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 降
吾奉玉旨,每逢星期五鸞期,降爾道場,開著「鸞門心法要論」一書。此後將近一年之時期,可與諸生共為著書大命而努力。今夜吾先為本書作自序。
夫,鸞門傳教,至今已達三千餘年,雖在華夏民族之宗教信仰傳承之中,未如三教之大放異采,各領一時之風騷。唯在近世以來,道應鸞門,天數當興,鸞脈普傳,乃至於台疆一地,宗教文化大受鸞門普化之影響,而從人道為立己之本,再由提倡三教合一之理論,而融匯各家之長,凝聚各教信徒之力,大力推動代天宣化之使命,而匡時壽世,以丕振人心向善也。
憶昔日,天運銜轉,人世善心日泯,乃至五聖領命下凡,宏開沙盤普化之大道。時至今日,台疆一地,頗負盛名之鸞門聖地,亦難以枚舉,故此印證道應鸞門,當無疑義。
唯三教各有心法及其奧義,歷經各代智聖覺者之加以光前裕後,努力傳承,因而儒、道、釋三教教義,各個廣為流傳,深植人心,並致遍佈各階層之間。獨有鸞門,乃以沙盤木筆請神降鸞,藉以傳佈聖訓,啟度迷津。是以故,未有專論著作鸞門心法,以資傳世。實則鸞門心法,亦與三教相同,代代傳承,俱有歸屬。只因鸞門心法,降在正乩一身,而正鸞生又有入世受羈絆於俗情,乃招致鸞門心法不彰。
際值末法時期,天心垂鑒,乃降賜心法,匯論成書,以資傳世。一則可使眾生明悟鸞門領命之不可輕忽,再則亦屬鸞門傳道有所憑藉也。職是之故,本書之著,容或有所深奧艱澀之處,但絕非一般述論之著作可比。深願眾生閱書,用心體會,先去浮躁,靜心潛性,必有所得也。
文昌帝君序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癸酉年五月廿七日
玉虛宮元始天尊 降
聖示:吾為「鸞門心法要論」一書作序。
夫,心法也者,不外乎訣竅之傳承。凡屬市井九流巧藝,各個有其奧妙,欲求完善,其藝訣竅不可失傳,綿延不斷,終可發揚光大,甚至尤勝前藝,修道者亦如是。
前人行持道程,知其崎嶇坎坷之所在,可資後進者之殷鑑;而巧藝有所失傳,乃因人之秘技自珍,但修道者卻無虞前鑑之不傳,因大道乃由天而降,人無以秘技自珍也。
天降大道,除因應天運、人運以及會元轉化之機,均所刻意安排天書傳世,以為啟迪修道者之智慧。綜觀各大教門傳世經典之作,即在因應當時人文社會形成而流傳;後由智慧聖覺者,潛修默悟而口傳;後由文字著書立說而流傳,雖其形式不一,但為後進者啟蒙,殆無疑義也。
鸞門,古稱聖門,乃為聖人教化之聖地。故,入鸞者,已如沐春風,身受薰陶,而得潛移默化之功;正身立己,推而化人,而鸞門著書立說,允為各宗教之冠,文風獨冠群倫,乃在於此。唯各教有其心法傳承,何獨鸞門心法,猶未著論傳世,此乃天數使然。鸞門應運宏興,亦在近代廿餘年,故此天心稟衡賜鑑,始于如今,賜旨著造。
今爾台疆豐原懿敕拱衡堂,因緣際會,雖已早定,但獲此著書殊榮,仍屬可貴。書已著造,當體天命職責而行,則天人神祇共體用命,書成之日,頒行壽世。一得洛陽紙貴之風行,則鸞史上,永註其功,亦屬萬載難逢之良機也。
際值著書之前,吾僅以數語,除為申賀之意,並用以為勉為序。
玉虛宮元始天尊降序於台疆豐原懿敕拱衡堂
天運癸酉年六月五日
