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蘇富比中國書畫部門訂於2016年9月紐約亞洲藝術週期間隆重推出「派普夫婦珍藏中國繪畫」專場,逾120件在1970、1980年代被納入收藏的作品將與大家見面。
整批藏品最重要者莫過於〈康熙南巡圖〉第六卷最後一段,整個第六卷描述的是康熙從瓜州渡江登金山然後途經常州府的盛況,而這原藏於鳳凰城藝術博物館的最後一段就是描述了此卷中從奔牛鎮經大運河至常州府的沿途風貌。
康熙南巡圖〉是清朝初年宮廷繪畫中的輝煌巨製,全卷以南巡路途為線索,分段描繪沿途重要的山川城鎮。12卷的總長度在200公尺以上,圖中人物逾萬,牛馬牲畜過千,山川形勢,各行各業無不具備,尺幅之寬,包含之豐富,為中國古代繪畫史所罕見。〈南巡圖〉卷首先是對康熙皇帝出巡過程的「起居注」式的記錄,將南巡經過的地方和發生的重大事件如實地加以描繪,康熙皇帝的形象在每卷中只出現一次,人物比例較其他人略大,突出其尊崇的地位。其次,隨著畫幅的逐步展開,山川地貌、景緻名勝、風俗人情一一呈現,從中可以看到大量反映當時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的繁榮盛況。因此可以把〈康熙南巡圖〉看成是融紀實與風俗為一體的繪畫作品。(全文未完,詳情請見《典藏.古美術》)
夢想中的咖啡館 好的咖啡館讓我這樣不喝咖啡的人也想一去再去,那裡有無法言說的重要質素,正是那些化學作用構築了我們在「理想的咖啡館」那期提到的「天使降臨的咖啡館」(出自川口葉子)。 你心中的夢想咖啡館是什麼模樣、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是隱居山林與世隔絕、一期一會如夢似幻,還是有成堆的設計逸品讓...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本書就是一個世界。」閱讀和泡書店其實是一件極其療癒的事,是真正懂得累積自己創意及內涵的人,興高采烈參與的事。 閱讀的方式正在改變,書店的意義也在轉型之中。「書店」已不再只是賣書的地方,新型態的書店其實是一個「體驗的場所」,和咖啡館一樣,是城市人的第三空間。事實上咖啡館和書...
本期主題:2016市場十大 書畫∣瓷器∣工藝品 ------ 本期專題呈現了這一代新藏家與企業主如何挾大量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造就2016年十多件高達人民幣億元拍品的驚人奇蹟!剖析中國藏家以何種角度思考收藏這件事,例如藉此塑造企業文化價值,或藉籌設美術展館向大眾開放等方向邁進。在這期《典藏‧...
本期主題:港島的亞洲脈動 ------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於3月盛大展開,無畏近年政經動盪對藝術市場的影響,銷售金額持續成長。本期《典藏‧今藝術》專題「港島的亞洲脈動」,將帶領讀者親臨香港巴塞爾現場以及周邊眾多展會,包含邁入第三屆的Art Central、國際藝廊雲集的中環、新出現的西浦189...
屬於大人的場所 帶點敬畏、神秘、又微微地限制級、成熟老邁、懂事,這個字彙多麼奇妙又複雜,甚至有點沉沉的負荷。 「大人」兩個字,三秒便可寫完。但現實人生,每個人成為「大人」的過程,寫起來大概都萬分精彩。 什麼是大人?什麼是成熟、理想的大人該有的特質?什麼又是適合大人的地方?或許這永遠...
本次 idSHOW 十二月主題「質設計.好生活」,以不同層面的角度,告訴大家居住空間所具有的氛圍情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而家的舒適度與美感更會反應在每個人言行上,此次主題從起居日常開始為基礎,建構每一天的好感生活為初衷,帶領讀者透過相關設計、方法打造好感生活提案。從居家的材質、色調、燈光、植物、軟裝、...
