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購買品項 | 售價 | |
---|---|---|
電子書 | NT$120 | |
今藝術(6期) | NT$720 | |
今藝術(12期) | NT$1320 |
藝術教育應具備跨科別的彈性,引導發展與思辨能力的提升,台灣當前教育體系實踐的成效如何?是否淪為表層的執行,進而錯失進入深層文化性思考與判讀的機會?本次專輯尋找實際在義務教育中實驗與拓展的教師、學校與私人基金會,討論能否有更具實驗性、更靈活有效的方法,審慎思考、反省當今政策的缺失與蒼白,以期更多人能為藝術教育注入積極的支持能量。
本期主題:思辨.辯思 兩藝校長大辯論 ------ 2017年11月25日──台灣史上第一場「兩藝校長大辯論」,邀請台藝大校長陳志誠與北藝大校長陳愷璜,對於高等藝術教育發表想法,論綱涵蓋藝術大學的理念與定位、如何協助學生銜接產業、推動國際交流等。在本專題裡,我們邀約與會的六位提問人與三位青壯世代...
本期主題:視窗世代──從視窗美學到演算法 ------ 在近十幾、二十年中,年輕世代創作者無論是在跳躍的影像剪接、敘述邏輯,乃至於技術採用上,或許都令我們有感於今日的藝術表現,已經與我們熟悉的藝術相去甚遠。在2021年三月建立在NFT的衍生藝術乍然進入我們眼簾時,或許很多人的疑惑是「這為什麼是藝...
公共藝術與吉祥物,兩者之間交錯著曖昧不明的界限,近年亦有層出不窮的相關事件掀起群眾討論,首先是關乎藝術性的美學討論,另一邊則是關乎場域公共性的歸屬,與在地脈絡的有無。本專題期盼透過交織觀光與藝術的討論,另闢一種對於公共與藝術的思維,並檢視近年熱議事件中,「奇觀吉祥物」的作者,試圖思考審美或思辯式報導...
本期主題:域外展映 ------ 近年來,一些影像創作者投身至傳統的發表場域之外,去投映、發表和分享自己的創作,例如陳界仁將《殘響世界》以四塊銀幕投映於樂生療養院原址,或者高俊宏在海山煤礦、博愛市場放映《博愛》。這種作法不僅是尋求觀看語境上的新鮮感,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創作上的再推進。本專輯考察近年...
本期主題:藝術圈大災難 華藝引發的著作權血案 ------ 一樁藝術家與藝術公司爭奪著作權的法律戰爭──「華藝案」,引起台灣藝術圈熱烈關切與討論,讓我們不得不面對藝術家普遍缺乏法律知識的事實。本月專題針對此案深入報導,蒐羅了各個角度的答辯以及專家的意見,包含專訪華藝網董事長林株楠、監察委員劉德勳...
本期主題:春拍啟示錄 ------ 本期「一槌定音 春拍總結」特輯,聚焦呈現今年度中港台三地春拍季的熱點:各大拍賣行在此季幾乎都重新書寫了「現當代藝術」專場的新高紀錄,而因應近幾季進場藏家有年輕化的趨勢,拍賣行的策略也隨之更迭,創造熱烈氣氛。而哪些場次吸引大批人潮進場競逐?哪些讓人對其規格與...
本期主題:抗爭.藝術——激進主張下的藝術現象與行為 ------ 這次的專題只是一個微小的嘗試,但我們深切希望能為我們的藝術環境與公共議題討論,帶來更多討論方式的可能。(企畫/朱貽安)
本期主題:來自民間的當代再述 ------ 本期《典藏‧今藝術》「來自民間的當代再述」專題將深入探討〈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展覽,並連接到殖民現代性對民間信仰藝術體系的拒斥,及在混血式的宗教建築反觀台灣的文化性格,還有自該展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出發,思考民俗攝影的創作與展呈方...
本期主題:邊緣身體‧踰越感官──90年代次文化場景 ------ 隨著1987年解嚴,報禁、黨禁解除,台灣社會經歷一段劇烈的變動,瀰漫起騷動的氣氛,出現更多元的聲浪,本期專題即聚焦1990年代的狂野高潮,延伸自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破身影》一展,特別藉由「反文化身體藝術運動」之切面進入,邀請讀者...
本期主題:40影蹤 金穗獎的不惑實驗 ------ 金穗獎作為台灣實驗電影的創作推手,培養出許多新銳電影創作者。在今年,金穗獎邁入不惑之年,本期的「40影蹤」專題,嘗試由不同角度回看金穗獎40年來的樣貌,梳理該獎項創設緣起與發展脈絡;同步觀察台灣社會背景與影像創作之間的變化,試圖了解金穗獎對影像...