釋迦如來佛 降
聖示:吾為「鸞門心法要論」一書作序。
現今五大教門及千宗萬脈,俱皆因應天運普化,弘開普渡之門。各教心法,或有師師傳承,一脈相繼,或有口述,或有著作,但其基本形態,皆有秘技自珍,或為自視極高,自詡為至高無上之法門,乃誤導眾生,不能普受啟迪。
雖然各大教門,其心法確也精妙,能夠勘悟心法之修行者,都能有頗高境界。但實質而論,傳道即是引渡後進,能夠進入大道之妙境界,而直窺堂奧,共邁究竟之境界。可惜人心不悟,得心法或為自秘,或為自視自高,未能將此智慧結晶,普傳於世。
古來各宗脈之間,雖不乏智聖之人,能將智慧結晶流傳於世;可惜文澀意晦,時代衍遷,終致不能普及於各修道人之間;容或智慧有高低,若非愚鈍不敏,以勤補拙,終必有所得。是以故,心法不傳,非為智慧不足之過,實乃人為有失之害也。
近世以來,雖然五大教門,仍然屹立不搖,但所衍生相關宗脈,頗為壽世牖民,而建立聖業不朽者,大有其數,如鸞脈之宏興,弘法利生,功居不可沒,因而天運應在鸞門,以為振興世道,轉化人心。
唯,鸞門著書立說,多在引迷入悟,以入世之作法而濟世;對本身宗脈薪傳,缺乏五大教門之係統,乃將心法,由正鸞生一身繫之。因而造成鸞門有如一盤散沙,或因人為意識等,斷絕傳承。今鸞門普化,在台疆一地,甚至及於南瞻部洲,有其不可忽視,潛移默化之功效。
慶幸於茲之際,天恩披沐,降旨著書,則對眾生是為一大佳音,對鸞門鸞下及所結緣善信眾等,更是一大寶書也。際於初著書,吾佛乃以數語,一作慶贊,再作序於也。
釋迦如來佛降序於台疆豐原懿敕拱衡堂
天運癸酉年六月十二日
文昌帝君 降
吾奉玉旨,每逢星期五鸞期,降爾道場,開著「鸞門心法要論」一書。此後將近一年之時期,可與諸生共為著書大命而努力。今夜吾先為本書作自序。
夫,鸞門傳教,至今已達三千餘年,雖在華夏民族之宗教信仰傳承之中,未如三教之大放異采,各領一時之風騷。唯在近世以來,道應鸞門,天數當興,鸞脈普傳,乃至於台疆一地,宗教文化大受鸞門普化之影響,而從人道為立己之本,再由提倡三教合一之理論,而融匯各家之長,凝聚各教信徒之力,大力推動代天宣化之使命,而匡時壽世,以丕振人心向善也。
憶昔日,天運銜轉,人世善心日泯,乃至五聖領命下凡,宏開沙盤普化之大道。時至今日,台疆一地,頗負盛名之鸞門聖地,亦難以枚舉,故此印證道應鸞門,當無疑義。
唯三教各有心法及其奧義,歷經各代智聖覺者之加以光前裕後,努力傳承,因而儒、道、釋三教教義,各個廣為流傳,深植人心,並致遍佈各階層之間。獨有鸞門,乃以沙盤木筆請神降鸞,藉以傳佈聖訓,啟度迷津。是以故,未有專論著作鸞門心法,以資傳世。實則鸞門心法,亦與三教相同,代代傳承,俱有歸屬。只因鸞門心法,降在正乩一身,而正鸞生又有入世受羈絆於俗情,乃招致鸞門心法不彰。
際值末法時期,天心垂鑒,乃降賜心法,匯論成書,以資傳世。一則可使眾生明悟鸞門領命之不可輕忽,再則亦屬鸞門傳道有所憑藉也。職是之故,本書之著,容或有所深奧艱澀之處,但絕非一般述論之著作可比。深願眾生閱書,用心體會,先去浮躁,靜心潛性,必有所得也。
文昌帝君序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癸酉年五月廿七日
