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清代林豪所著《東瀛紀事》,記述清代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原書以古文書寫,為便利現在讀者閱讀,筆者將其譯寫為現代中文,書名題為《東瀛紀事—戴潮春事件》。
《臺灣旅行記》是摘自民國五年(1916)五月,福建省立甲種農業學校校長何纘寄贈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臺灣修學旅行報告書》,內容包括該校學生邱文鸞、劉範徵、謝鳴珂撰寫的三篇「臺灣旅行記」考查報告。其中邱文鸞所著的部份即為本書。
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這是中國與西方殖民勢力的第一次較量,這是一次持續半個世紀的漫長交鋒,荷蘭人佔領臺灣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海盜出身的鄭芝龍何以能遏止荷蘭人的擴張?鄭成功如何在困境中完成收復臺灣的歷史偉業?荷蘭人捲土重來的企圖為何破產?本書將告訴你三百多年前發生於臺灣海峽的那段波譎雲詭、風雷震蕩、極盡曲折之故事。
歷史傳記暢銷作家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家、企業家、質疑各項政策的黨員……他們才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但他們的故事幾乎被歷史淹沒 以人民視角書寫中國革命史的最新觀點!揭開毛澤東宣傳假面,還原中共建國真相! 人民發聲的歷史,是正史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來自...
本書為曹汝霖晚年寄寓美國所成,發自肺腑之聲,無華美文字雕琢,完整保留曹汝霖渴望救贖的靈魂。「二十一條」是日本帝國主義試圖全面控制中國人民的秘密條款。除了要求北洋政府割讓東北領土,其中第五項更要求設立日本顧問,兩國用同一軍械,警察由日本訓練,小學用日本教師,允許日僧到內地傳教,以教育之意行思想改造之實...
◎「中華民國」是誰起的名字?「中華民族」是誰後悔莫及的發明? ◎蔣介石誓師北伐,但最大功勞得給俄國將軍加倫。 ◎陳炯明並沒有叛變,他只是反對孫文破壞《約法》自立為非常大總統。 ◎課本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民國罪人。看過他背黑鍋的證據你會想:他才算國父。 你在兩黨的官方歷史文件裡,都不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從支持革命到在洪憲帝制時上表自稱「臣記者」的御用報人,最終竟隨國民政府落腳台灣。薛大可一生立場變換無數,他如何看待這段過往?
軍事寫作一代傳奇李德哈特,五十餘萬字篇幅、耗時二十多年完成之遺世大作 最經典的二戰史,軍武迷失之遺憾的磅礡逸品 二戰終戰七十五週年紀念新版 收錄多幅珍貴手繪戰場地圖
本書為清代林豪所著《東瀛紀事》,記述清代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原書以古文書寫,為便利現在讀者閱讀,筆者將其譯寫為現代中文,書名題為《東瀛紀事—戴潮春事件》。
清代臺灣三大民變(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以戴潮春事件牽連最廣,動盪最久,事件從同治元年(1862)春天爆發,直到同治四年(1865),才完全平定,前後長達四年。事件期間,戴潮春及其黨羽,曾攻佔彰化縣城,佔領斗六門,包圍嘉義、大甲,進窺臺灣府城,全臺震動。清廷數度調動軍隊赴臺增援,才終於平定此一事件。
林豪(1831-1918),字嘉卓,一字卓人,號次逋,金門後浦人(一說廈門人),咸豐九年(1859年)中舉。同治元年(1862),應臺灣淡水廳族人的邀請,前來臺灣,適逢戴潮春事件;他接受竹塹林占梅之邀,赴竹塹作客,將親身見聞的戴潮春事件寫成《東瀛紀事》一書,成為記錄此一事件的重要歷史文獻。
雖然本書敘事的觀點,站在官方的立場,將起事的戴潮春集團視為匪寇亂賊,對於事件背後深層的社會因素較少著墨,然而透過本書,我們能夠感受當時臺灣社會的風貎,例如祕密結社、族群衝突、吏治腐敗等的情形。
本書記述的事件為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歷史往事,文中所敘述的地名,或已變遷,筆者以譯註今日地名方式,使讀者更易於掌握事件相關的地理位置。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