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何時開始需要批准才能移動?◢◤◢◤◢◤
旅行許可證和護照在歷史上因為哪些目的或事件,而以不同的形式誕生?
背後象徵了多少權力的賦予和剝奪?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本書特色: 1.見微知著:透過隨處可見的地址,引領我們思考背後的身分、階級、種族等社會議題。 2.全球視野:橫跨美、歐、非、亞各洲不同國家的門牌號碼,展現各地的文化和風俗民情。 3.取材多元:從歷史資料到口述訪談,描繪出許多彷彿讓人身歷其境的故事。
「古羅馬,很重要!」 一部寫給當代的全方位羅馬史 全球翻譯超過23種語言,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耀眼帝國,榮光不滅! 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全球矚目的劍橋教授瑪莉‧畢爾德隆重鉅作
從羅馬帝國的瓦解到宗教改革的興起, 長達千年的「黑暗」是如何奠定了璀璨的文明? 要了解歐洲如何主導世界史的發展, 就必須回望中世紀的璀璨歷史!
鏘鏘鏘!趣史上演啦~ 有梗.有料.有好笑!歡樂迸出閱讀新角度! 「故事」網站超人氣作家領銜主講,力邀歷史人物現身說史! 搭配課綱,告訴你歷史課本不讓你知道的故事。
繼《看得見的世界史》與《德意志》,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又一攜手磅礡巨作 藝術史大師尼爾・麥葛瑞格帶路,探索信仰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複雜歷史與關係
★入圍澳洲日報《The Courier-Mail》民選獎(People’s Choice Award)決選 ★Goodreads網站4.2 星評價 穿梭古今,一盡拜占庭帝國的千年興衰史
為什麼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民族國家裡,卻對帝國大唱讚歌? 帝國難道不是殖民、侵略、種族歧視、宗教壓迫、不平等條約的化身嗎? 不!—— 本書以權力運作、差異政治與互動交流為分析核心, 直探兩千年來各大帝國的權力政治,徹底顛覆你對帝國的負面認知。
最全面、最完整,寫給當代與未來的新英國史 一座與外隔絕的邊陲群島,如何成為海上霸主與世界大國? 一提到英國,你會想到什麼? 倫敦鐵塔、皇家衛兵,果醬司康、炸魚薯條,披頭四、哈利波特, 高貴優雅的英國王室,還是支配世界四分之一土地的日不落帝國? 除了老掉牙的歷史事件和王室八卦祕辛,你應該認識它更多!...
◆全球第一本.憲法的世界史◆ 當今最具原創力的歷史學家 琳達‧柯利,書寫全新典範的大膽之作 ★ 「如果諾貝爾有歷史獎,我會提名她。」────吉兒‧萊波爾,哈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 沃夫森歷史大獎得主、2021年坎迪爾歷史...
雄踞美國亞馬遜「美食史」、「咖啡與茶」雙料冠軍! 《紐約時報》經典暢銷巨作! 【獨家收錄】作者私房話:寫作靈感、內文拾遺、常見問答!
貫串一個傑出民族、文明和語言的宏大歷史, 將一千五百年前的沙漠詩歌與今日的國際情勢、戰爭創傷相互串聯── 著名阿拉伯語學者、當代旅行文學名家旅居阿拉伯世界近四十年 提姆•麥金塔―史密斯傾力巨著 跨越三千年、三大洲,理解中東與阿拉伯世界必讀之作!
當代中東的面貌是如何形成的? 極端主義、恐怖分子為何成了中東世界的代名詞? 1979年為什麼是中東歷史重要的關鍵時間點? 1979年,伊朗革命、麥加禁寺圍困事件與蘇聯入侵阿富汗相繼發生。金姆.葛塔在《黑潮》中,透過廣泛而細膩的調查,詳盡剖析這三件關鍵大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對西亞地區往後的歷史...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
六千年前的歐亞大草原並非蠻荒之地,而是印歐文明的起源地! 草原居民駕著猶如現代跑車的四輪車、馬戰車,循著大草原四處移居, 無形中推動了歐亞大陸的文明演化,開創最早的「全球化」時代!
