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
0 篇書評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

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7/08/03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4.4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570849769
  • 字數: 217,503
紙本書定價:NT$ 520
電子書定價:NT$ 520
電子書售價:NT$ 338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購買領書額度

超越國族疆域,跳脫醫學史框架

以東亞整體為範圍,探討 18 世紀以來東西方醫療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全面關照東亞醫療、科技與社會之現代化歷程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315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最新力作!! 入圍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好書 這次,芭芭拉.德米克聚焦在中國數一數二最難潛入的地方──阿壩, 探究今日在中國邊緣生活的藏人,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子? 中國究竟急於隱瞞哪些事情...

  • 電子書: NT$ 266

    破天荒高薪等於無上限高壓, 沒有人生勝利組卻有極限通勤族, 野火、斷電、缺水、牛仔與巡糞員,矽谷和你想的不一樣!  

  • 電子書: NT$ 473

    一項傾國之力的文明試驗,一股不願被世界拋下的恐懼 漢字書寫 ◆ 科技革命 ◆ 權力運作 中文輸入法的起源,人機互動的先聲 現代資訊科技史上最重要、卻被誤解最深的發明 挑戰字母文字霸權 化不可能為可能 跨越五千年障礙 具有顛覆意義的技術創新 中文打字機的誕生,就是現代中國崛起與壯大...

  • 電子書: NT$ 480

    「瘋癲」一直都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   任何想去看(或已看過)精神科醫師的人都該讀一讀。——德克.威特恩伯恩╱《亦藥亦毒》作者 瘋癲,今日稱為精神疾病。 它象徵社會中的失序,代表群體中的異常。 今日我們如此恐懼瘋癲的出現, 但回溯歷史,它早已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 電子書: NT$ 185

    每個人都知道醫學治病的光明面,卻很少人認識它致病的黑暗面! 你相信嗎?人們曾把木乃伊磨成粉、植入羊睪丸來壯陽、取死人的脂肪當藥膏、拿陣亡士兵的牙齒做假牙,以為這些都是最有效的醫療方法。對比之下,現代人喝著汽水治感冒、生完小孩不洗頭、割掉器官防癌症、按摩腳底醫百病,你又如何看待? 臺灣最擅...

  • 電子書: NT$ 266

    Bon Appétit 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 從冰淇淋到番茄醬、從歐洲到亞洲,跨越地理的界線探討食物、語言、文化間的關係。 美食愛好者必讀的語言學家菜單全球史。 語言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任韶堂, 帶領讀者探索隱藏在食物中的全球文化歷史。 本書各章節的鋪陳比照正式套餐的順序,從...

  • 電子書: NT$ 294

    人類真的很好騙! ★人類歷史上最大膽、最卑鄙、最荒謬的欺騙故事 ★從生物降臨地球開始就有人騙到今天,欺騙的大歷史 ★有圖有真相!豐富圖片讓你相信眼見不為憑

  • 電子書: NT$ 364

    1955年,每468個美國人,就有一人因精神疾病而住院;到了1987年,每184個美國人,就有一人因精神疾病而失能,以致領取政府的失能補助。2007年,每76個美國人,就有一人因精神疾病而失能。從數字上,我們發現問題不太對勁;而這個問題也蔓延到兒童身上。過去二十年間,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罹患精神...

  • 電子書: NT$ 377

    權力爭奪、戰火洗禮、帝國殖民、獨立與開放、文化影響…… 越南的歷史就是世界大歷史的縮影

  • 電子書: NT$ 518

    ★繼政治思想史大師蕭公權後 第二本暢銷於西方的中國史★ 中國歷史三千年,蘊含著複雜多元的文明,然而「中國」是什麼?如何形成開展?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否為大一統概念的延續?迄今仍是常被忽略的課題。本書從歷史事件、思想家言論、經典文本與注疏等素材,議題式探究時代、人民與政治思想間如何拉鋸與磨合,如何以...

  • 電子書: NT$ 413

    第一本以華人為主體的感覺史專書 ★ 強精固本,滋補升級 ★ 新版增加:戰後臺灣的壯陽藥發展史 西方妙藥大舉入侵,枯幹逢春,不可能這麼有效吧! 鱸鰻、蛇肉、鹿茸、雞佛,全都給我來一點! 阿公80老風流,就靠一針賀爾蒙? 為性事所苦的人們,何時才願意求診醫生? 威而鋼問世前的中...