2017年7月,台灣解嚴走入第30年,香港移交主權第20年,這段期間,台港兩地環境急遽變化,藝術創作者與運動者在各事件中振聾發聵,激起許多思潮與對話。《典藏‧今藝術》在30/20年後的今日,邀請台灣、香港兩地藝術家與藝評人,以「事件後的空間」為概念,分別以紙上創作、展覽及文字形式深探當中的歷史脈絡,...
本期主題:海漂時代 藝術人才 ------ 本期專輯「海漂時代」,為讀者帶來陳沛岑、王涵怡、蕭牧齊、黃九蓁、侯韶宜的故事,他們是從台灣出發,到世界各地舞台拚博的青年世代。他們的青春記事本,很值得以藝術事業為職志的年輕讀者參考。中國藝術品近30年在全球藝術市場的崛起,正值青春;美中貿易戰,只會是青...
本期主題:展演飛地──第三勢力崛起與突變 ------ 在台灣,原先藝文界展演專業分離的慣習逐漸變得不同,「展中有演」、「演外有展」等作品發表形式成為新興勢力,舞蹈、身體、戲劇、音樂、聲音、影像的元素連結與揉合,突破了既有的空間想像,展示與表演間的共生關係掀起話題。在本次的專題,我們邀請藝評人、...
本期專題以「觸地的書寫」為題,試圖回訪建築最初與人丶環境的關係,並梳理普立茲克獎的發展歷程。由最早於台灣土地長出的普立茲克獎得主作品台南菁寮聖十字架堂為起點,銜接八里的聖心女中校舍,以及在台作品數量最多的伊東豊雄作品,到八卦山上的台豐高爾夫球會館等,讓讀者知悉普立茲克獎得主在台作品,以在地視角分析這...
本期主題:第Q性──穿越歧路花園 ------ 今年五月出爐的748號釋憲,使台灣可望成為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而性別議題自然地在我們周遭存在著,藝術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本期專題「第Q性」,既是提問,也期望展開更多可能性。分別從策展、藝術家作品與電影文本為取徑,探尋人類面對各種性...
本期主題:荷蘭當代攝影 ------ 荷蘭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規模不大,在當代攝影及其社群生態的發展上,卻有著相當亮眼的成績。本期專題與Lightbox攝影圖書室合作,從荷蘭美術館的展覽與收藏策略、攝影藝博會與攝影節、攝影教育、跨領域的當代創作與研究課程,乃至多元的發表平台,全方位檢視荷蘭當代...
本期主題:美術館時代──台灣藝術史的建制 ------ 台灣藝術史研究長期處於被忽視的隱憂之中,直至近年才正式重啟政府與民間的重視與行動,本期專題則試圖將討論途徑擴展至過往較少著墨之處,分別從美術館、藝術修復與檔案平台取徑,期望擴增台灣藝術史紮根的媒介、藉由現代技術與藝術史料的交會,讓藝術資...
本期主題:全球藝市 關鍵報告 ------ 9月底開始,新一輪的2018年秋季拍賣會正式啟動!今年的市場變數極多,在此,為讀者整理最新的市場關鍵字,以作為秋季拍賣時的參考。同時,《典藏.今藝術&投資》與artprice合作,推出artprice最新的2018年上半年度分析,以精準的數字分析提供讀...
本期主題:港島的亞洲脈動 ------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於3月盛大展開,無畏近年政經動盪對藝術市場的影響,銷售金額持續成長。本期《典藏‧今藝術》專題「港島的亞洲脈動」,將帶領讀者親臨香港巴塞爾現場以及周邊眾多展會,包含邁入第三屆的Art Central、國際藝廊雲集的中環、新出現的西浦189...
本期主題:Rediscover蘇州片 ------ 16到18世紀,中國江南流行著一批偽仿的書畫作品,由於主要出現在當時的商業中心蘇州地區,所以人們習慣把它稱為「蘇州片」。今春台北故宮首度嘗試以蘇州片策劃「偽好物」特展,本期專題即以蘇州片為主題,希望與讀者一起探索:蘇州片為何出現?偽仿作品要...
本期主題:藏品再策,故事新敘 ------ 在藝術品成為私人與機構的藏品後,是否有開啟新章的可能?我們又能如何識別此種重新開啟的過程?本回專題以私人收藏展、收藏家、專業經理人、美術館行政與獨立策展融合的實驗展示等多方角度,來談論藏品再策時產生的反饋和嶄新成果。期待這項對於藏品的回望,一方面重...
本期主題:追尋另類出口──約翰伯格紀念專輯 ------ 藝術評論巨擘約翰.伯格於今年初逝世,享年90歲,身兼畫家與藝評角色的伯格,藝評創作聚焦在觀看與閱讀之間的啟示。本期《典藏.今藝術》邀請四位作者,以伯格影響力最大的著作──《觀看的方式》為基調,重探伯格之眼究竟看到了什麼。另外,編輯部將...
