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來自世界各國,卻不約而同在台灣土地上生活、扎根,無怨無悔地付出。
歲月在他們臉上,留下的不是老去的痕跡,而是一張張動人的臉譜。
他們以自己的故事,豐富了「愛台灣」的意義!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臺語課本九十年前就有了? 阿公小時候讀的三字經和百家姓是MADE IN TAIWAN的特別版本? 那個年代的臺灣孩子,都讀什麼書長大? 私家收藏珍稀蒙學文獻大公開 再現臺灣早期私塾師生互動場景 原來,臺灣孩子曾經是這樣長大的!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劉一峰,法國人,玉里天主堂神父,72歲的他,每天依舊開著小貨車,穿梭在花蓮玉里的鄉間小道,揮汗搬運著回收資源,只為了籌錢安置智障與身障的人們;
羅慧夫,美國人,1959年以醫療宣教士身分落腳台灣,創辦「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幫助無數唇顎裂患者;
吳若石,瑞士人,1970年來台,後掀起腳底按摩旋風,迄今仍服務於台東長濱天主堂,自稱是「西方出生的台東人」;
丁松筠、丁松青,美國人,分別於1967、1969年來台,天主教神父,兄弟倆戲稱自己是「在美國生產,台灣加工製造」;兩人深入塵世,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貼近人群;
彭蒙惠,美國人,1951年來台,後創辦「空中英語教室」,以雜誌、廣播、電視與數位出版形式幫助無數需要學習英語的人;
倪安寧,美國人,1978年來台,後嫁為台灣媳婦,成立「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幫助許多聽損兒走出寂靜,是他們口中的「天使媽媽」;
施照子,日本人,於1934年因仰慕施乾投入乞丐撲滅而遠嫁台灣,從愛愛寮到愛愛院,將一生全都奉獻給社會最底層的乞丐與孤苦老人;
嚴沛瀅,越南人,20歲嫁來台灣,之後創辦「台灣新移民文化交流協會」,運用嫻熟的中、越語專長,協助自己的同胞與更多新住民走出困境;
羅斌,荷蘭人,1993年定居台灣,後擔任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台原偶戲團團長。讓台灣偶戲立穩根基,並以嶄新面貌向全世界發聲;
郭文泰,美國人,1997年來台,後成立河床劇團,取材自台灣生活經驗的「米」系列作品《爆米香》在2007年獲選法國亞維儂off 戲劇節的作品之一,促成台灣與法國劇場界合作。
這些人,來自世界各國,卻不約而同在台灣土地上生活、扎根,無怨無悔地付出。
歲月在他們臉上,留下的不是老去的痕跡,而是一張張動人的臉譜。
他們以自己的故事,豐富了「愛台灣」的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策劃‧撰稿簡介】須文蔚
台北市人。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東吳大學法律系學士、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乾坤》詩刊總編輯。曾獲創世紀40 週年詩創作獎優選獎,86 年度「詩運獎」、創世紀45 週年詩創作推薦獎、五四獎(青年文學獎)、94 年度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文學評論)。著有詩集《旅次》與《魔術方塊》、文學研究《台灣數位文學論》、《台灣文學傳播論》、編著《文學@台灣》、《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報導文學讀本》等,以及編有多種現代詩選。
作者群簡介
廖宏霖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畢業(現為華文文學系),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組評審獎、香港青年文學獎散文高級組亞軍。大學畢業後,就讀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對於現代文學及當代思潮有一些低溫但持久的熱情。一直以來除了是一位自由的寫作者與閱讀者之外,另一個身份是華語教師,曾任教於菲律賓馬尼拉天主教崇德學校、越南胡志明市孫德勝大學。目前則服務於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為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劃」之專案助理。
陳啟民
一九八○年出生於屏東。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研究所文學創作組畢業,曾擔任職棒興農牛隊英文翻譯。曾獲東華文學獎小說組第一名,作品散見文學合集、報紙、雜誌與網路等媒體。
謝其濬
政大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達碩士,著有《愛使生命動聽:倪安寧讓1000個孩子走出寂靜》、《愛,聲聲不息》,目前從事文字相關工作。
陳栢青
台灣大學台文所畢業。以筆名葉覆鹿出版小說《小城市》。有一天發現自己變成外國人,這才開始想像家的模樣。
馬思源
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曾任職連江縣(馬祖)社區營造中心,共同撰寫《化生島嶼的珍珠──100年馬祖社區珍寶》一書。目前於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典藏組,從事文物保存及偶戲文化研究。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