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對本土文化滿懷熱忱的先行者
用一輩子付出,刻劃臺灣布袋戲的輝煌歷史
這不只是一本記述西田社創立、發展,以及勇於面對危機、堅持傳承與求新歷程的紀實書籍,更是一齣承載臺灣布袋戲輝煌歲月的歷史大戲,每一段文字、每一章節,都是參與昔日榮光且堅持理想之「劇中人」,娓娓訴說的真情故事……
▍本書特色
1.全書訪談17位曾經參與西田社創立至發展歷程的重要人物與藝師們,為這些為臺灣布袋戲存續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留下重要記錄。
2.隨書附彩樓解析、戲偶角色與布袋戲工藝介紹拉頁。
3.首度完整收錄西田社大事紀年表,有助後進研究者查詢索引。
本書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這是一本帶領臺灣各世代讀者重返二二八事件歷史起點之書。 七十年前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官民衝突事件。在戒嚴期間,這道歷史傷口成為不可碰觸的禁忌,相關研究直到解嚴後的一九九○年代,才開始蓬勃發展,至今已累積出相當豐碩的成果。但作者陳翠蓮認為,關於二二八的研究「迄今為止仍然著重在整...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
從「成為臺灣人」到「身為臺灣人」, 在殖民城市基隆喚醒被隱埋的在地認同與民族意識。 「成為臺灣人」的過程中,基隆居民扮演先鋒角色,菁英士紳、組織機構、國家行為者在此地都有過協商與努力,最後得以獲得預期之外的成果和意義。因此如果要完全理解現代臺灣人的認同,仔細探討他們的經驗和活動至關重要,本書所討論...
「拉流斗霸」(Llyung Topa)是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語音,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統治者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 藝術家高俊宏從2016年到2020年,五年來超過兩百次上山搜尋隘勇線的過程中,他帶著筆記本、G...
本書是遲來少數由主體書寫的跨性別研究,重溯解嚴後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之前的社會過程,挖掘被婦運和同志所遺忘的生命存在,也建立台灣複數跨性別眾們的歷史感與主體性。
地動天搖、樓起樓塌,從 1912 年到 2018 年,中華民國的斷交史歷經了哪些演變?在外交雪崩之後,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 本書由「法律白話文運動」團隊集體書寫,透過十篇文章,從歷史與法律的角度,剖析中華民國外交與斷交史上的曲折演變。
台灣地景的壯闊、細緻與繁複,保存在太平洋戰爭的凝視之中。 觀看即摧毀,航空偵照是現代戰爭的視覺技術投射,喻示著將臨的攻擊;但在情報作戰的前沿、瞄準具的冷酷視角外,鏡頭卻也記錄下珍貴的地理訊息。 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美國陸軍航空隊派遣偵察機對台實施大規模偵照,透過地理線索的爬梳,作者全面定位七十多...
在無邦交的日本國,與行政最高首長建立關係, 又在短短不到五年使新聞關係正常化 張超英──在台日交流史扮演重要地位, 沒有他,將是截然兩個不同的世界。 歷史書寫名家陳柔縉耗時十二年完成 【重磅作品.紀念新版】
本書收錄資深戲劇家汪其楣有關臺灣戲曲演出的劇論散文──一個學者和導演的觀劇「證據」。其中保留了歷時三十餘年的現場戲劇經驗,對於作者與喜愛戲劇的觀眾來說,藉由她筆下的歷歷如繪再現當年情景,同為一難得之賞心樂事!
在後現代主義劇場當道的年代,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劇作家對於刻畫存在處境的執著反而留下值得反覆思辨的軌跡。他們回應身處的時代情境和物質條件,發展出新穎的敘事策略、對白風格、語言觀,進而突破傳統情節論,書寫現代人繁複的心理結構。
本書旨在探討都市如何在全球化視野中透過國際賽事活動和藝術文化節慶等都市文化策略運用,匯聚既有凝視能量、文化資本,並結合都市既有的文化政策,重新詮釋、轉化在地文化,展現都市的全球和在地文化形象,成就全球都市的在地文化治理與文化的核心策略。
一群對本土文化滿懷熱忱的先行者,用一輩子付出,刻劃臺灣布袋戲的輝煌歷史
這不只是一本記述西田社創立、發展,以及勇於面對危機、堅持傳承與求新歷程的紀實書籍,更是一齣承載臺灣布袋戲輝煌歲月的歷史大戲,每一段文字、每一章節,都是參與昔日榮光且堅持理想之「劇中人」,娓娓訴說的真情故事……
我們要恢復臺灣的文化,要把路邊藝人當作文化人
第一章「幕起」, 細數臺灣傳統布袋戲從中國傳來後的在地化歷程、受國家政策和新興媒體影響而經歷的興衰起落,以及西田社在風雨飄搖之時毅然創立的時代意義。第二章「起鼓」和第三章「開演」,讓曾參與西田社發展的成員和布袋戲藝師現身說法,道出那些被掩蓋在宏大的傳承使命下,眾人彼此關顧與扶持的溫暖情誼。第四章「換場」,回顧西田社創社以來曾面對的危機時刻、諸多善心人士在社團遭逢困境時的無償襄助,並從當代觀點針對布袋戲的藝術傳承提出可行的實踐方案。書末更特別收錄西田社的演出代表作《鬼姑娘的傳說》劇本和大事年表,使人得以從「表演」和「教育推廣」等面向深入了解此團體。
▍回首與展望
「那時候其實沒什麼錢,可是那些文物(布袋戲偶)在你面前,你如果不把它留下來,它不知道會到哪裡去?」——陳金次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創辦發起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每每作文課,要學生寫未來志願時,吳仙堯雖然總是乖乖地寫上醫生、老師,「但我心裡想的是以後一定要演布袋戲!」——吳仙堯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董事
「當時什麼工都做過,小時候真的是吃了很多苦,布袋戲是唯一能帶給我安慰的東西。」——李鴻禧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創辦發起人‧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退休教授
「早期那些談『忠孝仁愛』的戲碼,開始時一定要酬神扮仙,同時會教導一些人生道理,這讓我非常著迷,也會特別崇拜裡面幾個英雄。」——陳榮祥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董事長
「我們掌中戲的功夫非常深奧,比如說,口白聲情表現要有觀眾緣,口白本身就是一門很深的藝術。」——陳錫煌 | 唯一獲得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兩項國家頭銜的傳統布袋戲藝師,現為「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團長
▍本書特色
1.全書訪談17位曾經參與西田社創立至發展歷程的重要人物與藝師們,為這些為臺灣布袋戲存續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留下重要記錄。
2.隨書附彩樓解析、戲偶角色與布袋戲工藝介紹拉頁。
3.首度完整收錄西田社大事紀年表,有助後進研究者查詢索引。
▍感動推薦
細細品味這本書,彷彿重新回到社會風氣日益開放的1980年代,親炙三位西田社創辦人無懼世俗眼光、將時人視為民俗技藝的傳統布袋戲搬至大學殿堂的勇氣。——林奇宏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這本書記錄一群於時代潮流中逆勢而上的先行者,如何因著珍視本土文化,而以各種實踐行動為未來的世代奮力守護古典布袋戲的璀璨風華。——黃明居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
「我們這一代,布袋戲是所有人的事情,也是在我們心裡,非常廣、非常大的一種感動。」——邱再興 | 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