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長年擔任台灣廟宇說書人,踏查收集全台廟宇工藝中之經典故事,透過生動淺白的賞析,讓人人都能深入了解廟宇,將高雅的藝術語彙轉化成為貼近普羅大眾的精彩故事,或以戲曲劇情或以歷史演義,敘說廟宇本身通俗的教化功能。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台灣廟口說書第一人郭老師,長期收集廟宇建築與裝飾藝術所承載的故事內涵,從歷史演義到神仙傳奇,以生動淺白的文字,走入社區的廟宇生活圈,引領老少朋友鑑賞廟宇殿堂內工藝與故事間之美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台灣成為美食王國,不是沒有道理! 《蚵仔煎的身世》作者曹銘宗╳台灣史專家翁佳音, 這回話說重頭,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臺語課本九十年前就有了? 阿公小時候讀的三字經和百家姓是MADE IN TAIWAN的特別版本? 那個年代的臺灣孩子,都讀什麼書長大? 私家收藏珍稀蒙學文獻大公開 再現臺灣早期私塾師生互動場景 原來,臺灣孩子曾經是這樣長大的!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廟宇說書人郭老師──精心詮釋78回栩栩動人的戲文傳說,
台灣廟宇最精彩的裝飾藝術故事演義
解讀台灣廟宇建築裝飾藝術,看見廟宇戲文故事
台灣廟宇雖承載民俗工藝大成,其中不論彩繪、剪黏、石雕、壁畫或交趾陶等工藝內涵所鋪陳的歷史演義、章回小說或舞台戲文故事卻並非人人可解,而且更多有解釋不清、解釋錯誤的導覽文本,作者長年擔任台灣廟宇說書人,踏查收集全台廟宇工藝中之經典故事,透過生動淺白的賞析,讓人人都能深入了解廟宇,將高雅的藝術語彙轉化成為貼近普羅大眾的精彩故事,或以戲曲劇情或以歷史演義,敘說廟宇本身通俗的教化功能。
近年由於廟宇本身的興頹與更生,讓過去具有源遠流長的故事因此消逝或誤植,作者長期收集廟宇裝飾藝術故事,一方面藉此提供有關維護文化資產的知識,一方面亦能保存民間故事記憶與智慧,讓台灣廟宇戲文故事與經典人物再次栩栩如生的走入社區與群眾。
本書特色
1. 台灣廟宇自漢人從古老的唐山過台灣帶來原鄉信仰,幾經迭變在清領時期就出現不少精彩的建築。到了日治時期吸收西洋藝術,結合本土和來自中國福建沿海的巧工名匠,留下不少珍貴的藝術作品。其中關於文化戲曲歷史典故的「人物裝飾作品」呈現華人社會中,被一般販夫走卒和知識份子耳目一新的奇文雅事,都可在廟裡找到。但這些些故事作品,經過百年來的社會變遷,出現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本書擬以帶領更多人回頭重新關顧位於本鄉本土的那座公廟,看看屬於本地擁有的文化資產,充實本地的文化自信,培力在地的文化尊嚴。
2. 作者郭喜斌以長期耕耘「台灣廟宇說故事」,並從新的角度切入,帶領讀者和社會大眾,解讀匠師在廟宇格局中所安排的戲文典故,藉由工藝圖件的比對,把其中一般人忽略的人文歷史和民間故事,以圖解的方式,讓社會大眾得以一親妙趣,進而達到認識與認同前人的廟宇藝術殿堂。
3. 本書並以貼近庶民生活所見的裝飾藝術,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鄉親看懂各式作品的所呈現的精彩故事。同時展現更為寛容的心,以客觀和在地文化尊嚴的角度,羅列整修前後的作品美學,或者點出裝飾上的「筆誤」之處,做為後人蓋廟者之殷鑑。或許也可以是讓準備投入廟宇建築與維修行業者(石雕工廠、淋燙交趾陶工廠、彩繪司阜傳習等)作為圖鑑參考手冊之用。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