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無麩質×零添加×不過敏×提升免疫力
這樣吃飯 不發胖
胖 吃飯等於發胖?只有澱粉沒營養?⋯⋯
一提到白米飯,你也聞之色變嗎?
中醫斷食168 看體質、看時辰決定你的斷食時段 結合168間歇性斷食與12經絡時辰養生法,補足西醫理念的漏洞,依照不同的體質,選擇不同的斷食方案;斷食與進食的時段,符合經絡循行的原則;食物選擇加入藥食同源理念,更能深刻養生。
留牙對策 中、西醫最強固齒術,守住每一顆牙 牙齒與健康的關係緊緊相依,但為何「他們」卻變成說換就換的「身體道具」與「使用零件」?留牙,跟留住其它器官一樣重要。如果你也怕看牙醫,更要收藏起來、徹底研究,用中、西醫必勝的留牙對策,阻止「牙齒小偷」搬走你珍貴的牙齒。
順著經期做保養 每月一次的生理期是女性健康指標!除了觀察經血、經痛等,月經周期幾天算正常?月經沒來會怎樣?非經期出血是疾病嗎?生理期減肥、養好孕、更年期怎麼做?想要「月來」愈瘦、愈美、愈健康,你一定要搞懂經期的秘密!
命運選擇題 要喝手搖還是白開水? 成年人每天可能需要做出3萬個決定,小到一日三餐,大到人生規劃,每時每刻我們都在面臨選擇。選擇困難、猶豫不決的背後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能毫不猶豫堅持某一選項的人,又具有什麼樣的心理素質?每次選擇都可能獲得一次快樂或後悔,該如何做出理想選擇?我們一起來探索。
新四高100問 完全解答 三高+1 新四高危機 比癌症更致命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三高奪走的寶貴生命,比癌症還多;如今這慢性病「惡魔三兄弟」,新竄出一匹「黑馬」,甚至擠下高血糖,變成「新四高」中的老三,那就是「高尿酸」;過去台灣尿酸偏高的人高達7 成,比世界大多人種都高;尿酸偏高,就可能成...
終結慢性發炎 疲勞、失眠、疼痛、便祕、胃食道逆流、常感冒、心情差,居然都是身體在慢性發炎!拖下去心血管疾病、三高、多囊性卵巢、失智、自體免疫、癌症接著來!從每天3杯茶開始,名醫親授抗炎生活良方,養成抗炎體質超簡單。
假牙、植牙怎麼選?搶救真牙大作戰 老後想要有澎潤的面容、享受美食、維持健康活力,牙齒健康是關鍵,但據衛福部2021年統計,65歲以上國人平均自然齒只剩18.6顆,比完整的28顆恆齒少了10顆牙。為何會掉牙?許多人因嚴重的牙周病讓齒槽骨流失,某天發現整排牙齒不會痛卻鬆動、搖搖欲墜,才驚覺牙齒出了大問...
中西醫合療就醫指南 中西醫合療並不是多新的概念,台灣人很早就在「明察西醫、暗訪中醫」,自行做中西醫合療,有沒有療效、會不會有藥物交互作用等,風險自負。 一場疫情,讓人深刻體悟,單一種醫療無法解決愈來愈嚴峻的挑戰,合,才會有希望。 如今,中西醫合療是由中、西醫師主動提出、共同為患者尋思找出疾病治...
閱讀此書非常容易,無需任何條件,你可以對身心靈一無所知,只需用手輕觸書中圖案,便能獲得相應效果。 書中為大家帶來緩解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如牙痛、胃、腎、眼睛、肝、膽、皮膚、失眠、煙癮、憂鬱、腦部、乙太體、能量體等二十多個能量圖案供大家使用。 官方網站:http://www.samanthe.com...
9月封面標 內心小劇場 演給誰看? 日常生活中一切情緒與感受的發生,都與他人互動息息相關,過往的生命經驗教會我們推敲、猜測他人或自己可能會有的反應或想法,但,這些推測一旦加入太多自我的觀點,就會演變成「內心小劇場」。這場戲裡究竟誰是導演?我們又在演給誰看? 女人最不需要什麼? 你...
親愛的,我的療癒夥伴! 低落的、失望的、悲傷的時刻,是誰陪伴了你,療癒了你?是毛茸茸的好朋友,是窗台上安靜的多肉,是手機裡的歌單,還是讓你忘記時間的電影,是虛擬的電子遊戲世界……你的療癒夥伴是誰?擁抱療癒夥伴,告別失落憂傷。
小孩為什麼喜歡有自己的秘密基地? 這是生物尋求安全感的本能。 心理學研究發現:安全感不足,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發展遲緩、語言困難、情緒調節差、 過動、專注力不足,人際困難…… 小海就是一位這樣退縮不語、不與人互動的男孩, 還好他有一個讓他感到安全的恐龍世界…… 本期與您分享藝術治療師在...