  • 電子書: NT$ 266

    =框框裡的香港= #《香港第一課》作者用雙腳寫給家鄉的情書 #走過二百五十四條屋邨,看見另一面真實的香港

  • 電子書: NT$ 462

    後疫情時代,所有人都該讀的漫畫醫學小史 法國心臟權威說幽默故事,這樣學,一點也不難 疫苗|幹細胞|藥物晶片|心臟支架|基因療法|仿生眼|器官移植…… ●嚴肅科學+幽默故事,第一本以漫畫呈現的醫學史● ●法國熱銷6萬冊,三度改版,最受讀者歡迎的國民醫學史●

  • 電子書: NT$ 336

    一個被忽略、淡忘的部落民族, 從北方的弱小部落聯盟,逐漸發展成代表東方大陸的強大帝國, 讓中原政權對其俯首稱臣,甚至成為了西方世界心中的「中國」。 屬於草原王朝的故事,就從「白馬」和「青牛」的相遇開始說起……

  • 電子書: NT$ 294

    對現代人來說,鬼故事不過是嚇人的娛樂。 對古代的人而言,鬼是更嚴肅的存在, 因為它足以影響人們的生死,造成無盡的恐懼和焦慮。

  • 電子書: NT$ 448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精選,《柯克斯評論》、《書單》星級書評 ★Amazon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類選書 ★Amazon 4.6星、權威書評網站Goodreads 4.29高分好評

  • 出版日期:2013-11-27
    電子書: NT$ 276

    台灣的女性主義與性解放運動,在亞洲一直領銜前行,實踐與反思都有可觀成績。台社同仁從1980年代以來,就積極參與相關運動,為文批判,商議更周延的辦法,更基進的思路。這本選集由台大外文系朱偉誠教授主編,主題涵蓋色情、性解放、性工作、跨性別、同志運動等。對台灣的性/別發展感興趣的朋友,本書絕對必備!

  • 特價 電子書: NT$ 250

    「歡迎你來我家玩,但你不能在我家吃晚飯」 一位瑞典症候群男子的日常讀本   除了IKEA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關於瑞典,你還知道什麼?  

  • 電子書: NT$ 315

    蝙蝠俠,一位沒有超能力的英雄。 這位畢生懷著雙親死亡創傷的富家子,究竟如何成為英雄? 為什麼這陰鬱深沉的角色能席捲全世界流行文化,電影一再重啟呢?

  • 電子書: NT$ 616

    橫跨數百萬年,涵蓋全球 人類傳染病的宏觀歷史巨著 微生物終究會適應人類創造的新環境 那些最嚴重的威脅,有可能我們根本看不到它迎面而來 了解傳染病的歷史,關乎你我未來的命運

  • 電子書: NT$ 350

    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二十四節氣,是農業時代的作息指標, 每個節氣有三候十五天,每一候各有不同的自然現象。 本書以乾隆皇帝作詩詳解七十二候的奧祕為開展,透視古人的生活日常。 ●一年起始的節氣不是立春是小寒? ●吃尾牙是臺灣特有的習俗?在何時出現?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跟哪個節...

  • 電子書: NT$ 490

      《疼痛帝國》的故事始於同為醫生的三兄弟,雷蒙德、莫蒂默和精力充沛的亞瑟.薩克勒,他們撐過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窮困潦倒及駭人聽聞的反猶太主義。亞瑟曾在一間野蠻的精神病院工作,他找到了更好的治療方式,並針對藥物治療進行創新的研究。他在廣告行銷方面也很有天分,尤其擅長行銷藥品,還買下一間小型廣告公司。

  • 電子書: NT$ 406

    《衛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好評推薦 二○一八年飲食作家公會大獎 十六世紀英國為尋找食物開始探索海洋、同時建立帝國。在此過程中,英國人消滅原住民人口,改變地景與農業系統;殖民地的精英餐桌上,擺滿宣揚國族威信的工具;植物的遷移,促成新舊大陸農作物的哥倫布大交換,這些發展所交織的食物網創造出真...