本期主題:男女大不同? ------ 男生比較勇敢,女生愛玩洋娃娃?或許你身邊就有人不是這樣。許多男生女生的區別就像是「框框」,反而模糊每個人獨特的部分。要如何鬆動?不妨跟著小典藏,從身體,到角色扮演、職業等,一起來發問和討論,男生女生是不是有那麼不同?
封面故事《建築自然系》 近幾年的環境變遷、氣候異常加劇,親自然設計(Biophilic Design)和建築如何「與自然共生」已不是新話題,Frank Lloyd Wright早在《建築的事業》中提到建築的未來傾向於更有機的類型學。日本文化中人與自然的界線向來模糊,建築學者謝宗哲以「自然系」歸納日...
日本,正發生 後疫情時代,社群上終日有朋友在日本打卡,分享他們的喜悅。但旅遊之外,我們好奇的是,幾年不見,日本的文化、時尚、旅遊、餐飲與生活產業,出現了什麼樣的重要變化?《VERSE》編輯團隊特別來到日本,進行第一線的深度採訪。 首先是日本國民級的潮流品牌「BEAMS」,四十多年永保青春活力。我...
封面故事《電影&影集上菜》 專題的誕生其實再單純不過,2月正逢農曆過年,團聚時刻多聚焦於餐桌,而這個長假也少不了追劇看電影——那何不將兩者結合?飲食與影視的連結一直很深,在《深夜食堂》、《舞伎家的料理人》等日劇中,品嚐料理也咀嚼人生;近年火紅的美劇《大熊餐廳》,或電影《天菜大廚》、《餐廳失控夜》、...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當你翻閱本期《VERSE》,你會發現雜誌的size更大、設計美學更優雅、也更具實驗性。 人人都說紙本已死,但VERSE從創刊以來就試圖重新創造閱讀雜誌的體驗,重新讓讀者體會雜誌的意義:從影像、設計,到紙材和印刷,讓你的手指與眼球翻閱每一頁時,都宛如一場美學之旅。
在這個前所未有的創新與科技驅動的時代,映 CG 衷心為各位呈獻本期雜誌,「生成式 AI 工作流大翻轉」。我們的焦點並非如何運用哪些工具,或是下什麼精準的咒語,而是透過產業中的創作者觀點,探索生成式 AI 技術將如何為電腦繪圖領域帶來的巨大變革,並深入了解這令人驚嘆的技術對現代創作者工作方式的影響。
數位藝術工作者對於自己的創作作品就像是玩 Pokémon GO 一樣,總是不斷的訓練自己的精靈寶可夢,在每個冒險的旅程中贏得勝利,這一期的主題是「寶可夢旋風再起」,除了專訪 Niantic, Inc. 國際市場行銷總監-Kento Suga 為讀者挖掘成功打造行銷全球 IP 的策略與構想之外,並特別...
封面故事《給下個世代的藝術靈光》 以「未來藝術學苑」為題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of France,簡稱CND),與香奈兒品牌推出2023 Camping Asia計畫,由藝術家林人中擔任策展人,共同定義了跨文化的架構,以「A...
修築史博——文化資產記憶與技藝 Renovating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Memory and Techniqu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史博館舍升級計畫,打造老館新面貌 筆染重彩心任俠——彩繪藝師莊武男的大匠之風 事無難易...
破框世代:Into Design & Out of Design 本期《破框世代:Into Design & Out of Design》,我們觀察在疫後之年,全境開放,為創作者帶來嶄新的視角。世界重啟了,那些熟悉的場景,以既熟悉又陌生的面貌衝擊人們的日常;於此同時,AI 時代的到來以及 YZ...
來史博上課囉! 一甲子以前的1963年,史博館與中華民國畫學會合辦「美術研究班」, 廣設水墨、西畫與理論各科,向社會大眾廣開藝文學習的大門。 本期封面故事「來史博上課囉!」即帶引您穿梭古今。 從充滿歷史感的老照片「開始上課」,遇見夢幻名師,重回當年課堂一窺堂奧。光陰匆匆而過,而今的藝...
