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楊逵為中心探討左翼文學思想與日本文藝大眾化論爭的關係。 2.作者本身有日文研究背景,書中大量徵引日語文獻,真實還原日本文壇論爭的議題性與發展,比對楊逵與日本文壇關於行動主義、社會現實主義的論述的淵源與差異性。 3.研究台灣日據時代左翼文學思想必定要參考的著作。
「文藝大眾化」一詞,隱含著以人民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因此「文藝大眾化」的思維很容易便與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樣的概念相結合。回顧殖民地的情境,橫流其上的殖民論述往往以貶抑、扭曲台灣人民與文化的價值作為象徵權力的實踐,在這種情況下,能連結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些概念的「文藝大眾化」之思維,便可視為具...
本書系統地探討了當代作家路翎不同時期的創作,並對其整體風格進行了定位和概括,相較於以往側重於路翎特定時期創作的研究,本書企圖全面把握路翎創作歷程和各時期作品的研究成果,探究生平與作品間的複雜聯繫,同時從作品的創作語境認識作家的活動時空,釐清二者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本書重新省視台灣、日本乃至東亞區域之間「越境」的歷史、文學、戲劇現象,其中如何呈現移植、抵抗、消長、互補與易位的諸多面向。福爾摩沙與日本在歷史、戲劇與文學領域的「邂逅」與拾遺,是本書希望能從被禁錮於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樊籠中解放出來的一些斷片。唯有被解放,才能被看見。
被納入日本帝國殖民地之後已過三十五年後的台灣,台灣人民逐漸遺忘其母語---台語。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發生「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何在?本論文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探討一九三○年代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以及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惟。
《濁流三部曲》的出現,不僅一舉打破了日治以來台灣小說創作的侷促現象,率先展現台灣的雍容、磅礡,他同時也在確立台灣小說家在戰後台灣文壇的存在位置,終戰不到二十年,鍾肇政也是憑著這本鉅著領先台灣小說家,突破殖民文化的封鎖線,站上了戰後站上了台灣小說的制高點,具有樹立文學新里程碑的意義。
台灣文學這個研究領域,牽繫著國族情感,政治與學術的利益糾葛,更有師生投注青春熱血於此間。然而,當台文所的畢業生找不到專業訓練所支持的工作,當學科成員沒辦法被納入文化生產,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想想: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未來嗎?本期《秘密讀者》邀請你一起反思台灣文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本書從楊逵發表的普羅文學大眾化理論出發、對照當時日本文學理論及動向。具體指出楊逵在1935年前後的普羅文藝理論受到日本影響並且進一步轉化的事實。楊逵從日本文壇吸收到的文學理論,早於目前文獻可知的其他台灣文壇人士,並積極參與日本中央文壇的討論,將殖民地文壇的意見帶進日本中央文壇,並且將日本文壇的理論消化吸收,變成適合台灣文學成長的養分。
本書共分五章,主要探討楊逵與文藝大眾化論述、行動主義文學、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關係。書中大量徵引日語文獻,細密考察,對於既有文學史上論述模糊、疑難爭辯處作出回應。還原了當時日本文壇論爭的議題性與發展,並進一步比對楊逵與日本文壇關於行動主義、社會現實主義的論述的淵源與差異性。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