  • 電子書: NT$ 379

      初版13年之後,余杰增補新的材料和近年發生的事件,讓全書更為豐富與鮮活,並重新定名為《德意志的美與罪》。當年,余杰奮筆疾書,大聲吶喊,卻無人傾聽。他在書中所作的預言如今一一實現,他在書中的警告,至今仍未過時。  

  • 詳細資訊

    科技部「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計畫成果

    中央研究院/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講座」計畫叢書

    邀集中央研究院、陽明大學當代台灣一流學者撰述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共分四大領域,即醫學與東亞現代性、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性別與醫療、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

    本書第一篇以「醫學與東亞現代性」為題,介紹傳統醫學發展的特色,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現代轉化。張哲嘉的〈近代早期的東亞傳統醫學〉一文首先透過介紹傳統醫學思想演變,官方對醫療的態度,醫者與社會的互動,乃至藥業的發展,醫療的國際交流等諸多面向,呈現出傳統醫學的複雜樣貌。祝平一的〈救人靈魂,非為肉軀〉一文,以十七、十八世紀由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自然哲學書籍出發,討論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諸多值得深究的議題。哈佛大學栗山茂久先生選譯的〈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展〉,藉由梳理「風」在不同性質文本中的呈現及其轉變,強調傳統中國對於醫學與身體的認識如何與時空觀、自我觀、自然觀、宇宙觀等交雜,形成一概念相互穿透、支撐的認識與體驗系統。王文基的〈瘋狂、機構與民國社會〉一文則著重由「機構」的角度檢視現代醫學與中國的連結,試圖以中國的例子為基礎,與同一時期西方及日本的精神醫學發展進行比較分析。

    本書第二篇以「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為題。李尚仁以〈帝國、殖民與西方醫學〉一文,評析西方學界對於相關議題的豐富研究成果。劉士永所著〈日本殖民醫學的特徵與開展〉一文首先以臺灣為例,探討日治時期醫療的諸多面向,包括以防疫為主的醫療公衛政策、醫療行政、護理與助產士之養成,以及醫師的社會地位。顧雅文的〈疾病與醫療的環境史觀點〉一文,特別從環境史領域研究的歷史、特色、引發的爭議,以及若干學者的修正看法,介紹晚近環境史關於疾病與醫療的討論。劉紹華的〈從國際衛生到全球衛生:醫療援助的文化政治〉一文,正是以跨國公共衛生體制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間的演變,審視殖民與後殖民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本書第三篇以「性別與醫療」為題。傅大為以〈「醫療化」論點的當代多元演化,與來自性別與社會研究的商榷〉一文,聚焦在「醫療化論點的當代演化」,並對「性別與醫療」這個議題再作思考,延伸論述亦涉及婦女健康運動的新發展情勢,乃至於性別與醫療的可能新研究策略。張淑卿與盧孳艷合著的〈性別與科技交會的護理史:本土案例〉從歷史角度出發,關注傳教事業與西方護理來臺的歷史脈絡,延伸探討臺灣護理發展中的性別與科技如何影響其專業發展,並探索其形成脈絡,及其對護理實務產生之作用。林宜平的〈賽伯格的悲歌:東亞性別、勞動與健康〉一文,企圖透過分享東亞年輕女工在工廠裡的歡聲笑語,以及感受隨之而來的猝死,或關廠、離職之後罹癌的各種職業災害,重新喚起讀者對於發展賽伯格理論的原始關懷。雷文玫的〈從臥房政治到公共政策:不孕與人工生殖技術治理的法規變遷〉,帶領讀者思考幾個關鍵問題:作為一個決定權利義務與分配資源的公權力,國家面對不孕女性的抉擇時,究竟透過規範扮演了什麼角色?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共同形塑生殖技術的使用?以及不孕女性生育抉擇的主體性為何?

    本書第四篇以「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為題。陳嘉新的〈生命政治與社會偏差:初探臺灣的鴉片類藥物治理史〉,由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理論興起與社會偏差之詮釋入手,進而闡釋倫理上的正當性如何在特定的政治運作邏輯下產生並維持。而這樣被界定的自我與他人的治理,又是在怎樣的權力與知識的架構下得以被操作。郭文華的〈在臨床試驗中的東亞族群〉,討論焦點置於日本與跨國藥廠交手的過程,而非針對日本藥物法規系統的概述。蔡友月的〈基因、祖先起源與科學爭論〉,再次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方興未艾的醫學領域─基因科學,以及當前仍喋喋不休的政治爭論─臺灣民族的組成與科學定義。

