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未附練習光碟
從很深的不快樂中,找回完整的自己。
憂鬱的自責、焦慮的恐懼、承受壓力的筋疲力竭……
即使在最困難的情境,也有一種安靜、明智的聲音,
讓人收拾散亂的心,回到呼吸和身體感受。
第一次見面,怎樣語出驚人地介紹自己,創造與別不同的深刻印象?怎樣用一句說話,兩個動作,就可以讓她笑得彎下腰來? 怎樣把搭訕,Mind Reading,Nlp,戀愛心理,一切人性技巧,實際運用在人際溝通上?確切的步驟,真實的故事,打破你以往的錯誤觀念! 首本傳記式應用心理真實紀錄! 今次出版的《惡...
美國資深的心理諮商師諾曼‧萊特,針對失戀分手的讀者,寫下了這本療傷書。共十二個療傷歷程,具體帶領失戀者走過創痛期。最後預備好自己,建立全新健康的兩性關係。 本書已銷售上萬本,許多人得到實質的幫助,並經由萊特專業的分析,更加認識自己在兩性關係中的盲點與弱點。 不論是分手療傷,或是預備新戀情...
謝謝你曾經為我生命帶來的一切。 謝謝我自己,選擇在這裡放手,繼續前進。 ●12種偽愛關係檢測,認清不愛你的人。 ●12項離愛醒悟練習,學會好好分手。 ●12步為愛深層療癒,迎接心的重生。 隨書收錄:蘇絢慧精選「自我心理增強」心語12句,伴你向幸福啟程! 親愛的,請想起你自己, 想起你自己的耗損、...
回憶生猛有力的情慾探索,集體討論、反思性啟蒙。其實大家都有的煩惱和迷惘,就攤開來說清楚、講明白。1994年何春蕤的《豪爽女人》開啟「性能讓你有力量」的想法,17年後台灣少女少男站出來追憶自己的似水年華。本書拒絕貶低青少年情欲自主的能力,以「對話」的方式切入「大人」含糊其詞、不敢面對的情欲實踐。堪...
半年內突破百萬銷量,三大網路書店新書進榜冠軍 亞馬遜書店平均4.7顆星強力好評 2015年、打動最多人改變生活的故事 願你們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乖,摸摸頭 12個讓你捨不得讀完,時而哭時而笑的真實故事。 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緣分、不同的情感與陪伴, 他們實踐著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在各自的江湖裡,從...
治療是一門傾聽的藝術,每位案主都在敘說自己的故事,治療師傾聽案主的故事,同時也引領案主傾聽自己的故事。 本書是阿德勒心理學家曾端真教授將阿德勒心理治療的教學與實務工作,加以沉澱與整理,留下自己的學習記錄,也是學習個體心理學的最佳基本教材。
在一年內失去工作的4000名職工中,只有 10%是因不能勝任工作而被開除的。其餘的90%則是因為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而被解雇。 心理學家認為,聲音決定了你38%的第一印象。當人們看不到你時,音質、音調、語速的變化和表達能力決定你說話可信度的85%。
當焦點解決諮商與兒童青少年相遇,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 當焦點解決諮商與生命困境相遇,又會產生什麼樣的亮點? 本書融合技巧、實例、創新思維,理論加上實踐,渾然天成,值得細細品味。
「對我而言,諮商就是兩個人在一種特殊的情境中真誠相會的過程。任何人與人深刻的互動,都會對雙方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而諮商師在這樣的關係裡,有其重要的助人使命與專業任務。」──曹中瑋
※電子書未附練習光碟
從很深的不快樂中,找回完整的自己。
憂鬱的自責、焦慮的恐懼、承受壓力的筋疲力竭……
即使在最困難的情境,也有一種安靜、明智的聲音,
讓人收拾散亂的心,回到呼吸和身體感受。
當我們的心變得穩定,就能回應生命中的艱難與痛苦。
正念練習提供一條發現之路,讓人真實地參與,深度地感受,
產生悲憫的行動,真誠地活出生命。
本書特色
1. 幫助人處理持續存在、令人討厭的情緒狀態,學習保持身心平衡和面對情緒。
2. 相較於作者之前的著作《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本書提供更多工具和實務引導細節,可做為自助工作手冊。
3. 正念認知治療(MBCT)已經過研究檢驗,證實對憂鬱症、焦慮症及範圍廣泛的相關問題具有效果。對於已經歷數次憂鬱的人來說,MBCT能降低一半未來發生臨床憂鬱的風險──其效果似乎能夠媲美抗憂鬱藥物。
作者簡介
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 PhD)
曾任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的認知與腦科學中心(Cognition and Brain Sciences Unit, CBU)研究學人、威爾斯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教授,並於任內成立醫療和社會照顧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al and Social Care Research,IMSCaR)以及內觀療法研究和訓練中心(Center for Mindful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現為英國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以及威康信託(Wellcome Trust)首席研究員。在臨床暨實驗心理學領域中,威廉斯博士致力於研究隱藏在憂鬱症及自殺行為背後的心理歷程,以及發展新的心理治療方式。
約翰.蒂斯岱(John Teasdale, PhD)
曾任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並受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委託,先後在牛津大學精神醫學系以及設於劍橋的認知與腦科學中心(CBU)主持多項研究。蒂斯岱博士研究基礎心理歷程,並且將相關的研究結果應用於對情緒疾患的治療。多年來為了瞭解和治療重鬱症,他在其研究中加入了認知取向的元素,使得他成為英國認知療法研究的先驅之一,最近並將他先前的研究發現應用在內觀式認知治療的發展和評鑑上。
辛德.西格爾(Zindel Segal, PhD)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摩根.費爾斯通心理治療學會(Morgan Firestone Chair in Psychotherapy)主席、成癮防治及心理健康中心(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認知行為治療小組負責人、精神醫學系及心理學學系教授以及精神醫學系心理治療計畫主持人。西格爾博士的研究幫助學界辨識出導致復發的情感疾患脆弱心理因子,並且持續投注心力在精神醫學和心理健康的內觀式臨床照護上。
譯者簡介
石世明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校區臨床心理學碩士,臺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目前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曾參與卡巴金帶領之正念減壓心身醫學專業訓練(2013),馬克.威廉斯帶領之正念認知治療專業訓練(2012)。致力將正念融入癌症心理照顧,發展癌症治療後病人克服擔憂復發之正念團體。著有《伴你最後一程:臨終關懷的愛與慈悲》(天下文化),譯作:《找回內心的寧靜:憂鬱症的正念認知療法(第二版)》(心靈工坊)、《像青蛙坐定:給孩童的正念練習》(張老師文化)、《禪修的療癒力量》(晨星)、《病床邊的溫柔》(心靈工坊)、《自由與命運》(立緒,與龔卓軍合譯)。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