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購買品項 | 售價 | |
---|---|---|
電子書 | NT$150 | |
大家健康雜誌(3期) | NT$360 | |
大家健康雜誌(6期) | NT$699 | |
大家健康雜誌(12期) | NT$1300 |
致死性高心臟病怎麼警覺
中醫斷食168 看體質、看時辰決定你的斷食時段 結合168間歇性斷食與12經絡時辰養生法,補足西醫理念的漏洞,依照不同的體質,選擇不同的斷食方案;斷食與進食的時段,符合經絡循行的原則;食物選擇加入藥食同源理念,更能深刻養生。
留牙對策 中、西醫最強固齒術,守住每一顆牙 牙齒與健康的關係緊緊相依,但為何「他們」卻變成說換就換的「身體道具」與「使用零件」?留牙,跟留住其它器官一樣重要。如果你也怕看牙醫,更要收藏起來、徹底研究,用中、西醫必勝的留牙對策,阻止「牙齒小偷」搬走你珍貴的牙齒。
順著經期做保養 每月一次的生理期是女性健康指標!除了觀察經血、經痛等,月經周期幾天算正常?月經沒來會怎樣?非經期出血是疾病嗎?生理期減肥、養好孕、更年期怎麼做?想要「月來」愈瘦、愈美、愈健康,你一定要搞懂經期的秘密!
命運選擇題 要喝手搖還是白開水? 成年人每天可能需要做出3萬個決定,小到一日三餐,大到人生規劃,每時每刻我們都在面臨選擇。選擇困難、猶豫不決的背後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能毫不猶豫堅持某一選項的人,又具有什麼樣的心理素質?每次選擇都可能獲得一次快樂或後悔,該如何做出理想選擇?我們一起來探索。
肺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呼吸器官,肺癌死亡率已連續10年高居首位,吸菸、PM2.5、黴菌等也都會危害到肺的健康。由食衣住行進行全面防禦,聰明遠離室內外空汙危機,照顧好肺部,就可以安心呼吸,安心生活!
肌少症是老年疾病症候群的一種表現,隨著年齡老化,人體骨骼肌肉質量減少、功能降低,容易出現走不快、站不穩,以及握力不佳等症狀,可能進一步造成失能、跌倒、住院,甚至提高疾病發生率以及併發症,增加死亡風險。 根據「臺灣老年人肌少症轉譯研究團隊」調查,臺灣肌少症的盛行率約7.3%,全臺老年人口現約31...
婦科調養全書 婦科醫師陳保仁/中醫師羅佩琳 中西醫會診!給女生一生的青春處方 認識婦科常見疾病,掌握女性一生健康 □ 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子宮肌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異位症 陰道炎、骨盆腔發炎、泌尿道感染、經前症候群、經痛
新四高100問 完全解答 三高+1 新四高危機 比癌症更致命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三高奪走的寶貴生命,比癌症還多;如今這慢性病「惡魔三兄弟」,新竄出一匹「黑馬」,甚至擠下高血糖,變成「新四高」中的老三,那就是「高尿酸」;過去台灣尿酸偏高的人高達7 成,比世界大多人種都高;尿酸偏高,就可能成...
終結慢性發炎 疲勞、失眠、疼痛、便祕、胃食道逆流、常感冒、心情差,居然都是身體在慢性發炎!拖下去心血管疾病、三高、多囊性卵巢、失智、自體免疫、癌症接著來!從每天3杯茶開始,名醫親授抗炎生活良方,養成抗炎體質超簡單。
假牙、植牙怎麼選?搶救真牙大作戰 老後想要有澎潤的面容、享受美食、維持健康活力,牙齒健康是關鍵,但據衛福部2021年統計,65歲以上國人平均自然齒只剩18.6顆,比完整的28顆恆齒少了10顆牙。為何會掉牙?許多人因嚴重的牙周病讓齒槽骨流失,某天發現整排牙齒不會痛卻鬆動、搖搖欲墜,才驚覺牙齒出了大問...
中西醫合療就醫指南 中西醫合療並不是多新的概念,台灣人很早就在「明察西醫、暗訪中醫」,自行做中西醫合療,有沒有療效、會不會有藥物交互作用等,風險自負。 一場疫情,讓人深刻體悟,單一種醫療無法解決愈來愈嚴峻的挑戰,合,才會有希望。 如今,中西醫合療是由中、西醫師主動提出、共同為患者尋思找出疾病治...
