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是愛的延伸;
走過悲傷,沒有時間表,沒有一定的方式。
這條路上你並不孤單,因為你還有自己可以陪伴。
本書可以幫助你,幫助你的朋友,走過一段失去摯愛、摯親的悲傷之路。
每篇附有自我檢視作業:請勇敢說出你的悲傷故事,透過自我對話與記錄,重新找回你的人生。
「大家都要我快快走出悲傷,但沒有人瞭解我內心的煎熬,我根本活不下去……」
「怎麼辦?喪親之後,我覺得好痛苦、好難受,我是不是有問題?」
「我的親人因為喪偶而失落了好一陣子,我要怎麼幫他度過悲傷?」
如果悲傷突然降臨……失去摯愛的你,一切生活失了控,甚至求助親友拉你一把也無濟於事,彷彿你的人生就此斷裂、了無生趣……
死是這樣地短暫,為何生卻如此漫長? 當呼吸都讓人滅頂、世俗使人憤恨,肯定生命有何意義? 厭世時代絕無僅有的生命指南,日本讀者共鳴「這本書改變了我!」 太宰治曾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叔本華寫下:「一切生命的本質即是痛苦。」 2500年來人類朝朝暮暮地徘徊在生死之間,所求究...
鹽漬入味的雙人苦旅,在英格蘭西南海濱小徑尋找生命的解答。 當摯愛臨終,如何才能不留悔恨?假使生活頃刻分崩離析,我們如何在千里徒步中,重拾愛與希望? 結褵30多年的蕊娜與莫思,遭朋友欺騙,住家與民宿農場被法院查封;莫思又被診斷出腦疾,可能只剩半年壽命⋯⋯轉眼間失去一切的他們,毅...
死亡,讓我們看見深埋在生者心中的事物。 ★首本死亡職人訪談,直擊死亡最赤裸平凡的真面目★ ★亞馬遜「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 ★Goodreads高度好評,討論數直逼5.5K★ ★尼爾‧蓋曼(當代奇幻大師)、奧黛麗‧尼芬格(《時空旅人之妻》作者)、凱特琳.道堤(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等英美名...
「對禮儀師來說,死亡或許是重複的, 但對生者而言,每一次的哀傷都是新的, 世界上從沒有一場死亡能夠完全相同。」 ★讓你正視死亡,將來能與至親摯愛,好好道歉、道謝、道愛、道別的一本書★ ★【內附天堂筆記本】做好人生終點前的五大準備,規劃你的美好告別!★
如果有一天生病了,你希望如何受到醫療照護呢? 1990年,從美國醫界返國的醫學專家黃達夫,成立臺灣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和信醫院。 所有曾經在此停駐的病人、家屬,以及醫師、護理師、醫學生、行政人員, 都感受到這裡不是另一座白色巨塔,而是療癒病人身心的庇護所。 這些在和信醫院進出的病人與家屬...
善終並非遙不可及,條件是必須有所準備 第一手個案接觸經驗,最圓滿的生命自主實踐 拒絕無效醫療,傳達在宅善終、臨終照顧知識 期待走向善終的讀者最佳指引參考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練習心安,邁向人生的大自由! 成為醫師,是一種因緣; 成為佛弟子,是另一種因緣。 跟著主動脈半日醫師半日僧的奇幻旅程, 走過他以生命築起的安穩堅固的橋梁, 覺悟地哭、幸福地笑, 而且不經肉體痛苦便能渡河。
時間不是金錢,時間是生命 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至 我們才開始感受到時間的重量 作者金範錫是首爾大學醫院的腫瘤科醫師,十八年來目睹了許多病患整理人生的過程。患者及其家屬,在預定的死亡面前,表露出對人生、對彼此的真性情。
面對COVID-19巨大的危機,我們要到哪裡尋找資源,安定自己的心神呢? 著名作家楊腓力想到向文學與歷史尋求心靈的答案;他閱讀英國的死亡文學大師鄧恩在四百年前所寫的《緊急時刻的祈禱》,竟發現這場我們以為如此獨特的世紀之災,原來前人早已經歷過,而且留下了豐富的筆記可供今日的你我安頓身心。
本書記錄了作者由患癌入院到化療完成的點滴、感受和心路歷程。 這個突如其來的病令他和家人都措手不及,加上當時他正面對創傷後遺症和人際情緒困擾,對他來說,這病簡直是雪上加霜。 因此,本書盼望將治療期間閱讀詩篇所產生的感想記錄下來,內容關於治療與禱告的經驗,作者如何藉此與自己和上帝對話,與詩人共感。 雖然...
人終其一生都背著一只行囊,裡頭裝著我們的所想所望, 也會留下供後人思念的痕跡。 如果要為人生最後的這段旅程收拾行囊,你會想打包什麼? 人皆有死,但你可以優雅轉身 德國老人集居住宅發起人 ╳ 德國安寧療護學程創辦人 聯手打造一場關於生死的對話練習 亞馬遜讀者4.8顆星感動好評︱長踞《明鏡週刊》排行榜...
