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2016現場直擊
2016年8月,《MUZIK》再次站上日本,
繼2月的小澤征爾音樂塾後,參與全日本暑期最重要的古典音樂盛事:
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Ozawa Seiji Matsumoto Festival)
這裡不但是世界20大交響樂團之一「齋藤紀念樂團」的根據地,
更是指揮大師用音樂擁抱社會的終極實現。
在此短短9天時間,不只是欣賞到精湛一流的世界級演出,
更感受到松本市與音樂節密不可分的一體關係,在其他地方難得一見。
本期《MUZIK》帶領大家回顧此趟旅程,
透過文字記錄,現場直擊2016年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
音樂家與他的情人們 告子曾對孟子說:「食色,性也。」禮記亦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自古以來,「麵包」與「愛情」都是讓人無可迴避,又好奇不已的生活大事,樂壇中人自不例外。 在愛樂者心中,對於遙遠已然故去的作曲家們、中至國際舞臺上的一線名流,近到身在我們左右的音樂人伴侶,或多或少都有...
鋼琴完全讀本 提起「樂器之王」的名號,非鋼琴莫屬。它能發出豐富音色與巨大音量,堪與管弦樂團匹敵,而古往今來為了鋼琴寫下的獨奏曲數量之多,其豐厚典藏幾乎能與其他所有樂器獨奏樂曲的總和相提並論。鋼琴的優越性能,必然歸功於其精密的構造。幾乎每位作曲家的房間裡都有一架鋼琴,甚至許多讀者的客廳裡可能就有...
本次 idSHOW 十二月主題「質設計.好生活」,以不同層面的角度,告訴大家居住空間所具有的氛圍情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而家的舒適度與美感更會反應在每個人言行上,此次主題從起居日常開始為基礎,建構每一天的好感生活為初衷,帶領讀者透過相關設計、方法打造好感生活提案。從居家的材質、色調、燈光、植物、軟裝、...
本期主題:男女大不同? ------ 男生比較勇敢,女生愛玩洋娃娃?或許你身邊就有人不是這樣。許多男生女生的區別就像是「框框」,反而模糊每個人獨特的部分。要如何鬆動?不妨跟著小典藏,從身體,到角色扮演、職業等,一起來發問和討論,男生女生是不是有那麼不同?
封面故事《建築自然系》 近幾年的環境變遷、氣候異常加劇,親自然設計(Biophilic Design)和建築如何「與自然共生」已不是新話題,Frank Lloyd Wright早在《建築的事業》中提到建築的未來傾向於更有機的類型學。日本文化中人與自然的界線向來模糊,建築學者謝宗哲以「自然系」歸納日...
日本,正發生 後疫情時代,社群上終日有朋友在日本打卡,分享他們的喜悅。但旅遊之外,我們好奇的是,幾年不見,日本的文化、時尚、旅遊、餐飲與生活產業,出現了什麼樣的重要變化?《VERSE》編輯團隊特別來到日本,進行第一線的深度採訪。 首先是日本國民級的潮流品牌「BEAMS」,四十多年永保青春活力。我...
封面故事《電影&影集上菜》 專題的誕生其實再單純不過,2月正逢農曆過年,團聚時刻多聚焦於餐桌,而這個長假也少不了追劇看電影——那何不將兩者結合?飲食與影視的連結一直很深,在《深夜食堂》、《舞伎家的料理人》等日劇中,品嚐料理也咀嚼人生;近年火紅的美劇《大熊餐廳》,或電影《天菜大廚》、《餐廳失控夜》、...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當你翻閱本期《VERSE》,你會發現雜誌的size更大、設計美學更優雅、也更具實驗性。 人人都說紙本已死,但VERSE從創刊以來就試圖重新創造閱讀雜誌的體驗,重新讓讀者體會雜誌的意義:從影像、設計,到紙材和印刷,讓你的手指與眼球翻閱每一頁時,都宛如一場美學之旅。
在這個前所未有的創新與科技驅動的時代,映 CG 衷心為各位呈獻本期雜誌,「生成式 AI 工作流大翻轉」。我們的焦點並非如何運用哪些工具,或是下什麼精準的咒語,而是透過產業中的創作者觀點,探索生成式 AI 技術將如何為電腦繪圖領域帶來的巨大變革,並深入了解這令人驚嘆的技術對現代創作者工作方式的影響。
數位藝術工作者對於自己的創作作品就像是玩 Pokémon GO 一樣,總是不斷的訓練自己的精靈寶可夢,在每個冒險的旅程中贏得勝利,這一期的主題是「寶可夢旋風再起」,除了專訪 Niantic, Inc. 國際市場行銷總監-Kento Suga 為讀者挖掘成功打造行銷全球 IP 的策略與構想之外,並特別...
封面故事《給下個世代的藝術靈光》 以「未來藝術學苑」為題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of France,簡稱CND),與香奈兒品牌推出2023 Camping Asia計畫,由藝術家林人中擔任策展人,共同定義了跨文化的架構,以「A...
修築史博——文化資產記憶與技藝 Renovating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Memory and Techniqu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史博館舍升級計畫,打造老館新面貌 筆染重彩心任俠——彩繪藝師莊武男的大匠之風 事無難易...
破框世代:Into Design & Out of Design 本期《破框世代:Into Design & Out of Design》,我們觀察在疫後之年,全境開放,為創作者帶來嶄新的視角。世界重啟了,那些熟悉的場景,以既熟悉又陌生的面貌衝擊人們的日常;於此同時,AI 時代的到來以及 YZ...
