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主要分布在西南淺山區的臺南和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僅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當這片惡地置於全球惡地舞臺時,如何反映了臺灣環境的獨特性。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南半球高寒植物山薰香如何跨越赤道來到中央山脈? ◎與加州巨杉齊名的東亞珍貴巨木就在臺灣! ◎臺灣唯一的特有屬植物華參你可曾見過?而它的姊妹竟遠在地球彼端的熱帶美洲? 第一部臺灣高山植物自然溯源史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戰後台灣白色時代繪景,民間記憶的甦醒…… 他們的生涯,如今一樣鮮活,你我一樣真摯,原該花朵一樣盛開,但白茫茫大霧,籠罩了一切…… 賴香吟接續《天亮之前的戀愛》的時代素描──台灣戰後身不由己的半世紀,化為小說來到眼前,他/她們即是我們;過去,還在等待開始。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臺語課本九十年前就有了? 阿公小時候讀的三字經和百家姓是MADE IN TAIWAN的特別版本? 那個年代的臺灣孩子,都讀什麼書長大? 私家收藏珍稀蒙學文獻大公開 再現臺灣早期私塾師生互動場景 原來,臺灣孩子曾經是這樣長大的!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以區域環境的獨特視角,
開展出一部臺灣造山運動與淺山文明生態變遷史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
◎月世界惡地如何以時間、以營力、以材料、以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
◎為何崎嶇不毛之地能種出遠近馳名、好吃的燕巢芭樂?
◎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
◎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
★面積僅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
★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
★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
★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當這片惡地置於全球惡地舞臺時,如何反映了臺灣環境的獨特性。
大部分的人文活動似乎並不適合在這種脆弱的生態環境中進行,但事實是,人類在惡地區的活動已有相當長的歷史,這些紀錄寫下了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經驗、適應的珍貴過程與結果。
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人們在此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攸關生態系平衡。本書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在水的引導下,臺灣特有動物如白螃蟹、植物如岩生秋海棠紛紛出現;村民顧水、顧生態的草根力量蜂起,意外指引出一條惡地未來之路。
惡地充滿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人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儘管如此,有一群人、一群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守護惡地的一切;他/它們同時也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屬於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
為何要認識臺灣泥岩惡地?
1、 地質上,它見證了六百萬年前臺灣島誕生的故事,以及蓬萊造山運動的前後相:造山運動過程刻在尖山山瘠間、溶在湧出的泥火山中,更鑲嵌在大崗山、雞冠山壁的珊瑚與化石間。小小面積却擁有地質多樣性!燕巢橋子頭泥火山更早在1933年(日治時期)即受重視,獲第一波指定保存的天然紀念物,至今仍在噴發,現名為滾水坪泥火山。
2、 歷史上,具體而微寫就了四百年西部淺山文明史:此處是臺灣早期開墾的邊地,原漢交融邊界;由於惡地為屏障、有崎嶇隱蔽之利,進可攻退可守,既能觸及並吸取文明之泉,又能保留淺山原始樣貌,竟以極特殊方式封存了歷史。更因而成為宋江陣(防護鄉里)、總鋪師(自給自足)的原鄉,發展出農(農塘)漁(內陸)牧(土雞)流竹(刺竹)等特殊營生方式。
3、 生態上,顛覆你對外觀環境的想像:看似貧瘠,却見豐饒,且是物種基因庫、生態方舟,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精采堅韌與不可思議。
4、 它承擔起縫合破碎棲地的綠帶的功能:西南泥岩惡地面積雖僅占國土3%,却是目前最重要的國土綠網計畫熱點區之一。介於中央山脈和平原間的淺山(里山概念)綠帶,是生物與人重疊共居之所,承擔縫合破碎棲地、讓生物與人和諧共榮的角色。
5、 惡地特殊土壤生產出獨特農業:好吃的芭樂、棗子、香蕉等,擁有其他地方種不出的甘酸甜味。
6、 以草根力量守護環境的典範:惡地上有一群不論出身、不論職業、全心投入知識學習與行動實踐的草根公民,正在創造兼顧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生活新模式,我們名之為——地質公園。
推薦人
✦王小棣|電影導演
✦王詠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代理所長
✦周飛宏|旗山國中主任
✦林俊全|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林華慶|農委會林務局局長
✦柯一正|電影導演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凌性傑|建國中學老師
✦張清榮|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局長
✦張錫聰|交通部觀光局局長
✦陳玉峯|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任
✦陳貞蓉|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
✦陳椒華|嘉南藥理大學食品科技系副教授
✦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黃淑梅|紀錄片導演
✦齊士崢|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劉克襄|作家、自然觀察者
✦劉烘昌|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助理教授
✦劉瑩三|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蔡嘉陽|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陳當木|三民家商校長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
作者
梁舒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畢業、惡地農夫工作室永久成員。成長在高雄市田寮區,人稱「月世界」的地方。
神創造萬物,也創造了像臺灣西南部泥岩惡地這樣的地方。惡地上有丘陵、有水文,有在地的人文產業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一切交織成為一幅風景、一個屬於我們的DNA。
石川先生|喜歡一邊聽沒有人聲的古典樂、一邊趕稿,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拖稿。由於地質研究的是山川土石,所以稱呼為石川先生。
劉閎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兒時踩著濁水溪畔黑泥黏土,旅居高屏近十載後,重返校園修讀地理學碩士。對於山林水土的地理環境與城鄉生態發展有深刻的好奇心。
柯伶樺|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從小就喜歡跟前跟後在村子裡趴趴走,總被大人叫野馬;現在幸運能全臺走跳做生態研究,從海岸、溪谷到山巔,窺探迷人的世界。現任野人谷長工,與各路夥伴一起守護這片土地。
邱峋文|於聖稜線上感受陽光灑落時內心的感動、於白石池目擊水鹿奔騰時心靈的震撼,是踏入山林的初衷。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畢業後持續於山野工作,望能盡綿薄之力守護眼前的風景。
黃惠敏|放羊的孩子。人稱小邪,從小幻想當一位充滿正義的女俠。現任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參與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環境運動。
攝影
梁偉樂|攝影與生態工作者,練習將視野擴及每個日常,喜歡那些不經意的瞬間,也受人們勞動與閒聊間的容顏所吸引,不擅長言語,藉由相機來與人親近交流,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審定者簡介
林俊全|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蘇淑娟|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王文誠|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陳文山|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