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購買品項 | 原價 | 售價 | |
---|---|---|---|
電子書 |
|
NT$135 | |
數位時代(6期) | NT$999 |
雲端大戰開打
加入生成式AI革命 一次搞懂ChatGPT狂潮 {革命、顛覆、破壞和戰爭,是網路誕生之初最常用來描述改變的詞彙。現在,這些詞彙原封不動地被搬來形容AI的衝擊。只是這一次的AI,不再是學術大神、科技巨擘和科幻小說家所屬——由ChatGPT揚起全球人類注意的生成式AI(Generative AI...
毛小孩嬰兒潮來襲!全台600億大餅怎麼吃? 萌寵商機全解讀 想早點下班,擔心在家中貓貓餓著肚子;打開手機App察看家中攝影機,想知道年邁狗狗是否心情安定。 人們對於「毛小孩」的關愛日漸提升,你的種種掛心,背後蘊含著龐大的市場機會。
一次讀懂Web3新浪潮 這是近20年來,網路最大的一次變革,Web3究竟是炒作、泡沫,還是不能錯過的趨勢?《數位時代》帶你走進Web3世界,抽絲剝繭,一次讀懂。
100科技微趨勢 預見2025年5大浪潮 放眼未來3年,還會有哪些新科技應用?《數位時代》彙整出100個關鍵科技趨勢發展,帶領讀者洞燭機先。
深度解析混血式零售 疫情觸發的新消費習慣,如同地殼變動讓通路版圖大挪移。 對於量販、百貨、超商、超市4大綜合商品零售業種來說,顧好既有疆土已不夠,他們紛紛將觸角向外延伸。過去一年,由台灣產業5個重要新聞現場可以看出,一齣混血式零售誕生的故事正在上演。
平價電動車全球卡位戰 2022年,全球電動車的新車銷售市占突破10%門檻,宣告進入爆發性成長階段。特斯拉不再獨領風騷,各式電動車款傾巢而出,一場全球卡位戰正激烈進行中。
企業積極減碳,將帶動1.3兆美元經濟成長 一次看懂低碳轉型怎麼做? 減碳不再是有做就好的加分題,如今已是企業經營的標配。 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正式公布後,企業推動營運低碳轉型有更明確的方向。 根據勤業眾信報告指出,台灣若積極減碳,未來50年內將帶動1.3兆美元經濟成長。在邁向永續脫...
完美風暴後的大贏家 【獨家調查-高價值企業100強】 台灣15個產業、1,132家上市櫃企業競爭力大盤點 電子業11年來最好,未來萬里無雲? 走向解封時代,航海王還能旺下去?
深度解讀元宇宙 連結了現實與虛擬的「元宇宙」,成熟落地的期限未定,卻已引發無窮無盡的想像,吸引科技巨頭爭相布局。一次讀懂元宇宙的前世、現在與未來,加入宇宙拓荒者行列。
台灣新創最關鍵10年 91APP、Appier、Gogoro開啟台灣新創從0到1的大門,讓人更關注後來的接棒者,如何跟台灣新創生態系,走過從1到10,甚至1到100的旅程。
無程式碼時代來了! 當寫程式的門檻降低、可選擇的數位工具變多,不管大企業或小公司,還是工程師或一般工作者,都將受到「無程式碼時代」的衝擊。而你,做好準備了嗎?
半導體搶人大作戰 隨著5G、物聯網和電動車的發展,台灣的人才市場卻嚴重供需失衡,引爆搶人大戰,企業著急,政府、學界也紛紛出手。本期分析台灣半導體缺工該怎麼解?
日企拚創新轉型、釋出市場與技術, 成台灣轉骨最好時機 勇闖新日本 充滿「台味」的力量正在日本蓄勢待發,新創公司圍繞著東京,在港區、中央區、澀谷區插旗,企業則追求與日本有更深度的合作,甚至是併購,日本的開放與創新,給了台灣什麼機會?
電動車、綠能、5G掀熱潮,半導體全布局的關鍵拼圖 白話解析 第3類半導體 全球節能減碳大趨勢引爆電動車、綠能產業發展,只占全球半導體不到1%產值的第3類半導體,憑什麼吸引各國目光?蘋果、特斯拉、台積電、鴻海等科技巨頭,為何爭先恐後投入?被掐住原料命脈的台灣,如何在矽製程領跑的地位中保持領先?...