本期主題:評論如何實踐 關於陳界仁「佛法左派」之後 ------ 本專題藉由今年3月《燃點》雙語線上雜誌〈現實、詩學和譜系,然後呢?〉一文,以陳界仁在中國展出的「中空之地」為評論對象,卻引發陳界仁因文章作者卞卡文中引文的時序與評論角度,發表〈關「污蔑」事件的六點說明〉一事進行延伸,讓四位藝文...
向城市說再見 我們什麼時候會向城市說再見呢?或許是週末造訪山林海邊咖啡館,可能是一趟有歸期的旅行,也可能人生階段的移居計畫……。不論為了什麼,離開城市意味著離便利、繁華、時髦遠一些,往土地、自然、食物、水源走近些,慢慢練習從「被動」獲得到「主動」探索,我們相信,城市以外處處是驚喜,每一趟旅程都是美...
本期主題:新年開局 市場回顧 ------ 2018年秋拍結束,從亞洲的拍賣中心香港到世界的拍賣中心紐約,都帶給我們許多訊號,從秋拍成績裡展望來年。2018年秋拍,僅有超級高價明星拍品帶給市場興奮劑,其餘的市場表現,大體可以說回歸平淡,市場再度邁入調整期。本期專題,要為讀者們帶來2018...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56 藝術收藏的魅力∣高子衿
◎ COLUMN 今專欄
58 縫接歷史 共藝術合作社的長期計畫∣黃孫權
60 藝術與死亡∣耿一偉
◎ NEWS 焦點新聞
62 國際.中國.台灣
◎ 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
72 重探類型本質,思考跨域整合 第15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劉星佑
73 回到前衛藝術的現場提問 第15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立黑吞浪者》∣呂學卿
74 在旁觀中說書的單音複調 第15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許家維《回莫村》∣劉星佑
75 台新藝術獎與當代跨域創作 國際評審專訪∣呂學卿
76 歷史重返、檔案開啟 亞洲評審專訪∣高子衿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78 回莫村計畫 許家維∣編輯部
80 周渝的在場書法 神遇之書寫∣夏可君
84 溫柔的堅持 夏一夫的人與藝∣蕭瓊瑞
88 有無之際 李光裕個展在威尼斯雙年展∣采泥藝術
◎ FEATURE I 專題企畫
92 藝術萬歲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企畫)編輯部
94 天真的烏托邦主義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藝術萬歲」∣余小蕙
98 藝術萬歲,來自各國的回應 國家館重點巡禮∣李晏禎
104 台灣遲來但至高的認可,「做時間」開啟謝德慶創作的當代嶄新詮釋∣余小蕙
108 做為國際藝術社群的一分子 專訪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余小蕙
◎ FEATURE II 專題企畫
110 反轉課桌 創造性的藝術教育現場∣(企畫)林怡秀
112 台灣藝術教育發展概況∣蔡雨辰
116 有限之地,奔放創造 偏鄉小學教師的戰鬥日常:專訪陳豪毅∣林倩如
122 稻浪與縱谷間的佈展課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的教育之旅∣林怡秀
126 條紋衣吹笛手走向何方? 肢體默劇演員姚尚德與他的孩子們∣陳韋臻
130 在影像流動中學習 富邦文教基金會的「電影學校」∣林怡秀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34 東京「ATHLET」展 策展就該「明確」是死罪嗎?∣楊天帥
138 二象性的詩意 古典框架外的科學與藝術∣沈伯丞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142 風雲再起 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現在進行式∣柯惠晴丶劉俊裕
146 「敬老」優「尊賢」 台南市美術館高唱變奏曲∣簡秀枝
150 「聲音是戰場」 聲軌.台灣現代聲響文化資料庫建置∣陳韋臻
154 創作的斷與續 郭奕臣∣沈柏逸
158 燥熱的焦慮 發燒中的多重奏∣區秀詒
162 是出口,也是養分 馬華導演楊毅恆談東南亞創作者的跨國網絡∣洪健倫
165 潘黨迪的溫柔革命 張騰元、鄒隆娜談越南電影工作坊「AUTUMN MEETING」∣洪健倫
168 獨特時空與從不存在的最後時刻 在陳萬仁錄像作品裡的時間性∣秦雅君
171 藝術市場上深具競爭力的女性藝術家∣artprice(翻譯)陳文瑤
◎ SNG 展覽直擊
174 國際.中國.台灣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208 屬靈的國度,實相顯現 評羅展鵬「墨嵐」系列∣徐婉禎
210 靜繫十年 王陳靜文藝術回顧展暨繪畫創作獎聯展∣墨海樓國際藝術研究機構
212 瞬間即永恆 美在無形飄渺間∣稅素芃
214 構築頂級 2017年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覽會∣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覽會
216 站在土地上:Mahapinang 撒部.噶照創作個展∣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 CALENDAR 展覽快訊
217 展覽月報|編輯部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