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隨著本土意識及香港人身份認同問題一再成為全城焦點, 要在迷失及爭論中尋回身份,何不從源頭出發? 從歷史中找回香港本土意識的冒起及演變的線索,再決定今天該如何自處和定位
所謂「西南」── 從來就不是抗戰時期的「大後方」,更不只是帝國邊陲! 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反而是文明的樞紐! 它化身為巴蜀、滇、夜郎,與中國的政治勢力不斷拉扯、對抗, 它掌握了連接內亞和東南亞的商業通道,是「東南亞萬邦之母」!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者蕭國健教授從歷年發表的香港歷史研究文章中,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再加以修訂輯錄成書,按主題分為四大類:研究篇(介紹香港不同專題史的研究概況)、地名篇(簡介香港名稱之由來,以及不同地區得名之因由)、歷史篇(略述一些中國的近代史大事如太平天國、辛亥革命等與香港之關係)。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叫「秦漢人民共和國」才更恰當? 用中華夢和馬克思主義包裝的中國,和用儒家裝飾的中國, 本質上都是法家的「秦漢式政體」(Qin-Han Polity)。 中國權貴為什麼對「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鴉片般上癮? 為什麼「中華秩序」又強大又脆弱...
一九七零至八零年代是香港經濟快速增長的年代,社會資源也較戰後初期充裕。現代建築技術的應用,使城市的面貌煥然一新:核心區域摩天大廈林立,就算是一般的住宅區,樓高也有二十多層,新市鎮亦逐漸都市化。城市藉著各式各樣的現代設施如啟德機場的跑道、過海隧道、高速公路、地下鐵路等等成為國際知名的大都會;而社會貧富...
這段歷史的焦點是人民! 文革爆發50週年,從人民視角重探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經典力作──《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2016年《金融時報》最佳歷史類選書 檢視中國社會底層如何經歷了一場文革魔幻之旅 更重要的是,埋葬了毛澤東主義。
在本書中,香港史學會的年青學者通過介紹30件香港著名的文物古蹟,並逐一考證其歷史源由、流變發展、歷史價值等,串連出香港自新石器時代,歷經漢唐宋元,到殖民地時期的活生生的歷史。
如果說,中環是香港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城市中心,上環就是香港華人社會大展鴻圖的地方。原來,中環曾經有共濟會的會所、孫中山先生並不是第一個在香港密謀革命的人、上環南北行有香蕉、蘋果和橙賣,就是沒有西瓜賣!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