流亡的國王、帝國主義者、自負的探險家、考古學家、 傳教士、間諜、地圖繪製者、藝術家、嬉皮以及狂熱登山者 一步一腳印詳實探究喜馬拉雅山的歷史、政經沿革 全方位書寫世界最高峰民族和冒險的重磅史詩著作 入圍2020年達夫.庫伯獎、2021年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 亞洲藝術報年度選書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段挑戰上帝的歷史。 當西方世界越來越質疑宗教時, 為什麼人們的直覺思考仍受它的意涵所影響? 無論你相不相信耶穌死而復生, 你所處的文明世界,基督宗教的痕跡與影響都無處不在。
◥◣◥◣◥◣人類何時開始需要批准才能移動?◢◤◢◤◢◤
旅行許可證和護照在歷史上因為哪些目的或事件,而以不同的形式誕生?
背後象徵了多少權力的賦予和剝奪?
從古埃及的泥板,到馬可波羅的絲路通行金碑,到中世紀的紙頁文件,到十九世紀的護照和簽證,乃至近年的疫苗護照和健康碼的出現,人類社會曾設下多少種形式限制移動的自由,而這些限制又意味著什麼?
本書蒐羅了許多從古到今與「護照」相關的文化軼事,讓我們仔細思考這些作為「身分證明」兼具「移動許可」的各種物件,如何改變我們對身分與自由、疆界與家國、人權與秩序、公民與移民的看法。
每一次的離開與返還,從不那麼理所當然。
邊境海關不必要的審查,窘迫的逃亡和嶄新的開始,淚流滿⾯的離開和充滿希望的抵達……我們最難忘的經歷總是涉及護照。
這是一本關於不可或缺的證件——旅行許可證/護照/Passport——的全⾯⽂化史,並探討它如何塑造藝術、思想和⼈類體驗,同時幫助定義現代世界。這本書帶讀者⼊⼀段迷⼈的旅程,從法⽼時代的埃及和漢朝的中國,到如今的護照管制和擁擠的難民營。順著歷史軼事,將脆弱和欲望的親密故事與世界電影、⽂學、藝術、哲學、政治中的⽣動例⼦聯繫起來,凸顯旅⾏證件在我們於國際移動時對我們⾝體的控制。
全書在每⼀個轉捩點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揭露護照作為控制個⼈⾃由和政府監視的⼯具,強⼤到⾜以定義我們的⼈性。
/ / / / /
一九一四年以前的世界是屬於所有人的。人們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不需要別人的同意和批准。當時的人上下船時,不必接受詢問或質疑,也不必填寫今天所需的眾多證件。在以前,邊境不過是象徵性的邊界,人們可以像穿過格林威治子午線一樣無憂無慮地穿越它們。
──茨威格/《昨日世界》
◥◣◥◣海內外各界好評◥◣◥◣
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張守慧/猶太文學與意第緒語研究者、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教授、圖書館館長
黃麗如/作家、旅遊記者
鄒宗翰/德國之聲台北辦事處主任
——有感推薦——
★派屈克•畢克斯拜是一位天才的說故事人。《旅行許可證》提供了護照的全面歷史,包括對其發明、利用、文學影響的系統調查,以及對旅行、全球化、移民面臨的當代問題的一系列思考。畢克斯拜收集了不僅限於英國和美國文化的精采軼事,還涉及德國、俄羅斯、中國、法國的例子,每一個都經過精心挑選和深入討論。
——吉恩-米歇爾•拉巴特,賓州大學英語系教授
★本書對文化研究、流動性研究、旅行哲學領域做出了令人愉快、徹底、明快的貢獻。透過匯集不同領域的文本並抓住當前 Covid-19 疫情期間旅行劇變的及時性,畢克斯拜的書圍繞公民身分、歸屬感、邊界等話題,給予我們新穎和資訊豐富的閱讀經驗。採用易於理解的聲音和開放、好奇的風格,這本書將讀者吸引到航行中,面對難題,認識一系列不拘一格的人物和時代背景。
