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書定價:NT$ 1072
電子書售價:NT$ 856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中環,幾乎每三十年便有一新景象,我們豈能只被動地守着它在蛻變下遺留的滄桑?
本書先以十九世紀末的中環如何成為維城核心作背景,再從「上半山」、「下中環」、「去填海」三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作深入探討,藉着昔日珍貴的老照片、舊報章、地圖及文獻,回顧中區在海濱規劃、經濟命脈、街道、文娛康樂及交通變化等等各方面的百年變遷,揭示為何一個歐陸城區會由古典之都,蛻變成今時今日的石屎森林?
借古鑒今,其實經歷二次大戰、六七暴動到九七回歸等多個重要歷史時刻,無數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都因着政治、經濟、商貿急速發展而被逐一拆卸。回歸後,我們對本土保育的態度,亦由事不關己變為積極關注,在位者應該如何正視海濱規劃及保育政策?作者在書中末章寫下對舊城中環的保育願景,盼望為歷史留下回聲。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4.3
電子書: NT$
315
歷史活久見!古代生活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傳媒界「話題發源地」《新週刊》為你解構歷史,
挖掘埋藏在故紙堆裡的新鮮事,
用最嚴謹的方式,揭開古人的遮羞布!
電子書: NT$
504
經過一九五○年代的急速發展及人口增長,自一九六○年代起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進入了路途崎嶇但高速增長的黃金階段。雖然發展中的香港偶或遇上逆境,例如一九六六、六七年的動盪、一九八四年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帶來的憂慮,但也有順境之時,例如經濟因工業發展而大幅增長,市民生活逐漸改善,基礎建設也漸次完成。
4
出版日期:2012-01-11
電子書: NT$
176
香港第一次出現的人、事、物,都是香港人珍貴的集體回憶,從中可以認識香港殖民地時期中西文化交匯的歷史,以及各種民生與公共建設的情況。從這個角度追溯香港歷史,不單生動有趣,也極具保育與教育意義。本書透過政治、經濟、民生、社會建設、醫療、教育、出版、娛樂、宗教和建築等不同範疇,帶你穿越時空,細味香港這個家...
4.5
電子書: NT$
339
◎「中華民國」是誰起的名字?「中華民族」是誰後悔莫及的發明?
◎蔣介石誓師北伐,但最大功勞得給俄國將軍加倫。
◎陳炯明並沒有叛變,他只是反對孫文破壞《約法》自立為非常大總統。
◎課本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民國罪人。看過他背黑鍋的證據你會想:他才算國父。
你在兩黨的官方歷史文件裡,都不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4.7
電子書: NT$
189
香港遺落的文化史、書店史、文化人物史
東方之珠最值得典藏的篇章
殖民之島的文藝前世、香港的今生記憶
香港詩人、學者作家陳智德
以文學、歷史、音樂、流行文化為範疇,結合史料、詩作、典故、圖像
為讀者一一細數香港的前世今生,填寫香港記憶的補遺
出版日期:0007-12-11
電子書: NT$
296
香港於1841年開埠至1896年間的建築,甚具特色,可惜時至今日,大部分或已消失,或已改建。
4.5
出版日期:2012-05-13
電子書: NT$
536
舊照片不僅能紀錄各時代人、事、物的珍貴片段,而且是反映一座城市往時風貌與發展掠影的工具載體。作者自小便懂此道,他幾十年來流連嚤囉街,收古藏舊,翻查文獻,求證資料,存下不少寶貴的香港回憶。
5
電子書: NT$
352
香港歷史上1940-1960年代是一個十分重要而深刻的轉折期,危機處處,挑戰頻頻,充滿屈辱血淚之痛,出亡求生之哀,內憂臨門而方寸頓失,生活迫人而欲哭無淚等等。
出版日期:2010-12-11
電子書: NT$
232
黃大仙是香港為人熟知的民間信仰,逢年過節均會吸引數以萬計善信上香祈福。到底為甚麼人們對黃大仙如此尊崇呢?黃大仙是何許人?這一信仰又是如何傳入香港的呢?
4
出版日期:0007-12-11
電子書: NT$
164
漆咸道、彌敦道、廣東道,條條大道貫通九龍,但只要略為偏離大路則別有洞天,那就是充滿民俗風情的後街文化了……
出版日期:2015-12-27
電子書: NT$
472
五十年代的香港,百廢待興,是一個需要辛勤工作「捱世界」的社會,充滿挑戰,但亦有無數出人頭地的機會,不少富可敵國的精英,都是從那時代肇造其事業王國的。
當其時,大陸政權更易,大批內地人南下香港發展,引入了資金及技術,其後韓戰導致對中國禁運,迫使香港由從事轉口,轉型為工業城……
4.4
電子書: NT$
384
潘佐夫繼《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後,最新鉅作!