快商務開戰! 打開手機、點選App,你今天的晚餐、周末準備下廚的食材,甚至是突然需要一條USB傳輸線,都能在1小時內送到家門口...你是否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
逆向數位轉型 焦點企畫 你的策略性兼職:找對斜槓人生,提升職涯競爭力 考量四項關鍵要素,準確評估風險!預知大數據專案成敗 讓發現驅動數位轉型: 落實新商業模式的學習之旅!
隨處都是我的辦公室 數據啟動風險防護罩 人,是人工智慧的祕密武器 迎戰無法預見的風險 助低薪員工脫離負債人生 你的領導起源故事
NETFLIX─為全世界文化上字幕 疫情當前,它的市值超越迪士尼(2500億>2160億美元),還有電影導演宣稱串流將取代傳統影院。 NETFLIX不只改變全球觀眾看影劇的方式,也改變了全球影劇文化。全球各地戲劇因為NETFLIX開始 文化輸出,形塑了「新好萊塢」。 文化小國如台灣,也開...
雲端大戰開打
瞄準製造、金融、零售、醫療業580億轉型商機!
亞馬遜、微軟、Google重押台灣
2022年,台灣雲端市場正式進入「三國鼎立」的時代。 市占龍頭亞馬遜AWS在美國以外的首批本地區域選擇落腳台灣,為企業支援超低延遲應用;微軟Azure在台建起資料中心、投資數百億元衝刺研發;Google坐擁3座資料中心,積極推出解決方案,力求大敵登陸時守住地端應用市場。 三巨頭「領域展開」,加上大環境的變化,如一艘黑船撞開企業維新的大門,也為雲端市場帶來無限商機。
【編者的話】
數位轉型的下一步
亞馬遜、Google和微軟這3家公司,原本各自的主營業務是線上零售、網路廣告和商用軟體,互不相關,近年卻集中到雲端服務市場競爭,成為科技業的新三巨頭。
雲端服務提供的是計算力、儲存和連外頻寬,需要蓋資料中心,放進海量的伺服器、儲存設備、路由器和交換機等,讓各種數據在這裡產生和交換。密布世界各地的資料中心,再透過光纖彼此連結,達到互通,就構成了全球網路經濟的基石。 亞馬遜自2006年開始,將原本自建自用的資料中心多餘的產能,提供給那些在亞馬遜上開店的中小型賣家,解決他們沒有能力自建的困擾,順便加快把投資賺回來;後來這項服務擴大對外開放,成為亞馬遜有史以來最成功也最賺錢的項目。去年,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AWS)的利潤佔全公司盈餘的75%,如果剝離出來,上市預計市值可達1兆美元。
Google和微軟陸續投入建設資料中心和提供雲端服務,對象也從新創和中小企業,延伸到各領域的中大型企業。 雲端服務將從兩個層面改變企業的運作方式。首先是對於電腦系統從採購轉為訂閱制。以往企業會先從內部評估需求,再對外尋求合適的供應商來提方案和報價,完成採購後登記為公司資產,在會計帳上再按年算折舊攤提。 企業上雲之後,在雲端上是按使用量和服務計費,在會計上是算運營支出(opex),而不是資本支出(capex),認列方式會有改變,對不同屬性的企業(包含公部門)會有不同考量。
也因此,上雲不單單牽涉公司策略和IT技術,也關係到財務和作帳方式,資訊長和財務長提前討論規畫,會減少後續推行時的阻力。 其次,雲端業者為了搶生意,推出各種平台、作業系統、應用程式和軟體等租賃服務,甚至為特定行業開發專屬軟體和應用程式,稱為行業雲,讓客戶有更多選擇。這些都會增加預算,但也讓企業從原有資訊部門人力限制跳出來,有機會重新規畫。 將不同業務交給不同的雲端業者,這種多雲的策略將成為潮流,讓企業根據需求來規畫,而不是被現實所綁定。 雲端三巨頭在全球的爭奪還在繼續,近年及接下來戰場也擴及到台灣。
本期《數位時代》採訪編輯隋昱嬋和編輯部團隊製作了「雲端大戰」封面故事,在硝煙味中看到未來商戰的本質。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