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可能是21世紀最嚴重(而且沒有疫苗)的疫情,但憂鬱真的存在嗎?
憂鬱症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心理疾病。許多人承認憂鬱狀態是真實的,但卻難以區分這種憂鬱是屬於一種情緒或心情狀態、悲觀的人格組成的一部分,還是屬於一種精神疾病。有些觀察家主張憂鬱症是現代社會的發明,責備「醫療化」的興起,並且認為提倡治療、尤其是鼓吹使用抗憂鬱劑的人,根本就是製藥產業的共謀。
什麼樣的焦慮才能稱之為病? 就像快樂、悲傷或憤怒一樣,焦慮是一種基本情緒,是人之所以為人相當核心的一部分。如果要你回想上次覺得焦慮的時刻,毫無疑問,不必回溯到太久以前。不過形式較嚴重的焦慮,也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類型,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隨時都會受到影響。
21世紀,我們似乎仍然「相信」些什麼? 你會避開13樓的飯店房間、擔心打破鏡子會招厄運、認為黑貓不祥?還是隨身攜帶幸運小物、或是在人生重要事件前會有個人專屬的好運儀式?儘管今日一切(似乎)皆以科學為依歸,迷信仍無所不在。
藥,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 藥(drug)是指刻意服用以獲得預期效果的化學物質。有些藥是醫療用途,意在治療疾病,有些藥則是為了產生令人愉悅的反應,兩種用途都由來已久。
《背離親緣》作者的憂鬱症經典 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寫書探討憂鬱症時,要避免將憂鬱症美化或妖魔化都很不容易,從某個角度而言,我兩種錯誤都犯了。」但也許這樣的寫法才是最誠實的寫法。與其說我對憂鬱症的感覺介於感激和恐懼之間,毋寧說,我以很極端的方式感受到兩者。
痛是一種身體的感受、是情緒,是文化建構,還是一種可能的同理? 什麼是「痛」?我們很常假定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疼痛的存在直覺上似乎能被隱約理解,但實際上(尤其是對醫學界),痛是個神祕又令人挫敗的謎團。
我們會為了什麼「愛上」一個人? 愛是無私的、還是自私的?愛有義務嗎?我們可以用科學討論愛嗎? 跟大家往往認定的相反,愛其實不是一種情緒。更準確地說,通常我們想到愛的時候,很容易聯想到美好和溫柔的感受,這些充滿愛意的感受確實是情緒,但遠不止這樣。愛可能展現出的面貌包括憂傷、恐懼、內疚、悔恨...
情緒能受到控制嗎? 理智和情緒是相互矛盾、還是能和諧融合? 情緒究竟是生物特性,還是由文化所創造? 未來是否能製造出有感情的機器人?
我們生活周遭,到處都是自戀狂! 最全面最詳實的極端自戀者介紹指南 極端自戀者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他們自我感覺良好,唯我獨尊,彷彿世界只為他們存在, 這樣的人,你我的生活中總會出現一兩個,但也許你從來沒認出他們來……
我們不必邪惡,卻不能不了解邪惡 ★作者榮獲美國、加拿大心理學會傑出貢獻獎等多項殊榮★ ★研究心理學與犯罪者心理的必讀經典★
本書討論憂鬱症的概念演變及其治療,檢視某些爭議,並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憂鬱症真的存在嗎?自殺可以如何防治?心理治療是否改變了腦部運作方式?這不是一份患者指南,這是一本對一個既複雜又有挑戰性的論題進行非常(非常)簡短介紹兼選擇性評論的書。
作者簡介
瑪麗‧珍恩‧塔契(Mary Jane Tacchi)
一般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曾接受認知療法的訓練,長期從事憂鬱症認知療法及躁鬱症依從治療(adherence therapy)的研究。她在紐卡索發起了危機評估和家庭治療團隊,並因此獲頒2002年英國「年度最佳醫院醫生獎」。
珍‧史考特(Jan Scott)
紐卡索大學精神科教授,研究領域為憂鬱症和躁鬱症。除了本書,史考特與塔契尚合著有:Improving Adherence in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s(2005)。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與非小說類多本,非小說類譯作包括《看見自己受的傷》、《洞見》、《哲學能做什麼?》、《哲學的40堂公開課》等書。
當我們試著想像憂鬱是一種疼痛、迷信是一種感覺被愛的社會支持,而藥物反映了我們潛在的焦慮,我們才有可能在高度原子化的社會結構中了解21世紀六大煩惱的社會根源,建構適合每一個社群與每一個人的療癒文化。——趙恩潔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