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之葉,何去何從,難能自主
來自荷蘭、對台灣史充滿濃厚興趣的骨董商,二十年來探究荷蘭時期的台灣,也耗費五年遍訪西歐各國古書店及拍賣場,蒐羅關於台灣的第一手資料,透過西方商人、傳教士、領事、探險家及科學家的觀點,將十六至十九世紀以來,外國人對台灣的報導與紀錄彙集成書,呈現三百多年來西方人眼中的福爾摩沙。
★史明親自改寫,親筆繪畫,認識台灣史最佳入門。 ★第一本站在被統治的台灣大眾立場的台灣史。 ★原著百萬字精華濃縮,再收錄一百餘幅史明親繪漫畫。 ★本書另收錄史明首次曝光的文章〈謝雪紅的慘境〉。
《閩海紀要》,為明末清初福建泉州南安人夏琳所著,敘述明鄭三代在臺灣的歷史,起於1645年,訖於1683年,以編年為體,紀事簡明,勾勒出東寧王朝(明鄭政權)興亡的這段史事。
原定臺中省城為何轉移到臺北? 臺灣人也愛抽鴉片?裹小腳? 吳鳳捨生取義竟是教化樣版? 十一篇精采翻案,真實還原近代臺灣歷史的面貌! 本書以主題為縱軸、以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臺灣社會面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合珍貴圖片說明,完整呈現近代百餘年來的臺灣歷史真相!
十三篇精采翻案,讓你重新認識臺灣的真正歷史! 原來── 鄭成功時代,臺灣人不瘋媽祖 原住民頭目制度是荷蘭人所設立的 三百年前,臺灣商人就採用股份集資...... 本書以歷史主題為縱軸、以近四百年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臺灣面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合精彩圖片說明,完整呈現三百多...
★暢銷書《臺灣歷史地圖》姊妹作 ★議題性×可看性×權威性 全新歷史全民讀本 接地氣觀點,方法論研究,為早期臺灣史開光解密 臺灣的存在,從頭說起── 有圖為證,以史為憑,翻轉臺灣史,全新說故事
必麒麟(W. A. Pickering),英格蘭傳奇冒險家,當時最著名的「台灣通」,用這部回憶錄將我們帶回野蠻、危險又生氣勃勃的十九世紀福爾摩沙。
從未有人像李仙得那樣,如此深刻直接地介入1860、70年代南台灣原住民、閩客移民、清朝官方與外國勢力間的互動過程。 透過這本精彩的踏查手記,您將了解李氏為何被評價為「西方涉台事務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爭議性的人物」! 本書顛覆傳統中國史籍的描述視角,重現土著在中國政府與西方勢力的外交衝突...
十七至十九世紀來台的西方先驅傳奇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披瀝出台灣與世界各角落相關涉的歷史鉤沉,藉由一系列源自十七至十九世紀間西方世界,而與台灣的文化、宗教、政經發展有過影響的人物書寫,透過不同角度的側記勾勒,提供非比以往的歷史觀點,讓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承載與積澱更加豐厚。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荷蘭東印度公司派任在台的末代官長揆一及其同僚,從自己的觀點,記敘1646年到1661年間,與鄭成功交手的過程。本書初版為1675年,荷人退出台灣才過10年,史料價值極高。作者託名C.E.S,根據考證,應為揆一及其同僚。一反官樣或中國民族主義版本的鄭成功故事,這次改從荷蘭人的觀點看待台灣易手的過程,更...
§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起源,低地人海上帝國的崛起 § 「我們將啟程尋找,新的、從未見過§的土地。」 Wij nieuwe landen gaen soecken de noyt bevaren sijngeweest 誰也沒想過,一名荷蘭少年的人生志向 竟促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崛起,打造出低...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
如風中之葉,隨風飄零,何去何從,難能自主
窺見十六至十九世紀 外來強權與福爾摩沙不可或缺的一本書
2002年出版至今好評不斷,2012年重新推出彩色新版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譽為「福爾摩沙」的台灣首次出現在歷史舞台時,就已深具國際性特色。三百多年來,中國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波蘭人、德國人、法國人、美國人等外來者渡海跋涉,來到這座位居重要戰略與經濟位置的島嶼。隨之而來的商人、記者、軍人、醫師、傳教士、旅遊者、科學家,陸續掀開福爾摩沙神祕的帷幕。片斷的觀察與描繪,累積拼湊出彼時台灣的命運如同風中之葉,難能自主,也影響至今。
從一九八〇年代在台灣南部聽聞荷蘭八寶公主的故事開始,到耗費五年多歲月奔走於西歐各國古書店、拍賣場,乃至到東北歐的愛沙尼亞、亞洲的印度、亞美尼亞、俄羅斯的跳蚤市場網羅影像文本,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的作者藍柏,試圖在被遺忘的礦坑中挖掘金塊,還原西方人遇見台灣的原味,就像黑暗中的燭光,為福爾摩沙的過往歷史提供一絲新線索。
呈現三百多年來西方人眼中的福爾摩沙
此書的最大特色是透過一位來自荷蘭、對台灣歷史充滿濃厚興趣的古董商,蒐羅許多關於福爾摩沙的第一手影像及文獻史料,並以獨特的鑑賞力詳加整理摘輯,將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以來,西方探險家、傳教士、科學家之遊記和調查報告、官方之文件、當時的報章雜誌,這些由西方人及其他外來者撰寫的田野資料,採編年的方式編撰完成,呈現三百多年來西方人眼中的福爾摩沙。
全書圖片二百三十多張,共十四萬字,圖片之影像完整性高,珍貴且深具劃時代意義。舉凡福爾摩沙古地圖、古書封面、銅版畫、原住民生活素描、官員與傳教士肖像、地形圖、船艦圖,以及發生於福爾摩沙島上的重大事件描繪,皆羅列其中。最特別的是所有圖片全出自原始資料,參考價值極高,對研究台灣早期歷史的讀者而言,不僅是最佳的文獻資料,也是所有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不可或缺的收藏。
依世紀分部的四大篇章,則彙集整理外國人對台灣的報導與紀錄,將纏繞其中的史事、人物次第呈現,敘事編排流暢,令人不忍釋卷。
作者簡介
藍柏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出身在荷蘭,曾接受心理學家的訓練,現為自由業,從事旅遊寫作與攝影,寫作題材主要為歐洲與東亞地區的文化,文章多發表於地理或旅遊雜誌上。近年來,他也成為古董商,致力於台灣與中國特殊歷史古物的收集。二十年來鑽研早年台灣與國際接觸歷史,尤其著意西方古地圖和早期攝影與研究題材之聯繫。
審訂者簡介
陳國棟教授
一九五五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曾於英國劍橋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並在荷蘭萊頓大學亞洲研究院開設「歐洲漢學」講座。一九八二年起任職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現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經濟史、明清史、國際貿易史及東南亞史。
譯者簡介
林金源
一九七〇年生,高雄市人,政治大學英語系畢業,從事英語教學與翻譯工作。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