非常興奮向大家介紹我們這期雜誌的主題「The Magic behind Visual Effects:迷人的視效魔法,特效製作的眉角」。這一期我們深入挖掘了視覺特效在影視、動畫作品中的神奇之處,以及背後的製作秘辛。透過全方位的報導,將視效藝術家們的心血、技術創新,以及行業現況呈現在您面前。在本期內容...
17世紀的臺灣故事 The Stories of 17th Century Taiwan 祖先用腳寫的歷史材料——舊地名中的臺灣近代初期史 小陶罐.大世界——記17世紀與臺灣相遇的安平壺
編輯手記Editorial
一眼千年 廖堯震|52
新聞News
Say Cheese!──新團隊接手,國立故宮博物院公布兩大利多 王怡文|58
睽違 70年,〈蜀道萬里圖〉亮相──中華文化總會「呂佛庭書畫展及其傳承」展 藍玉琦|60
畫筆下的台灣山水壯遊──經典再現,蔡茂松書畫藝術回顧展在史博 張筠|62
中華文物學會交接新禧,王水衷任第14屆理事長 藍玉琦|64
藝文Note
藝訊板塊 編輯部|66
專題Special Report
寫真:明清肖像畫
〈肖像總論〉對面明人寫真──明代肖像畫研究─以清宮藏品為中心 李天垠|74
〈帝王肖像〉皇帝的生活相簿──解讀明代帝王御容像及行樂圖像 廖堯震|84
〈雅集傳統〉拍照,打卡,上傳──明代內閣官員大合照 李如珊|90
〈肖像畫師〉挾技遊四方,畫家一點訣──從曾鯨、禹之鼎看「寫照」藝術的發展 張筠|96
〈高僧畫像〉禪門宗師留寫真──記一件荷蘭藏明代的〈無準師範〉像 王靜靈|102
筆記Essay
〈嘉語錄〉面對中國藝術,我們看到了什麼? 鄭又嘉|106
展覽Exhibition
中國藝術中的自然觀──國立故宮博物院「唐獎故宮文物選粹特展」 王怡文|108
緬懷高居翰──加大柏克萊亞洲藝術研究中心中國繪畫收藏展 林逸欣|114
探索明式家具的人文景觀──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明式生活晏如居藏明式黃花梨家具展」 陳若姍|116
焦點Focus
張大千、孫家勤臨摹敦煌壁畫稿本,首度曝光!──華岡博物館「大風馨傳─孫家勤教授繪畫暨捐贈展」 藍玉琦|120
大風起兮,藝壇飛揚──張大千門下的傳承弟子 藍玉琦|126
特寫Close-up
等閑,不等閒!──王惠文╳黃勤心,台灣古琴文化推廣急先鋒 鄭又嘉|132
收藏Collection
北歐王國的東方品味──20世紀上半葉瑞典中國文物收藏概觀 林逸欣|140
鑑賞Connoisseurship
動搖微風發──宋代團扇繪畫賞析 李如珊|146
日本無米蹟,乃從〈樂兄帖〉開始──〈米芾樂兄帖.題跋〉的出現談〈樂兄帖〉在日本流傳經過 羅啟倫|154
塵封千年的輝煌──馬家塬墓地出土金銀器 陳亮|164
透明的風景──清宮玻璃的發展與瀋陽故宮玻璃畫藏品 孫虹、劉曉晨|170
論壇 Forum
院體:清宮製作的風格、技術與物質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坊研討紀要 邱士華|178
動態Events
跨越時空的佛教藝術瑰寶──犍陀羅造像 編輯部|182
大觀藝術空間.大內藝術區嶄新開幕──首展《雅集》石允文收藏書畫精品展 李思潔|183
封面Cover Report
紐約蘇富比|184
拍賣Auction
公私收藏傾巢而出,紐約秋拍火力全開 游智淵|188
坂本五郎珍藏,耀眼奪目──2016香港秋拍蘇富比書畫、器物類拍品預告 廖堯震|194
保利香港|198
日本美協|204
中國嘉德|210
台北宇珍|212
北京中鴻信|214
北京伍倫|215
香港匯誠|216
香港華納|217
考古Archaeology
考古紀事 劉榕峻|218
展訊Calendar
本月展訊 編輯部|222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