節拍超慢跑 ・「超慢跑」運動效果,多出走路2.5倍 ・專訪超慢跑隊長:徐棟英 ・以色列研究:跑步降低72%癌症風險 ・遊覽車司機只用3個月,完全逆轉糖尿病且停藥,靠「超慢跑」跑出新人生 ・無畏帕金森氏症,65歲練出強肌力
最新醫學研究將顛覆你的想像!小小一粒白米,能提升免疫力、
還可能有防癌效果,溫和不傷身。
在加工品盛行的時代, 米從稻穀一路脫殼到最後,不用放任何添加劑,
是難得的真食物,更是麩質過敏者的最佳替代主食。
中醫讚譽米飯是「最平價簡易的藥膳」,能補元氣、提升食慾, 比起用昂貴補品強身,不如好好吃碗飯。養生達人楊玲玲就研 發以米磨成的「玉露」,滋潤無數癌症病患的胃超過20年。
當我們對米興趣缺缺,其他國家可是搶著把米當作超級食材。 歐美流行米奶、米布丁,日本當紅伴手禮「發芽米」,都看上 米珍貴的養生價值,全球正吹起一股米風潮。
台灣各地盛產好米,在寶島的我們三餐都吃得到,今天一起 「來碗飯吧」!
★ 特別企畫:
病痛,是化了妝的祝福
4位罹癌醫師的故事
35年來,癌症一直是台灣第一大死因,
平均每5分鐘就有人罹癌,身穿白袍的醫生也沒有豁免權。
踏進生命幽谷,癌友幾乎都會經歷否認、憤怒、逃避、擔心復發的精神考驗;
癌症本身、治療帶來的肉體折磨,人人平等。
4位曾經罹癌的醫師——陳冠宇、劉秀枝、李豐、陳樸。
在疾病的國度裡,重新驗明自己的身分。
他們經歷癌症這場戰役,付出了許多代價,找到真正值得珍貴的「禮物」。
海德格曾說:害怕死亡本身是一個好消息。
兇狠無比的癌症,其實有它的仁慈,敲醒我們許多事情!
罹癌可能成為人生「最棒」的經驗。
【編輯的話】
吃飯皇帝大
張曉卉 康健雜誌總編輯
作家劉克襄的兩個孩子因求學長期寄宿外地。每次返家,劉克襄的太太總會煮一鍋香噴噴的白米飯,精心烹煮三、四道菜餚。開動時,兄弟倆總先吞一口米飯,滿足地說:「還是家裡飯好吃。」「看他們大口扒飯,而且兩大碗還不夠,真是美好享受,也成為家庭聚會非常重要的儀式。」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跑遍大江南北,嚐盡四方美味有個心得:傳統中餐無論什麼菜系,最後都會以碳水化合物壓軸。「下不下飯」甚至成了很多菜的評判標準。他舉一位事業成功的朋友劉春為代表,不論出席多麼高大尚的宴席、喝酒與否,最後都會用一碗飯,舀幾勺檯面上的殘羹,澆在米飯上,歡快收尾。提醒他注意形象,劉春理直氣壯地把孔老夫子「菜湯拌飯鼎鍋刮爛」,延伸成他的觀點:「一切不能拌飯的菜,都是耍流氓。」 是啊,無論是滿桌山珍海味,又或是家常小菜幾碟,沒有配一碗飯,總覺得食指動不起來。
更別說爌肉便當、蛋炒飯、上海菜飯、臘味飯、滷肉飯,當醬汁和米飯在嘴裡水乳交融,連說「幸福」都多餘。
身為嗜飯族,不免感嘆,曾幾何時,吃飯竟成飲食不正確的事?
大圓桌聚餐,服務生問:「飯要幾碗?」
幾個人趕忙搖手嚷著:「我不用、我不用!」
主人很快環視一圈,「先來三碗吧。」
三碗!?
「會胖」、「白米營養價值低」、「不吃飯控血糖」,搖手的人喊出不吃飯的理由。
哎,看過《康健》記者謝懿安的封面故事「這樣吃飯不發胖(見20頁)」就知道,都錯了!
米是多醣類,消化吸收比較慢,有飽足感;大腦細胞只吸收葡萄糖做新陳代謝,飯吃得夠,就不用靠可體松壓力荷爾蒙去把蛋白質分解成葡萄糖,可體松分泌少,相對快樂荷爾蒙血清素就多一些,情緒穩定睡眠好;還有,「天然ㄟ尚好」,米從脫殼變成糙米、胚芽米到白米,全程無添加物,既無小麥因麩質成分容易過敏,也沒有麵粉製成麵條要用食品添加物的問題,米,就是真食物啊。
更且,中西醫都有研究證實米飯可補元氣、增強食慾、提升免疫力、抗癌功效。中醫師楊世敏大力推薦「米油」,浮在熬稀飯時最上面那一層糊香濃稠的粥液,是補身聖品;北醫藥學系教授楊玲玲磨米成漿的「玉露」,造福無數癌友口齒生津,重啟品嚐食物的慾望,可說是超級食療。
上天厚愛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新米可吃。等等吃飯請大聲說:「一碗飯!」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