    全書四篇章的安排既有史學以時繫事的縱深,個別主題也不失橫向聯結、深入探討的廣度。第一篇提出的「東亞現代性」兩層面意義:西方科學帝國主義與醫療在現代東亞社會的特殊樣貌。第二篇針對東亞殖民經驗的各個分析,不僅幫助讀者掌握過去時空脈絡與醫療發展的關係,更提點反思當下醫療現象與文化中的殖民遺緒。第三、四篇的作者群就由不同的學科專業視角,在通論與個案間展現了參考西方理論、反思東亞現代性的運用價值。

    作者簡介

    王文基

    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並為公共衛生研究所合聘教師。研究興趣為科學史,精神醫學及殖民醫學史。早期研究涵蓋歐洲精神分析史,日治時期臺灣癩病史。晚近研究主題為二十世紀華人社會的精神疾病及心理衛生。與學界友人合編有《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2012),《台灣科技爭議島》(交大出版社,2015)等書。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專長為現代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尤其是十九世紀的醫學與生命科學。個人的研究集中在兩個相關的主題,一是十九世紀英國在中國的醫療活動,一是英國熱帶醫學的早期歷史。主要著作為《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2)。西方醫學史研究的引進與推廣也是其學術關懷,譯有《歐洲醫療五百年》(左岸文化,2014);《科倫醫師吐真言》(左岸文化,2016)。

    林宜平

    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並兼任所長。因為長期參與爭議多年的RCA(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究與訴訟,跟隨案例的發展,研究興趣從公共衛生、性別與健康、科技與社會,逐漸進入科學與法律。曾經參與合編《醫療與社會共舞》(群學,2008)、《科技渴望參與》(群學,2009),以及《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群學,2012)等書。

    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

    1977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文學學士,1978年取得文學碩士。在東京學習針灸後,進入哈佛大學科學史系並於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2005年開始在哈佛大學任職。栗山茂久的研究透過特定的醫學史主題比較(如日本、中國、歐洲),探究廣泛的哲學議題(如存有與時間、再現與真實、認知與感覺等)。其著作《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榮獲美國醫學史學(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頒發2001年William H. Welch Medal,並已譯為中、希、西與韓文。

    祝平一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興趣是十七丶八世紀與來華歐洲傳教士相關的科學史。舉凡與傳教士的天文曆法丶醫學丶自然哲學丶他們對中國信仰、數術的批判等等問題,都是他研究的興趣。

    張哲嘉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為慈禧太后時期宮廷中的醫病關係。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赴愛知大學、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維康醫學史研究所、哈佛燕京學社、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訪問研究。研究過的醫學史相關課題包括宮廷醫學、醫生群體、醫學知識傳播、本草、藥物廣告、法醫史、身體史、蘭學史等,對於涉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課題特別感興趣。2008年因〈大黃迷思:清代對西洋禁運大黃的策略思維與文化意涵〉一文獲得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頒贈「竺可楨科學史獎」。

    張淑卿

    30歲以前在臺中生活,30歲以後變成臺北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The 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短期訪問學者、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現任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兼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副研究員、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常務監事。近年來研究興趣為國際援助對臺灣醫療衛生發展之影響、護理史。已發表期刊論文約24篇,閒暇之餘喜歡走路、逛市場。

    郭文華

    國立清華大學科學史碩士,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博士。現服務於國立陽明大學,擔任醫療與社會的研究與教學。研究領域為當代醫療的社會研究與戰後東亞公共衛生,課題包括東亞臨床試驗政策、美援與公衛體制、傳統醫療國際化與漢生病治理。在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推廣上與學界同好合編有《科技渴望參與》(群學,2008)與《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2012)等書。

    陳嘉新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史組碩士、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社會學博士,現在擔任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大學時期寫過新詩與散文,畢業之後則寫社會評論與專業論文。當過總共十年的精神科臨床醫師,曾醉心於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不過最終還是進入學術圈進行喜愛的科技研究。研究以醫療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為主軸,著作主題包括成癮科學與政策分析、精神醫學的社會與歷史研究、神經科學作為文化現象等等。

    傅大為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1986),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專長為科學史(中國科學史與歐洲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性別與醫療、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主要著作為《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2005),近幾年正逐步完成一本討論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SK)之緣起與建構的專書,另外曾以英文與其他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或專書多篇。合編過兩冊的孔恩論文集《孔恩:評論集》、《科學革命的結構》五十年專輯(2014)。曾與學界朋友合作創辦《台灣研究季刊》、《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東亞STS期刊(EASTS Journal)。

