黑暗﹑角落氛圍﹑傳說;經由文字與你分享,我的喪文學。
此一新版《惡之華》,名符其實是波特萊爾一生詩作的全譯本,包括第二版原著、《漂流詩篇》、六首禁詩及作者離世後的增訂和補遺,總共一百六十三首。波特萊爾以其作品在世界詩壇上,立於「光榮的絕頂」,在他的榮光之下,詩人杜國清獻上窮盡一生之力精心翻譯的中文譯本。
《先知》為黎巴嫩詩人紀伯倫以英文撰寫的散文詩集,1923年甫一問世即轟動文壇,銷量直追莎士比亞的劇作和英文版的《老子》,並因其深刻的宗教情懷而被譽為「小聖經」。 近一世紀以來,書中許多佳句經世人傳誦不輟,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例如公視劇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即出於此。本書除了將英文原文與...
作者簡介
董祐峰
台南市人,與趙櫪馬、張慶堂、黃漂舟、鄭明、朱鋒、徐阿壬等人組織「臺南市藝術俱樂部」,約一九一三年生,一九四三年左右去世,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台灣文藝」、「台灣新聞」等。
黃衍輝
生平不詳,據前輩詩人林清鏐(林芳年)言:黃君曾於一九四○年左右慕名至鹽分地帶訪王登山,而林先生於佳里設宴款待他,黃君為臺灣中部人,時年約二十五至二十七歲,自「大東亞戰爭」發生之後,即失去連絡,生死未明,黃氏的詩作頗多,均發表於「台灣新聞」文藝欄。
吳坤成
一九一六年生,南投鎮人,為詩人吳坤煌之弟。十八歲即於臺灣文藝第二期(二卷一號),發表處女作「睡覺的青草」,作品散見「台灣文藝」、「台灣新民報」以及「東台灣新報」文藝欄,現任職於台南電信局。
楊啟東
一九○六年十一月八日生,台中豐原人,臺北師範本科畢業。小學五年級即開始寫俳句、短歌、童謠,在「少年少女」雜誌發表,十五歲開始寫新詩,於日本東京的「日本少年」、「少年世界」等雜誌發表。二十歲至卅五歲之間,常有詩、隨筆、評論等在「臺灣日日新聞」、「臺灣新聞」、「臺南新報」上發表。日本的「文學評論」介紹臺灣新詩人作品時,曾以「早上的菜市場」、「戀愛的形象」、「尼僧的月夜」三首入選。光復後,不再寫詩而從事繪畫,但仍然是詩的愛好者。
楊俊傑
台中人,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江燦琳
一九一一年生,台中市人,台中師範畢業後,入日本大學就讀。曾為台灣文藝聯盟會員,作品以詩為主,另有隨筆、評論,散見於「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以及「台灣新民報」、「台灣新聞」文藝欄。
陳梅溪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是否與陳笑溪同為一人,待考。
陳笑溪
原名陳朝琴,一九一二年生,台北商工畢業,台北人,曾任「台灣新民報」記者。日據時期於曾文溪治水工事處服務,因此與「鹽分地帶」人士往來,並被視為同人。光復後赴香港,下落不明。
曾璧三
豐原人,一九一二年生,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鐘銘鋒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文藝欄。
夏陽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守真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淚鷗
台北淡水人,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TY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巫永福
一九一三年生,台中市人,日本明治大學文科畢業。曾加入「台灣藝術研究會」、「台灣文藝聯盟」、「台灣文學社」等。光復前是一位小說家兼詩人,詩作發表不少,尤其寫在日記上的更多,著重於個人的抒情。現為「笠」詩刊同人、「台灣文藝」發行人。
志廉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彬彬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楊少民
筆名「少明」,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等。
芳嵐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王碧光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夜明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垂映生
原名陳瑞榮,一九一六年生,豐原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畢業,留日時曾加入「南瀛會」、「台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一九四○年返台,一九四二年赴新加坡,光復後再返台。陳瑞榮自高中時代即開始創作,除小說之外,亦寫新詩,作品散見「台灣新聞」、「台灣新民報」、「台灣新文學」等,尤以長篇小說「暖流寒流」聞名文壇。
陳肇基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
黃寶桃
基隆人,是一位男性詩人,其生平不詳。作品散見於「台灣新聞」、「台灣新文學」,除了寫詩之外,尚有小說創作多篇。
漂舟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紀鴻輝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吳一龍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放浪兒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
劉捷
筆名郭天留、張猛三,一九一一年生,屏東萬丹人。曾經加入「台灣文藝研究會」、「台灣藝術聯盟」等。其一生文學生涯,以評論為主,有「台灣的藏原惟人」之稱,且以郭天留、張猛三從事新詩創作。作品散見「台灣新民報」、「台灣新聞」、「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等。
曾曉清
原名曾對,台南西港鄉人,一九○六年生。日據時期公學校畢業,曾任嘉南水利會佳里旗手,為「鹽分地帶」同人,現旅居高雄。
郭維鐘
台南麻豆鎮人,一九○七年生,台北商工畢業,一九三六年赴中國大陸經商,一九四三年左右返台,後夫妻皆斃於溪中,死因不明,據前輩詩人林精鏐言,可能因婚姻問題遭人謀殺,時年三十七歲,為「鹽分地帶」同人。
鄭國津
台南佳里鎮人,一九一○年生,日據時期高等科畢業,曾任台北州肥料栻驗所產業旗手,為「鹽分地帶」同人,現旅居台北。
黃平堅
台南佳里鎮人,一九一一年生,日據時期高等科畢業,為「鹽分地帶」同人,現為台北「一之香」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
葉向榮
原名葉金田,台南佳里鎮人,一九一二年生,日據時期台南南英商校畢業,為「鹽分地帶」同人,曾任甘蔗原料委員,一九三九年死於肺結核。
蔡調薰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台灣新聞」文藝欄。
孫迅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聞」文藝欄。
丁瑞乾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聞」文藝欄。
翠峰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曾福
台南市人,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施茂纓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碧園生
台南市人,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王雷鵬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奕卿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何建勳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南新報」、「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楊作舟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聞」、「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王火科
台中市人,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文藝」、「台灣新聞」、「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李仁田
斗六鎮人,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聞」文藝欄。
瘦卿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葉陶
高雄縣人,一九○五年生,曾任公學校老師,為作家楊逵的夫人,亦是一位社會運動家,一九三五年與楊逵創辦「台灣新文學」雜誌,一九六九年去世。
I生
屏東人,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林國風
台北新莊人,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聞」文藝欄。
劉子弼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峦壑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陳德根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聞」文藝欄。
陳臥薪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柳槐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聞」、「台灣新民報」文藝欄。
青人
生平不詳,作品見於「台灣新文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