來史博上課囉! 一甲子以前的1963年,史博館與中華民國畫學會合辦「美術研究班」, 廣設水墨、西畫與理論各科,向社會大眾廣開藝文學習的大門。 本期封面故事「來史博上課囉!」即帶引您穿梭古今。 從充滿歷史感的老照片「開始上課」,遇見夢幻名師,重回當年課堂一窺堂奧。光陰匆匆而過,而今的藝...
非常興奮向大家介紹我們這期雜誌的主題「The Magic behind Visual Effects:迷人的視效魔法,特效製作的眉角」。這一期我們深入挖掘了視覺特效在影視、動畫作品中的神奇之處,以及背後的製作秘辛。透過全方位的報導,將視效藝術家們的心血、技術創新,以及行業現況呈現在您面前。在本期內容...
17世紀的臺灣故事 The Stories of 17th Century Taiwan 祖先用腳寫的歷史材料——舊地名中的臺灣近代初期史 小陶罐.大世界——記17世紀與臺灣相遇的安平壺
謬斯碎碎念
兩周前至上海出差,與一位在大陸北京表演公司的朋友吃飯,由於他代理的幾個國外表演團隊正巧來上海參加國際藝術節,因此,他也順道介紹了兩位他公司年輕的員工給我認識。
這兩個年輕人一個約莫三十,一個只有二十出頭一點,臉上還有著些許的稚氣,席間聊著聊著,才發現可別因為他們的年紀就小瞧了,他們倆一個負責某國外知名劇院樂團在上海演出的所有事宜,另一位則是負責一個爵士樂團大型戶外表演的活動,而忙完了這檔,兩人又即將飛往不同的城市,去接待其他的演出團體,面對新的挑戰。
聽著他們敘述工作的種種,內心不免有些感慨,這些在大陸從事表演藝術行政工作的年輕人們,因著這幾年大陸演出市場的蓬勃,有著許多和這兩位年輕人一樣的機會,他們可以第一線的與國外一流的演出人員或團體接觸,透過實作累積經驗,了解建構一場演出所需的各方面。而這些「實戰」的體驗,比起任何一門課,或任何一個和藝術行政相關的學程、學位,都要來得寶貴。
藝術行政管理相關的課程,台灣已經重視許久,也培育出了許多的人才,五到十年前,還曾經是對岸挖角的主要對象。但就像很多其他的產業一般,台灣的問題在於市場過小,以至於能夠參考的案例或案型並不足夠,反觀大陸因為市場夠大,又具備國際化的條件,可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大量的團隊進來,也許一開始他們自己的從業者在處理上不夠專業,也搞出許多笑話,但隨著活動越做越多,也逐漸累積出了應對之道,時至今日,大陸對於這樣的行政管理人才,已經不再像過往那樣需要來自台灣的「進口」,而具備了足夠自製的能力了…
【MUZIK No. 114閱讀焦點】
1. 雙響炮: 澳門製造《杜蘭朵》
在人口不多,歌劇人口有限的澳門,於過千座位的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演出四場歌劇《杜蘭朵》(Turandot),幾乎全部滿座,證明選取《杜蘭朵》來為第三十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開幕(10月1日),擊中市場要求;但更重要的是,為「澳門製造」是否可行提供了正面的答案。
這次邀來名氣響亮的意大利導演Giancarlo del Monaco掌舵,加上同樣享譽國際歌劇界的William Orlandi設計佈景及服裝,果然帶來驚喜。Orlandi設計貫穿三幕的主要場景,舞台三邊都是高大的銅牆鐵壁,閃閃生輝的銅飾,中間是兩層各十級的大梯級,在簡約中營造出宏大空間。幾近百人陣容的韓國國家合唱團,更以充滿力感的歌聲營造出強大的戲劇力量。增添了近三十位客席樂師的澳門樂團,在呂嘉的指揮下,亦能營造出大氣派的大歌劇氣氛。
2. 雙響炮: 「馬勒八」的「大」與「跨」
在韓國首爾剛開幕不久的樂天音樂廳,8月25日演出馬勒第八交響曲,香港的「維港音樂節」(7月15日至8月28日),亦於8月28日演出「馬勒八」來作為壓軸節目,這除取其「龐大」之勢來閉幕,主要仍是藉此展示由維也納和香港兩地的音樂家來共同完成這項規模龐大的演出,這其實亦正是「馬勒八」其中一個特色:「跨」。
3. 音響遊樂園: 「攝影眼」與「音響耳」
有沒有人想過一個問題:如果音響真的能夠「忠實還原」,而身價越高貴的音響又真如那些廠商所宣稱的那樣,離忠實還原這個目標越近的話,為什麼我們在音響展上,進入每一個格局大同小異的房間裡面,聽到的聲音卻是天差地遠的不同?答案很簡單,音響跟「忠實還原」的差距實在太大,至今我沒有聽過任何一套音響系統,會讓人以為自己在聆聽真實的音樂演奏。
編輯精選
‧Soap Opera歌劇八點檔: 動搖國本的愛情(胡耿銘)
‧廠牌大觀園: 劍神一笑,飛刀無憾
雜誌簡介
《MUZIK》為華語世界少數,甚至是唯一的中文古典樂刊。2012年全面改版後,藉由深入淺出的專題、特別報導、音樂聆賞等專欄,佐以每月在MUZIK AIR線上聆聽精選曲目等豐富的加值內容,讓古典音樂不再是困難的門檻;2014年底開始發行音樂專門書籍,讓想要深入閱讀的讀者能有適當的管道循序漸進,培養出自己的音樂感知生活。
MUZIK 粉絲頁 www.facebook.com/muzikcom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