——克里斯托弗•沙伯格,《接地:永久飛行……然後是大流行》作者
★畢克斯拜向我們展示了護照光輝的跨文化歷史,這是一件介於個人和政治交匯處的珍貴物件。對於任何對古代流動歷史和過境政治感興趣的人,這都是一本重要的書。
——迪比卡•巴赫里,《後殖民生物學:帝國後的心靈與肉體》作者
◥◣◥◣精采內容摘要◥◣◥◣
◇ 馬可波羅叔姪直到生命的盡頭,都保存著忽必烈所賜的安全旅行金牌,因為那比他們一路收集到的任何故事都更具體、更堅固
◇ 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將送至法國檢驗之際,網路上廣傳一份這位已故君王的假護照,欄位之一寫著「職業:國王(歿)」
◇ 列寧逃亡喬裝拍下的假護照照片,是現存唯一一張他沒有鬍子的照片
◇ 喬伊斯戰時為安頓家人費盡心思,只因他回絕了其祖國愛爾蘭提供的護照,認為自己「不應該在戰時接受他在和平時期不想要的事物」
◇ 班雅明跟著難民徒步穿越庇里牛斯山脈,一路仍堅持提著一只手提箱,裡面裝著「似乎比自己的生命更加看重的不明手稿」
◇ 納博科夫和妻子持南森護照在歐洲流離,並在對「最後一個老鼠洞裡的最後一隻老鼠」的賄賂終於達到效果才驚險離境
◇ 茨威格在納粹迫害下陷入無國籍者的困境,成為漢娜鄂蘭如此心碎描述的「非人」,而多年後導演魏斯‧安德森在他的電影中捕捉到這種悲愴
◇ 聶魯達在逮捕和引渡的威脅下,在巴黎遇到仰慕他的警官,後者拒絕智利大使沒收護照的要求,熱情地向詩人宣布:「您想在法國待多久,就待多久。」
◇ 魯西迪被下了追殺令之後曾說:「我所擁有最珍貴的書是我的護照。」
◇ 阿桑奇和史諾登都收到了「世界護照」,只是無法實質讓他們得到行動自由
◇ 南非移民伊隆‧馬斯克想辦法用加拿大護照來到自小夢想的美國,現在他卻只想乘坐自己設計的火箭船離開地球
作者簡介
派屈克•畢克斯拜Patrick Bixby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新跨學科藝術與科學學院的英語教授,學術興趣涵蓋多個相關領域,包括流動性研究、現代主義研究、愛爾蘭研究以及後殖民理論和批評,並教授這些領域的課程以及小說史、電影史、文學批評史、當代批評理論、跨學科研究方法。
他二○○九年的第一部專著《塞繆爾‧貝克特和後殖民小說》(Samuel Beckett and the Postcolonial Novel),揭示了貝克特的小說是後殖民寫作如何處理私人意識與公共生活之間的關係,以及小說形式與文化環境關係的一個顯著例子。二○二二年發表的《尼采和愛爾蘭現代主義》(Nietzsche and Irish Modernism),展示了這位備受爭議的德國哲學家之思想,如何在愛爾蘭現代主義文化標記的出現和演變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同年,另完成了《無人陪伴的旅行者:凱瑟琳·墨菲的著作》(Unaccompanied Traveler: The Writings of Kathleen M. Murphy)的編輯工作,收集了一位非凡但鮮為人知的愛爾蘭作家的十二篇遊記。
譯者簡介
張毓如
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從事出版業多年,曾任出版社主編、版權主任。譯有《新游牧者之歌:遷移革命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緬甸,新亞洲的博弈競技場》、《叛逃共和國》、《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等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