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三大名記者」之一的徐彬彬,多篇雜誌專欄報導文章首度集結出版,內容珍貴、為研究晚清民初史的必備第一手史籍。
◎「中華民國」是誰起的名字?「中華民族」是誰後悔莫及的發明? ◎蔣介石誓師北伐,但最大功勞得給俄國將軍加倫。 ◎陳炯明並沒有叛變,他只是反對孫文破壞《約法》自立為非常大總統。 ◎課本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民國罪人。看過他背黑鍋的證據你會想:他才算國父。 你在兩黨的官方歷史文件裡,都不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在《近代史的墮落﹒國共卷》裡,劉仲敬選擇了二十三位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分析了他們為何成為他們,何種力量主導、推動他們的行為,而他們在歷史的節點上,做出何種選擇。作者藉著評點人物的方式,以小見大,呈現了演化論視角中的近現代圖景。
歷史傳記暢銷作家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家、企業家、質疑各項政策的黨員……他們才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但他們的故事幾乎被歷史淹沒 以人民視角書寫中國革命史的最新觀點!揭開毛澤東宣傳假面,還原中共建國真相! 人民發聲的歷史,是正史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來自...
本書為曹汝霖晚年寄寓美國所成,發自肺腑之聲,無華美文字雕琢,完整保留曹汝霖渴望救贖的靈魂。「二十一條」是日本帝國主義試圖全面控制中國人民的秘密條款。除了要求北洋政府割讓東北領土,其中第五項更要求設立日本顧問,兩國用同一軍械,警察由日本訓練,小學用日本教師,允許日僧到內地傳教,以教育之意行思想改造之實...
政客如華北的王克敏、王揖唐,在日本施捨的薄弱權力中明爭暗鬥;女特務川島芳子憑藉滿蒙日多重身分,遊走眾多勢力間作威作福,「金司令」的名聲響遍各地卻又撲朔迷離,卻在被捕後以難堪的真貌接受槍決。同時,也有追求真相的記者,秘密潛入建國周年的滿洲國,冒著生命危險為讀者帶來第一手報導。
為維護張之洞,辜鴻銘酸袁世凱只配做「老媽子倒馬桶」的活?! 辜鴻銘不滿張之洞支持維新變法?! 辜鴻銘在慈禧壽宴上大唱自編「愛國歌」:「萬壽無疆,百姓遭殃!」
我五遊滿宮……其地在市塵之外,積雪籠罩了一切,車馬之聲幾絕,雞犬之聲無聞,固已寂寥如墟墓。其時又值冬天晷短,西邊黯淡的斜日,格外映出一片淒涼景色。這些都正是象徵了滿洲國的末日。──《滿宮殘照記》
本書是作者《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之續篇,這次作者把主角改為滿洲人,把歷史舞台聚焦在滿洲(東北),把東北近代史上相關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一一揭示,告訴我們中國的歷史無法扭曲、掩藏這塊土地上的人和事,可說是,沒有滿洲就沒有今日的中國。
◆是安寧的太平盛世?還是批著宗教外衣的封建政權? ◆ 洪秀全高喊一夫一妻,卻連自己有多少後宮都數不清楚! 嚴分男女界線,太平軍因此流行收養童子童妾! 客家話是太平天國的「國語」! 太平天國末期想與歐美諸國瓜分中國?
~經濟學家PK政治學家~ 從經濟角度替中國朝代興衰算筆明白帳~ 歷史不只是朝堂之上的打打殺殺,更是朝堂之外的吃喝拉撒! 3000年帝國興衰淬鍊而出的財政教科書!
魏晉南北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時代, 這是一個價值重整與制度重建的時代, 也是文化大碰撞與民族大融合的時代。 當時的人們,不論帝王或世族以及知識分子, 總在步履蹣跚中摸索著未來可行的道路。 葉言都將帶領讀者,當個穿越時空的旅人, 俯瞰那個令人驚心、驚異又驚豔的時代。
個人恩怨,歷史大局! 姜鳴、馬忠文、陳子善、傅國湧、劉季倫、劉維開,六大名家一致推薦! 文史學者蔡登山梳理大量書信日記、報刊及回憶錄,挖掘埋藏在歷史細節裡的真相,審視人物間的交情與交惡,如何影響晚清局勢。
從支持革命到在洪憲帝制時上表自稱「臣記者」的御用報人,最終竟隨國民政府落腳台灣。薛大可一生立場變換無數,他如何看待這段過往?
