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本館同仁對李志夫教授進行的口述訪問記錄。李教授從小離家,入青年軍,後隨軍來臺。退伍後,進入文化學院哲學系就讀,期間曾親近過曉雲、印順、白聖、道安、東初、聖嚴、星雲、慧嶽等法師及李世傑、張曼濤等佛教學者。李教授曾留學印度,對印度文化有極深刻之了解。在治學上,李教授很重視邏輯學,對天台與唯識有精湛...
本書為闕壯狄先生之訪談錄。先生1933年生於臺北南港, 基隆水產學校畢業後,任職於經濟部漁業增產委員會、臺灣省農林廳漁業管理處,並於1959年進入農復會工作,從助理一職做起,長達二十年,在工作中不斷自學,藉由研習與觀摩歷練,提升知能與見識,終獲遴選為漁業組組長;1979年農復會改組為農發會後,離開...
《雄獅美術》雜誌創刊於一九七一年三月,當時的台灣被認為是文化沙漠,不僅藝術活動與訊息稀少難見,蕭條的經濟與保守的言論氣氛更使文化發展雪上加霜。然而,一切看起來可能是侷限的條件,都沒能阻撓這份刊物的抽芽與綻放,以勇氣與堅持走過二十五個年頭,成為台灣第一份長跑型的專業當代藝術雜誌。 在那曾經行過的時間...
本書為生技產業的開路先鋒蘇遠志先生之訪談錄。蘇遠志於1929年生於雲林北港,臺大農化系畢業後留學日本,取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返臺後歷任臺大農化系主任、所長與農學院院長。其於留學日本期間,即以微生物醱酵法取代小麥水解法製造味精,協助國內產業擺脫日本專利權的限制,生產味精,降低成本且提高產量,此外,並在...
本書由鄭紹良及簡明仁兩位先生的訪談錄彙集而成。鄭紹良早年經歷二二八事及及白色恐怖時期,赴笈美國後積極投身海外台獨運動,對台灣民主發展貢獻良多。又酷愛科學技術,發展科技之餘,亦對引進新科技與新知識頗為熱心,為台灣與海外科技的橋樑。簡明仁,出身政治犯家庭,並沒有被惡劣艱困的環境給打倒。努力求學,獲得美國...
林曜松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自然資源系博士,歸國後任教於臺大動物系,率先呼籲各界重視自然保育,一手促成「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制定。曾榮獲農委會全國自然生態保育有功人員獎、教育部環境教育績效卓著獎等殊榮,三十多年來擔任臺大動物系主任及生命科學院院長,作育無數英才,可說是臺灣自然生態保育的開創者與奠基者。徐...
吳博士本著「永不放棄」的精神,以及「獅子與羚羊」的致勝哲理,堅毅沉穩的著眼「技術、市場和資金」的運作,終於脫穎而出,以臺灣一個小資本額的公司,搶佔市場,躍居全球LED紅綠燈產業數一數二的公司,堪稱LED紅綠燈的傳奇人物。LED為目前綠色科技中最重要的一環,吳博士注重創新,發明多項LED相關專利,目前...
廖一久院士,歷任農復會美國洛氏基金水產養殖計畫研究員、臺灣省水產試驗所研究員兼東港分所分所長,以及臺灣省水產試驗所所長。2002年退休後,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迄今。廖院士一生獲獎無數,包括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獎、行政院首屆傑出科技人才獎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等並榮獲國科會特約研究員,第三世界科學院...
出類拔萃人物談錄─04水產養殖─黃丁郎、林烈堂訪談錄:黃丁郎先生是享譽國內外的水產養殖專家。參與國內重大水產研發過程,包括草、鰱魚、烏魚人工繁殖等,奠定臺灣水產業發展的基礎。在臺灣首次成功地繁殖了斑節蝦並培育成苗;接著進行草蝦的人工繁殖與單養試驗成功,促成臺灣「草蝦王國」的空前盛況。其後帶領漁技團遠...
這是一個艱苦奮鬥的真實故事。 戰火、烽煙、流浪,是上一代中國人所經歷過的艱苦人生旅程。喬寶泰就是這個大時代中的一份子,但他沒有被巨浪所衝沒,他以勤學與努力,立志苦讀,從小兵到博士;認真服務,從工友到校長。 他在艱困中不氣餒,專注學習,力求進步;在工作中不怕苦,感恩圖報,全心奉獻。讀了這本書,必將...
趙錫麟大使於學成歸國後,隨即派駐於利比亞及沙烏地阿拉伯擔任我國駐館大使,也曾擔任利比亞大學外國學生學院講師。2012 年正式從外交部退休,目前則擔任中國回教協會顧問,並於國立交通大學講授伊斯蘭文明課程。 本訪談錄主旨在以其個人的求學、工作過程為主軸,綜合性的說明中華民國遷臺後穆斯林族群的信仰內涵、...