歐文•亞隆在本書中,以獨樹一格的敘述風格,探討「人之終有一死」這個普世議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克服死亡恐懼――就算有最堅固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
*本書為《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增修新版
只有你自己「走過」,才能夠改變你的生命
這段悲傷日子,你必須親自「走過」──接受悲傷的發生,將悲傷的經歷包含在生命之中,感受這段不可抺滅的意外插曲,讓生命繼續前行。假如你只願意「走出」悲傷,那些不堪、脆弱、無助的記憶將留在原地,悲傷就會無預警的再度影響你的生命。
因為愛,我們悲傷;當能好好說再見,我們好好的活著
《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是台灣「悲傷療癒」諮商心理師蘇絢慧,在親身走過悲傷療癒過程,帶領悲傷團體進行諮商工作後,整理出的經驗與心得;蘇絢慧的文字蘊含著溫暖力量,能夠帶給悲傷者最柔軟的提醒,彷彿一位願意聽你說話的人,始終守在你身邊。本書同時收錄了多則真實發生的故事,能夠幫助閱讀者連結到自己的失落經驗,因為我們並不是孤單一人。唯有自己「好好的活著」,才能給逝者一個最好的存在意義。
請勇敢說出你的悲傷故事,透過自我對話與整理,重建你的人生:
1說出你的悲傷故事
2試著感受、承認,並說出你的情緒感受
3我的生命怎麼被改變了?
4聽歌,讓歌為自己表達心情
5完成那些對你個人而言有意義的哀悼過程
6給遠去的摯親,寫封說再見的信
7整理生命的失落史
8檢視是否有不合情、不合理的信念,成為干擾生命療癒的元凶
9身心內外在需要的覺察之一
10我需要什麼樣的資源?
11試著說說看對悲傷的新認識:認識、瞭解悲傷面貌、安在悲傷中
12檢視自己是悲傷,或是憂鬱
13我願意,並且嘗試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14回看失落在生命中的意義,與生命在遭遇失落後,可以活下來的意義
15同理共感的陪伴
★本書特色:
◎蘇絢慧心理師針對此次的暢銷經典版,除了進行內容增修外,也特別書寫【新版自序】〈驟變之後,是療癒與重建的開始〉,期許更能陪伴喪親者走過這一段悲傷的路。
◎「新版能在我五十知天命這一年重新出版,對我而言別具意義。我幼年歷經至親祖母驟逝、生活突變、頓失所依;少女時未能見摯愛父親最後一面,經歷天人永隔的悲慟;以及後來經歷許多失落和死亡的發生,這些遭遇曾讓我青少年時期的生命蒙上沉重陰影和心理創傷。在各種機緣下,我一路從受傷者走到療傷者,從療自己傷的歷程,逐步走到理解及領悟療傷的知識與方法,成為一位療傷行者,能用長長也短短的生命歲月,在知天命的這一年領悟這就是我的人生,欣慰接納自己的人生情境,也心懷各樣的感謝、感激,讓自己雖曾受重傷卻能得著心靈痊癒,並能領略生命的各種韌性和潛能,貢獻自己的生命與專業獲得,這確實對如今的我來說,是奧妙的福分,除了感謝,還是感謝。……願你無論歷經多少歲月時光,你終能有感內心的平靜安然,了然於心地對著自己的生命、對著已離去的人們說出:「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並再度擁抱生命、擁抱關係、擁抱愛,因為這是悲傷真正要教會我們的事。──摘自【新版自序】〈驟變之後,是療癒與重建的開始〉
◎讀了蘇絢慧女士寫的《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這本書以後,才能分辨什麼是「走出悲傷」,什麼是「走過悲傷」。「走出」是「被人鄙棄或拒絕於生命之外,成為一段不堪、脆弱、無助的記憶……」而「走過」是「將悲傷的經歷包含在生命之中,是生命走過的足跡,是一段生命不可被抹滅掉的過程。……這過程有殘酷也有情,我們在當中學會拋掉不適合生命的部分,重新接納生命所需要改變的部分。」
也就是說「走出」只是拒絕接受與感受悲傷,長久下來,生命會處在空洞與麻木狀態,失去活的熱情與動力。而「走過」則是感受悲傷感受愛,感受低落與感受熱力。這種感受會讓人「學習勇氣的功課,以及生命智慧的功課,洞察生死意義與生命核心價值的高度智慧。可以將這份淤積在心上的痛楚轉化成生命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對我來說,這是我從來說不清楚的認知觀點,現在我知道我是「走過了悲傷」,我活得夠豁達、積極。悲傷不會消失,但它不再纏著我以及我的家人和朋友。──摘自【原版序文】〈走過悲傷的深淵〉/薇薇夫人
◎依我個人之見,本書至少更具有以下兩項難得的優點,值得向讀者推薦。首先是,作者所具備的專業能力與個人經驗,使得這本書在理論與實務經驗方面能夠兼具,而且相得益彰。在閱讀本書時,讀者往往會有細聽陪伴摯友叮嚀的溫暖感覺,卻不見一絲專家說教的意味,我想心理諮商工作中不斷強調卻不易做到的同理心,作者確實舉重若輕地做到了。
其次是,在貼近悲傷者處境為其設想,以協助走出悲傷的原則指引下,書中有不少貼心的設計,像是每一個主題之後的實作部分,以及書末附錄的簡易版悲傷關懷步驟都是。不可否認的是,悲傷者在整個生命情境受困之餘,許多情緒都處於混沌不明的狀態,需要細膩的分化過程才能逐步釐清。
──摘自【原版序文】悲傷療癒的自助之道/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領有社工師與諮商心理師高等考試雙合格證書。專業助人經歷超過二十五年。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博士班研讀中。
曾任醫學中心安寧療護臨床社工師、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現為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暨講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心理療癒與自我修復相關主題書籍,已出版27本。專長領域為:失落悲傷陪伴與諮商、早年傷痛療癒與創傷生命重整、關係情感議題和情緒調節修復、人格成長與全人健康主題。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