閱讀此書非常容易,無需任何條件,你可以對身心靈一無所知,只需用手輕觸書中圖案,便能獲得相應效果。 書中為大家帶來緩解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如牙痛、胃、腎、眼睛、肝、膽、皮膚、失眠、煙癮、憂鬱、腦部、乙太體、能量體等二十多個能量圖案供大家使用。 官方網站:http://www.samanthe.com...
9月封面標 內心小劇場 演給誰看? 日常生活中一切情緒與感受的發生,都與他人互動息息相關,過往的生命經驗教會我們推敲、猜測他人或自己可能會有的反應或想法,但,這些推測一旦加入太多自我的觀點,就會演變成「內心小劇場」。這場戲裡究竟誰是導演?我們又在演給誰看? 女人最不需要什麼? 你...
親愛的,我的療癒夥伴! 低落的、失望的、悲傷的時刻,是誰陪伴了你,療癒了你?是毛茸茸的好朋友,是窗台上安靜的多肉,是手機裡的歌單,還是讓你忘記時間的電影,是虛擬的電子遊戲世界……你的療癒夥伴是誰?擁抱療癒夥伴,告別失落憂傷。
小孩為什麼喜歡有自己的秘密基地? 這是生物尋求安全感的本能。 心理學研究發現:安全感不足,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發展遲緩、語言困難、情緒調節差、 過動、專注力不足,人際困難…… 小海就是一位這樣退縮不語、不與人互動的男孩, 還好他有一個讓他感到安全的恐龍世界…… 本期與您分享藝術治療師在...
節拍超慢跑 ・「超慢跑」運動效果,多出走路2.5倍 ・專訪超慢跑隊長:徐棟英 ・以色列研究:跑步降低72%癌症風險 ・遊覽車司機只用3個月,完全逆轉糖尿病且停藥,靠「超慢跑」跑出新人生 ・無畏帕金森氏症,65歲練出強肌力
心臟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2020年死於心臟疾病者有20,457人,若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等血管性疾病,每年約造成5.4萬人死亡,致死率超過癌症。心臟疾病分許多類,其中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及肺栓塞會造成猝死,本期報導「防3大致死性高的心臟病,別疏忽身體發出的警訊」專訪心臟科醫師,詳解出現哪些前兆不能拖延,要盡快就醫。
■心臟病發急救
「心臟病發,如何自救撐到救護車抵達」報導也澄清網傳「用力原地踏步」或「用力咳嗽」等急救迷思,教你等待救護車空檔,用正確方法自救,爭取黃金救治時間。
■新冠疫苗施打須知
新冠疫苗正分批施打,195萬劑BNT疫苗預計9月到貨,將優先提供12歲至17歲學生施打,其餘也會放上疫苗預約平台讓民眾登記意願。只是,國外研究發現接種莫德納、BNT恐出現心肌炎的副作用,尤其容易發生在年輕族群!到底年輕人接種後出現心肌炎,醫師會如何處理?請看「打莫德納、AZ恐心肌炎、血栓!心臟病人打疫苗必知注意事項」報導。
此外,心臟病人是否該打疫苗?吃抗凝血藥物、抗血栓藥物或高栓塞風險病人,打疫苗前後又要注意什麼?請看「心臟病人接種新冠疫苗,留意9大事項降副作用」報導的解析。
■心臟病保養
心血管疾病重在預防,擁有「5個護心好習慣」能大幅降低心律不整、心肌梗塞風險!而「護心必知4個健康飲食型態」、「營養師推薦低醣一日護心食譜」也提供實踐的方法,幫心臟常保健康。
■顧孫必知
前陣子因防疫,托嬰中心、幼稚園紛紛停業,許多上班族拜託阿公、阿嬤照顧孩子,雖然顧孫享天倫之樂,但也讓身心過度負荷,「不因顧孫而累垮,兩個練習幫你量力而為」。
此外,很多阿公阿嬤因顧孫負擔過重或施力不當,導致「急性下背痛」或「退化性膝關節炎」發作,「5招保護腰背、膝蓋不受傷」讓復健科醫師傳授解方。
■趕走頭痛
全台約二百萬人飽受頭痛之苦,不妨瀏覽「燥熱加疫情讓人煩惱,5款茶飲幫你擊退頭痛」,試試中醫提供的溫和療法,幫你解決難纏的頭痛。
■豐胸建議
擁有豐滿、漂亮的胸型是很多女性追求的夢想。不過,有些人因先天遺傳,天生胸部就比較扁平,也可能青春期沒有好好調理體質,錯過黃金發育時期。不管哪一種原因,都可能經由後天調養讓胸部變大,趕快跟著中醫師一起來學豐胸法!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