    雷文玫

    國立臺大法律系及美國耶魯法學院畢業,目前在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公共衛生暨醫學人文學科,跟醫學生與不同領域的同儕,一起思考醫療體制的未來應該如何?法律、倫理或政策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希望對於價值的實現,有對於國家政策、社會結構、醫院管理及醫療現場權利義務等制度設計的討論,而不只是誰贏誰輸的二分法。期許自己做一個法律與醫學的介面,能夠更細膩地釐清雙方所關切的現實,並且為雙方具有正當性的價值找到更好的制度設計。研究的興趣包括生殖科技、基因科技的倫理法律議題,以及人體研究的研究倫理。

    雷祥麟

    芝加哥大學化學碩士、科學史博士。現職為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副主編。曾出版專書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並與吳嘉苓、傅大為合編《科技渴望社會》《科技渴望性別》(群學,2004)。研究興趣是透過醫學與科學史來理解東亞所經歷的歷史變遷,並反向探索這段歷史對於世界史的可能意義。

    劉士永

    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博士;曾任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客員研究員、哈佛大學燕京學者、奧勒岡州立大學春秋講座、歐盟Erasmus Mundus訪問學者、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學者、臺灣漢學講座等;現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暨同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日本殖民醫學史、二十世紀東亞公共衛生史,與東亞環境史等。

    劉紹華

    人類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主題以愛滋、毒品、麻風、水資源、性別、少數族群、現代性、全球化為主,重視學術研究的社會思辨價值與實作可能。主要研究成果為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中文版《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繁體版:群學,2013;簡體版:中央編譯出版社/三輝圖書,2015)。該書獲得台灣、香港、中國等地多項學術性與社會性的年度書獎。

    蔡友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曾任美國哈佛醫學院醫學社會學系研究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科學研究中心與社會系博士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系Fulbright資深訪問學者。研究興趣為科技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種族∕族群、文化社會學、影像與社會介入。著有專書《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台北:聯經,2009),及紀錄片「病房85033」、「Commitment!練馬可老師與台灣社會學1955~1999」。

    盧孳艷

    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從事護理實務工作多年包括醫院及社區,以及護理教育三十多年,對於護理師職場勞動正義極度關注,除了深入分析護理勞動條件的問題,做相關勞動與健康政策倡議外,也由性別觀點討論,護理專業知識與臨床實作之社會歷史脈絡。在美國University of Arizona及University of Michigan接受碩博士教育,並曾於University of Illinois任教,美國社會提供了我體認「差異」的意涵。喜歡以深入觀察實作場域之活動,及報導人說故事的方式做研究,主軸為婦女身體與醫療科技。曾任女學會理事長,目前是臺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

    顧雅文

    橫濱國立大學國際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環境史,經常受惠於科技史、社會文化史或地理學的洞見。關注歷史上的疾病、藥物、水利、災害等議題,以及輔助研究的歷史GIS等數位人文工具。

    譯者簡介

    廖恩琪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藥學系畢。研究興趣為女性飲食失調實作社會文化分析,科學哲學,女性主義,建築現象學與社會學理論。現任職為醫療人員及兼職研究工作。興趣為看書,打籃球,唱歌,園藝,建築設計,旅行。

    楊祐羽

    大學主修財務金融,博士班研究江戶醫學史。喜歡閱讀言簡意賅的文字,認為吸收知識時要體驗到的樂趣,應以不亞於享用飲食為標準。將散步遊玩途中遇到的生態風景透過鏡頭裁剪,是近期覺得能引起感觸而經常練習的技藝。

    主編簡介

    主編:劉士永

    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博士;曾任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客員研究員、哈佛大學燕京學者、奧勒岡州立大學春秋講座、歐盟Erasmus Mundus訪問學者、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學者、臺灣漢學講座等;現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暨同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日本殖民醫學史、二十世紀東亞公共衛生史,與東亞環境史等。

    主編:王文基

    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並為公共衛生研究所合聘教師。研究興趣為科學史,精神醫學及殖民醫學史。早期研究涵蓋歐洲精神分析史,日治時期臺灣癩病史。晚近研究主題為二十世紀華人社會的精神疾病及心理衛生。與學界友人合編有《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2012),《台灣科技爭議島》(交大出版社,2015)等書。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150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