本書是侯坤宏、卓遵宏對西蓮淨苑住持、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進行的口述訪問記錄。惠敏法師就讀臺北醫學院藥學系期間,即接觸佛教,在西蓮淨苑出家後,曾就讀中華佛研所,到日本東京大學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學成歸國,除負責住持西蓮淨苑,也長期在臺北藝術大學及中華佛研所擔任教學與行政工作,對於梵典唯識及腦科學有...
本書以日治末迄戰後1950年代為限,討論臺灣農會改組期間的組織制度、法令規章及人事等變革,分析改組之前因後果,闡述國民黨政權與臺灣社會及地方菁英的相互關係,以瞭解國民黨統治基礎的建立。 回顧戰後至1950年代農會的三次「改進」。戰後農會組織延續日治時期的經濟性角色,持續到1949年陳誠的主政時期。...
本書除緒論外,凡七章,旨在探討清季以迄抗戰前五十年間(一八八七~一九三七),貨幣制度之來龍去脈,改革之成敗得失,並藉之深入瞭解中國社會經濟,如何徬徨於傳統與現代間,如何在列強肆虐下求生存,以及中國近代化歷程特別漫長與艱辛之緣由。
本書係由臺中縣政府的清鄉工作專卷檔案整編而成,內分「法令、計畫及經費」、「人員派免及獎懲」、「宣慰宣撫」、「情報工作」等四單元,是瞭解地方政府如何實施清鄉的原始文獻材料。
本書係由臺中縣政府的清鄉工作專卷檔案整編而成,內分「案犯舉報及逮捕」、「武器搜繳」、「警戒部署」等三單元,是瞭解地方政府如何實施清鄉的原始文獻材料。
本書係由檔案局所藏《高雄縣政府檔案》選編而成。本冊內分法令與計畫、各區鄉鎮事件動態、案犯逮捕、山地綏靖與慰問及自首自新等五單元,是瞭解當年二二八事件後高雄縣政府綏靖清鄉動態的原始材料。
本書係由臺中縣政府的清鄉工作專卷檔案整編而成,內分「連保切結及自新保釋」、「感化管訓」、「撫卹救濟」、「清鄉表冊彙報」等四單元,是瞭解地方政府如何實施清鄉的原始文獻材料。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22)》,係有關二二八事件後彰化市政府辦理綏靖、宣慰的檔案,當年儘管二二八事件已告平息,戒嚴令亦經解除,但似乎餘波蕩漾。由軍政機關之電文可知,二二八事件後,假藉事件進行敲詐勒索者仍時有所聞,人民不但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生命財產亦飽受威脅,此由本檔案彙編中可見。
本書係由檔案局所藏《高雄縣政府檔案》選編而成。本冊內分綏靖清鄉與宣慰工作、任免與獎懲等兩單元,是瞭解當年二二八事件後高雄縣政府綏靖清鄉動態的原始材料。
本書係由檔案局所藏《高雄縣政府檔案》選編而成。本冊內分查報損失、撫卹救濟等兩單元,是瞭解當年二二八事件後高雄縣政府綏靖清鄉動態的原始材料
李常受,於1925年得救成為基督徒,32年開始跟隨倪柝聲,興起煙台召會,49年臨危受命,來臺工作,62年赴美,所建召會遍及歐、美、亞、非等洲,影響深遠。
本書係前總統府資政曾永賢先生的口述訪談紀錄。內容包括其早歲赴笈日本和返臺參與共產黨運動,被捕「自新」後於調查局任職並投入逾半世紀的中國問題研究與教學的過程,以及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資政、國統會研究委員、中華歐亞基金會執行長、副董事長的任內重要事蹟。尤其深入描述其思想由左轉右的特殊心路歷程、研究中國問...
本書探究孫中山被尊崇為國父的緣由。華盛頓為美國開國元勳之一,且有國父之稱。嗣後,孫中山先生被尊崇為國父,經作者探究,似仿華盛頓的先例,由此引述晚清知識分子對華盛頓的認識,為中國民主思想發展史之重要一章,並對孫中山先生的歷史意義提供新視角。
「行憲以前的國家元首與歷史」斷限自民國元年(1912)1月1日,中華民國誕生,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起;至民國36年(1947)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開始施行;翌年(1948)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中正為中華民國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於該年5月20日分別宣誓就職止。...
盧毓鈞先生(1930~),山東平度人,早歲隨政府遷臺,旋即考入臺灣省警察學校警員班第七期,卒業後以一線一星外放地方基層派出所,展開其逾四十年警察生涯,期間憑著自修與努力,先後取得中央警官學校正科、美國西伊利諾州大刑事司法系學士學位,並曾獲頒該校榮譽博士;至於經歷更不遑多讓,一路由地方基層警察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