這段歷史的焦點是人民! 文革爆發50週年,從人民視角重探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經典力作──《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2016年《金融時報》最佳歷史類選書 檢視中國社會底層如何經歷了一場文革魔幻之旅 更重要的是,埋葬了毛澤東主義。
一部西方經書如何被引用、誤讀,最後據為己用? 一場宣教行動如何觸動滿漢族群問題、華洋民族意識? 信仰如何成為狂熱,終於燃燒中國大半江山? 史景遷敘事史學登峰造極之作 魔幻手法鉤勒出波瀾壯闊史詩 恪守史料,布局奇絕,敘事精妙,文筆流暢 ──漢學巨擘史景遷作品 經典重現──
混亂的1900年過去了,中國人回想起那些「舉事」的義和團的農民們時情緒萬般複雜。毫無疑問,義和團的農民們以他們面對列強的反抗起到了阻止帝國主義直接瓜分中國的作用。貧苦農民們的自發起義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反覆發生的農民革命的繼續。
中華民國臺灣――既非「中華民國」也非「臺灣」! 蔣介石如何「借殼」民國,讓臺灣建國「上市」? 分析冷戰時代,臺、美、英、中、蘇、聯合國等各方角力 完整解答臺灣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地位爭議!
這本書是解釋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什麼、如何發生,以及如何運作。 「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的,在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帝國、中國、中世紀的歐洲,以及其他在人們的記憶中蓬勃發展的行業中運作著。在古代早已經存在貨幣經濟、銀行,甚至連聖經和可蘭經都關注利息的問題;幾個世紀前已發展出非現金支付和令人驚...
從明治到平成,一百五十年的日本近現代史, 新聞媒體一直扮演搧風點火的角色, 我們該如何從中吸取教訓,避免歷史一再重演! - 關東大地震時的流言,演變成虐殺朝鮮人的慘劇? - 大眾對於末世的恐慌,促成奧姆真理教的誕生? 作者運用身為記者的直覺,揭露日本近代史的真實。這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件中可以發現...
他在民初這段動盪歲月中, 跟隨段祺瑞的腳步, 歷經派系鬥爭、外交危機、國族運動, 看盡官場百態,亦隨段氏起落。
記錄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等北洋軍閥政權的起落。 並以第一視角,詳細刻畫洪憲帝制、張勳復辟、西原借款、直皖系鬥爭等民初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與內幕。
徐彬彬原名凌霄,筆名彬彬、凌霄漢閣閣主。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徐家傑為道光年間進士,官至知縣;伯父徐致靖、堂兄徐仁鑄都是清朝官吏中的維新派人士。年輕時與袁世凱的二子等人被並稱為「京城四大才子」。徐彬彬長於文史,諳熟典故,靠生動情趣的文筆在報界文壇締造一番成就,與黃遠生、邵飄萍被並稱為「民初三大名記者」,並留下大量劇評、專欄。他與弟弟徐一士自1926年起合撰《凌霄一士隨筆》在《國聞週報》連載十年,兄弟倆走訪眾多清末民初的政要遺老,紀錄珍貴歷史。被專家列為研究近代史的必讀傑作。
《凌霄漢閣筆記》原刊登於天津的《正風》半月刊,從未單獨出版過。文史作家蔡登山費盡苦心找齊《正風》及其他雜誌的相同專欄文章,重新校閱編輯成冊。其內容介紹中國文物、典章制度、歷史掌故,如數家珍,文筆流暢優美,是了解晚清朝廷逸聞、魅力人物大小事不可多得的經典史籍。
作者簡介
徐彬彬
(1888-1961),民初著名的新聞記者,江蘇宜興人,原名凌霄,筆名彬彬、凌霄漢閣主,是民國初年的著名記者和劇評專欄作家。生於士大夫家庭,徐凌霄成人後,也多與君主立憲派人物往來。
1916年任上海《申報》、《時報》的駐北京記者,長期為兩報撰寫北京通訊和隨筆。與黃遠生、邵飄萍一道被稱為「民初三大名記者」。
1930年代後又任《大公報》副刊《戲曲周刊》、《北京》副刊和《小公園》的主編,設立了「凌霄隨筆」、「凌霄漢閣談薈」、「凌霄漢閣筆記」、「凌霄漢閣隨筆」等專欄,以時事、經史和歷史掌故合一為特色。
著作有《凌霄隨筆》、《凌霄漢閣隨筆》、《凌霄一士隨筆》、《古城返照記》等。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