迄今最中立、最權威的鄧小平傳記
唯一使用蘇聯解密檔案及獨家訪談資料,完整解讀鄧小平的一生
4
電子書: NT$
408
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是香港由戰後百廢待興走向繁榮的黃金時代,孕育出來的景點、地標和特色街道,都成為舉世聞名的標誌,躍然於明信片上,代表香港向遊客作招徠,同時亦展現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可堪回味的快樂時光。影像中的虎豹別墅、旋轉餐廳、啟德機場……都是陪伴我們長大的老地方。
電子書: NT$
504
中西區,香港的商業與金融命脈。經過百多年光陰的洗禮,繁華依舊。
4
出版日期:0007-11-15
電子書: NT$
504
一百多年過去了,電車從單層車廂演變為今天的雙層車廂;從最初上層採用開篷設計更替成今天的密封外殼;從最初依靠自然風發展至今天的空調設備。電車在不斷演變之餘,電車每天行經的地區同樣亦不斷蛻變。時至今日,這種變化仍然持續著。
4.6
出版日期:0007-01-13
電子書: NT$
352
一九七零至八零年代是香港經濟快速增長的年代,社會資源也較戰後初期充裕。現代建築技術的應用,使城市的面貌煥然一新:核心區域摩天大廈林立,就算是一般的住宅區,樓高也有二十多層,新市鎮亦逐漸都市化。城市藉著各式各樣的現代設施如啟德機場的跑道、過海隧道、高速公路、地下鐵路等等成為國際知名的大都會;而社會貧富...
出版日期:0006-01-14
電子書: NT$
568
一百二十多組往年今日的比照,展現金鐘及以東的港島變遷。依循書中的圖像軌跡,追尋往昔小市民的歡樂。金鐘的海員軍營集中地,灣仔的風月區,銅鑼灣、筲箕灣的漁港風光,北角的平民遊樂場,以及太古的船塢工業等等,盡顯市井活力、庶民風情。
4.4
電子書: NT$
322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叫「秦漢人民共和國」才更恰當?
用中華夢和馬克思主義包裝的中國,和用儒家裝飾的中國,
本質上都是法家的「秦漢式政體」(Qin-Han Polity)。
中國權貴為什麼對「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鴉片般上癮?
為什麼「中華秩序」又強大又脆弱...
詳細資訊
中環,幾乎每三十年便有一新景象,我們豈能只被動地守着它在蛻變下遺留的滄桑?
本書先以十九世紀末的中環如何成為維城核心作背景,再從「上半山」、「下中環」、「去填海」三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作深入探討,藉着昔日珍貴的老照片、舊報章、地圖及文獻,回顧中區在海濱規劃、經濟命脈、街道、文娛康樂及交通變化等等各方面的百年變遷,揭示為何一個歐陸城區會由古典之都,蛻變成今時今日的石屎森林?
借古鑒今,其實經歷二次大戰、六七暴動到九七回歸等多個重要歷史時刻,無數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都因着政治、經濟、商貿急速發展而被逐一拆卸。回歸後,我們對本土保育的態度,亦由事不關己變為積極關注,在位者應該如何正視海濱規劃及保育政策?作者在書中末章寫下對舊城中環的保育願景,盼望為歷史留下回聲。
目錄列表
目錄- 封面頁
- 書名頁
- 版權頁
-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 序
- 自序
- 第一章 維城核心:開埠初期規劃
- 十九世紀末的中環
- 管治核心 政府山
- 司法機構 彰法治
- 金融工商 佔席位
- 城市配套 漸完備
- 面對挑戰 危與機
- 第二章 上半山
- 鳥瞰中環
- 名人第宅 劃時代象徵
- 歐陸建築 古典氣象
- 第三章 下中環
- 街道 世紀變遷
- 經濟 繁榮命脈
- 交通 百年發展
- 慶典 粉飾太平
- 娛樂 多彩文化
- 第四章 去填海
- 遙望海濱 古城今昔
- 開埠初期 海濱規劃
- 沿海商行 反對填海
- 宣示主權 新規劃
- 戰後中環 休憩空間
- 海濱空間 商業化
- 今日:假借皇后像歷史之名掠奪公眾海濱使用權
- 第五章 在香港:未來保育願景
- 舊城中環 逐漸消亡
- 拒絕整全 保育考慮
- 民間崛起 保育力量
- 中環價值 遍佈全港
- 修訂法例 普及港史
- 參考書目
- 後記
- 鳴謝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