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中國大陸蔣介石研究第一人」楊天石的真面目
他視《蔣介石日記》如寶藏,讓日記自己說話,自以為客觀科學,實則貽笑大方。
這些歷史,國民黨不提、被中國共產黨埋葬, 卻形成如今臺灣、大陸與香港的政治現實! 本書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譚平山家族後人譚璐美訪談整理的口述歷史, 口述者是中國共產黨「高明三譚」之一的譚天度。 他們在中國官員「陪同」(監視)的情況下,明察暗訪, 留下這些珍貴的歷史翻案事實。
深埋兩千年,歷史現場的千年直擊, 絕佳精采的「秦漢帝國史」! 「里耶秦簡」、「走馬樓漢簡」等史料的相繼出土, 重塑《史記》與《漢書》中的秦漢帝國, 讓秦漢時代史邁向新里程, 讓我們看到更豐富、更具象的歷史現場, 彷彿感受得到歷史的呼吸。
《美國華人史》是一個離散飄泊、橫跨一百五十年的史詩故事。每個年代都有許多華人離開故鄉,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來到異國,有的前往美國落地生根。在十九世紀中葉華人開始大舉遷居,當時年輕的美國仍百廢待興,今天能有這番成就,相當程度上是因為華人移民在獲得美國收留後,在各個領域都有所貢獻。
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在《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裡,劉仲敬選擇了從晚清到北洋軍閥時代的三十七位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分析了他們為何成為他們,何種力量主導、推動他們的行為,而他們在歷史的節點上,做出何種選擇。
歷史上的汪精衛,是書生、詩人、革命家、政治家、英雄、漢奸…… 但在這些身份背後的那個人,到底是什麼模樣? 一名嗜讀歷史故事的高中自學生, 碰上評價兩極的歷史人物汪精衛, 少年決定透過自己的筆,找尋汪氏的真實面貌。
抗日戰役中,黃河口決堤、長沙焚城,數十萬百姓無辜喪生, 課本都寫是殘暴的日軍幹的,真相卻是:蔣介石異想天開的「焦土戰略」。 共產黨搞工人、農民、學生運動,但裡面很少是真的工人、農人與學生。 蔣介石攻陷共產黨老巢,迫使毛澤東殘軍走上長征之路。但,真是課本說的 為建國而長征?一本西方傳教士回憶錄透露...
眾人咸知李白不是漢人,卻不知白居易也不是,劉禹錫、元稹都不是—— 雖然他們聲稱自己是貨真價實的中國人。 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色彩,絲毫不比近代中國的滿蒙色彩少。 只因唐並非本土王朝,而是具有突厥特徵的「鮮卑─華夏政權」! 作者陳三平考察了中古中國時期數種「構築中國文化」的...
滿清末代皇帝退位後還持續賜舊臣諡號?袁世凱稱帝時,楊度曾拿三萬元攏絡黃興?北京一時成了滿是密探的偵探之城?去澡堂泡個澡也能被栽贓? 同盟會成員朱德裳揭露光緒皇帝、康有為、張之洞、黃興、宋教仁、楊度、袁世凱等晚清民初重要人物之逸聞 【同盟會成員經典史料首次在臺出版】重新點校、分段、增加小標題,便於...
~經濟學家PK政治學家~ 從經濟角度替中國朝代興衰算筆明白帳~ 歷史不只是朝堂之上的打打殺殺,更是朝堂之外的吃喝拉撒! 3000年帝國興衰淬鍊而出的財政教科書!
警鐘敲響,請心生警惕 一個「紅色帝國」的崛起 全球新冷戰、新叢林法則強勢出現,你做好準備了嗎? 關於中國,外界盛行兩種推論:一派認為經濟增長必然催生民主;另一派斷言中共早已朝不保夕。事實上中共既沒有走向民主,也沒有崩潰,反而構成對美國所代表的價值觀及全球秩序的重大威脅……
況周頤(1859~1926),晚清詞學四大家之一。字夔笙,晚號蕙風詞隱。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光緒五年(1879)舉人。曾入兩江總督張之洞、端方幕府,復執教於武進龍城書院和南京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後,以清遺老自居,寄跡上海,鬻文爲生。況周頤以詞爲專業,致力五十年,早年詞風輕飄、艷麗...
楊天石號稱中國大陸「蔣介石研究第一人」,但他慣用「替換」的手法,針對其他學者研究過的主題,用其他史料替換,偽裝成自己的原創。抄襲以外,他還盲目依賴「獨家史料」而不顧史實,每看到一批新的史料,不仔細考證,就迫不及待寫一篇文章,深恐「獨家」被人搶走。正因此種不健康的心態,造成了他治學的急躁和冒進,以致於不斷做出偏離史實的解讀。
他研究蔣介石的史學方法,盲目相信依賴、甚至「濫用」蔣介石日記。不看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沒讀過美國檔案原文、也沒有核對英語原文,看不出翻譯的瑕疵,僅根據中方材料,就斷定蔣介石在一個國際談判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沒有其他旁證的前提下,單獨使用蔣介石日記做闡述,偏離了重點。最經典者,是他認為蔣介石參與了暗殺希特勒的計畫,怪誕又荒謬。
他不探究歷史背景、一昧堆疊史料的壞毛病,常欠缺前後連貫性,讀來吃力且前後矛盾。他只能針對一個時間點的一件史事做評述,顯少能對一段時間的歷史有宏觀而深刻的理解,缺乏對事件全域的分析。僅憑日記立論,何以能稱蔣介石研究第一人!
本書特色
◎本書揭示的並非一字不改的簡單抄襲,而是道出一般人看不出的高明抄襲手段,令人大開眼界。
◎本書也示範了史料的運用,不可僅用一家之言,即使是當事人的日記,也會有模糊、刪改、避而不談、作偽的可能。欠缺前後脈絡的掌握和多視角的比對,只會是史料的堆砌整理或斷章取義,不具學術價值。
專文推薦
盧建榮(知名歷史學家)
推薦書評
李戡書為我們揭示了「曲學阿世」以及「為稻梁謀」的機會主義者臉孔。這種人以後會大抄台灣學者,自是不令人意外。在日記的限制方法論部分,更是幫助有志史學工作者提升研究檔次的津梁。──盧建榮(知名歷史學家)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