玉虛宮元始天尊 降
聖示:吾為「鸞門心法要論」一書作序。
夫,心法也者,不外乎訣竅之傳承。凡屬市井九流巧藝,各個有其奧妙,欲求完善,其藝訣竅不可失傳,綿延不斷,終可發揚光大,甚至尤勝前藝,修道者亦如是。
前人行持道程,知其崎嶇坎坷之所在,可資後進者之殷鑑;而巧藝有所失傳,乃因人之秘技自珍,但修道者卻無虞前鑑之不傳,因大道乃由天而降,人無以秘技自珍也。
天降大道,除因應天運、人運以及會元轉化之機,均所刻意安排天書傳世,以為啟迪修道者之智慧。綜觀各大教門傳世經典之作,即在因應當時人文社會形成而流傳;後由智慧聖覺者,潛修默悟而口傳;後由文字著書立說而流傳,雖其形式不一,但為後進者啟蒙,殆無疑義也。
鸞門,古稱聖門,乃為聖人教化之聖地。故,入鸞者,已如沐春風,身受薰陶,而得潛移默化之功;正身立己,推而化人,而鸞門著書立說,允為各宗教之冠,文風獨冠群倫,乃在於此。唯各教有其心法傳承,何獨鸞門心法,猶未著論傳世,此乃天數使然。鸞門應運宏興,亦在近代廿餘年,故此天心稟衡賜鑑,始于如今,賜旨著造。
今爾台疆豐原懿敕拱衡堂,因緣際會,雖已早定,但獲此著書殊榮,仍屬可貴。書已著造,當體天命職責而行,則天人神祇共體用命,書成之日,頒行壽世。一得洛陽紙貴之風行,則鸞史上,永註其功,亦屬萬載難逢之良機也。
際值著書之前,吾僅以數語,除為申賀之意,並用以為勉為序。
玉虛宮元始天尊降序於台疆豐原懿敕拱衡堂
天運癸酉年六月五日
釋迦如來佛 降
聖示:吾為「鸞門心法要論」一書作序。
現今五大教門及千宗萬脈,俱皆因應天運普化,弘開普渡之門。各教心法,或有師師傳承,一脈相繼,或有口述,或有著作,但其基本形態,皆有秘技自珍,或為自視極高,自詡為至高無上之法門,乃誤導眾生,不能普受啟迪。
雖然各大教門,其心法確也精妙,能夠勘悟心法之修行者,都能有頗高境界。但實質而論,傳道即是引渡後進,能夠進入大道之妙境界,而直窺堂奧,共邁究竟之境界。可惜人心不悟,得心法或為自秘,或為自視自高,未能將此智慧結晶,普傳於世。
古來各宗脈之間,雖不乏智聖之人,能將智慧結晶流傳於世;可惜文澀意晦,時代衍遷,終致不能普及於各修道人之間;容或智慧有高低,若非愚鈍不敏,以勤補拙,終必有所得。是以故,心法不傳,非為智慧不足之過,實乃人為有失之害也。
近世以來,雖然五大教門,仍然屹立不搖,但所衍生相關宗脈,頗為壽世牖民,而建立聖業不朽者,大有其數,如鸞脈之宏興,弘法利生,功居不可沒,因而天運應在鸞門,以為振興世道,轉化人心。
唯,鸞門著書立說,多在引迷入悟,以入世之作法而濟世;對本身宗脈薪傳,缺乏五大教門之係統,乃將心法,由正鸞生一身繫之。因而造成鸞門有如一盤散沙,或因人為意識等,斷絕傳承。今鸞門普化,在台疆一地,甚至及於南瞻部洲,有其不可忽視,潛移默化之功效。
慶幸於茲之際,天恩披沐,降旨著書,則對眾生是為一大佳音,對鸞門鸞下及所結緣善信眾等,更是一大寶書也。際於初著書,吾佛乃以數語,一作慶贊,再作序於也。
釋迦如來佛降序於台疆豐原懿敕拱衡堂
天運癸酉年六月十二日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