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讀羅蘭巴特?不炒冷飯,本期專題挑出「性」等切入角度,尋覓巴特在自己等身著作裡的位置。
面向大眾市場的棒球小說,來勢洶洶,挑戰秘密讀者。果不其然張力繃現,看作者東澤善用後手優勢質疑《秘密讀者》,後者「無話可說」!繼「當動畫開始思考」專題後,動畫評論再現,名監督今敏的《早安》如何用一分鐘讓觀眾感受現代時間的特殊性質?久違的長篇評論,將吳濁流、川端康成和郭松棻串在一起,你知道關鍵字是什麼嗎?快讀七月《秘密讀者》。
本期專題直搗兩種勵志作者及其作品,分別是面向大眾者如Peter Su、肆一,以及「階級勵志偶像」如Paris Shih、個人意見。愛自己,何庸「女人迷」比手畫腳。 《臺北城裡妖魔跋扈》來挑戰秘密讀者,其中一位評論人給0.5分的理由,竟然讓作者表示敬意,究竟為什麼? 楊照嫌電子書缺乏時間感,只有電...
正面討論創刊以來,關於秘密讀者匿名機制的各種論點! 本期的秘密讀者,以「說到『匿名』這檔事」為專題主題, 除了正面討論創刊以來關於秘密讀者匿名機制的各種論點, 也邀請評論者進一步深論在尋常的「謾罵、不負責任」擔憂以外,更重要的問題癥結所在。 同時,本期專題翻譯了日本學者戶坂潤的〈匿名批評論〉, 此...
認同,有那麼難嗎?無論是族群的、性別的...... 奇形怪狀的台灣歷史,慘絕人寰的愛慾重生 今年最駭人的小說 這是屬於女孩的必經之路嗎?這是屬於台灣的國族寓言嗎? 張亦絢長篇小說代表作
從專門的「文學書評」擴大到「人文、社科類書籍書評」 自本期開始,《秘密讀者》歡迎人文與社科類的書評,本期專題「人們應該如何共同生活」則以四篇倫理相關的書評,拉開序幕。「挑戰秘密讀者」登場的是許榮哲的《小說課2》,快拿你的想法來切磋。近來教育界的熱門詞「翻轉教育」的可能侷限在哪裡?似乎可以由旗手葉丙...
「研究生不禮貌運動——讀那麼多文學理論要幹嘛?」這個專題,打算以四篇文章來思考「理論」之於台文系所研究生的意義。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思考:我們為什麼需要這些東西?它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什麼?又如何面對創作者與研究者之間的關係?(或者,這真的是「兩者之間」的問題嗎?)
你聽見別樣的歌聲嗎?看漢語以外的評論書寫 黃錦樹親上擂台,和評論者來場重量級對決! 本期《秘密讀者》策劃了「山與海的泛音——漢語書寫體以外的聲音」。雖然《秘密讀者》本質上仍然是一個以「漢語」為主的書評雜誌(不管是評論用的語言,還是評論對象的語言),但若有稿源,我們始終樂意...
大選過後,聊聊「家族」和「認同」。當一個政黨訴求「五年級」的委屈、另一個政黨卻要大家想想孩子時,剛好可以來看看:作家們到底是聽話的好孩子,還是把自己的爸媽藏在暗處?為了政治立場在家裡吵翻的煩惱不是你才有,來看看這期「家族の暗面」專題,以及「挑戰秘密讀者」當中對張亦絢《永別書》的討論吧!誠摯歡迎你的「...
去年此時,《秘密讀者》的專題關注台文系所的建制;今年我們轉向中文系,嘗拆解「中」「文」系的神話。本月挑戰秘密讀者的恰好是出身中文系的楊婕,「宅女我愛羅」,評者如此下標,或許你也會在散文集《房間》裡找到共鳴的角落。我們的讀者也非常給力,出版不久的《禮讚1949》即迎來書評,底氣十足,還請一睹為快。 &...
2015年年終,秘密讀者照例做大專題回顧,這次我們專注於文學策展,或說從策展切入文學作品、展覽及其改編。密集轟炸的11篇專題文章加1篇書評,這是秘密讀者陪你跨的第三次年。
從今年開始,每逢期數是「3的倍數」時,我們就會策劃一個比較龐大的專題,來提出台灣的文學圈裡,比較少思考的問題或者理論。本期就是我們的第一次嘗試,所以這次的專題罕見地刊出了七篇文章的超大規模,從理論的基本介紹、重要書單的提出、國外的研究現況,一直到「這些理論可以怎麼介入台灣文學?」的評論實踐,呈現一套...
二月的《秘密讀者》溫暖慰人,主角是江凌青和李雲顥。江凌青這顆早慧的星在羊年前遠颺,本期專題與你一起記憶她,回顧她多元的作品,整理作品年表,熟識或陌生的讀者皆宜參考。李雲顥的詩集《河與童》來挑戰秘密讀者,好奇他的得分如何,開卷即知!
其實鬼門開不開都無妨,我們都是彼此的魑魅魍魎,兩週年的《秘密讀者》陪你從台灣文學裡抓鬼,通靈甘耀明、簡媜和吳敏顯的作品。熊一蘋拿第一本書《超夢》來挑戰秘密讀者,到底有沒有比同名的神奇寶貝還厲害呢?快入手本期《秘密讀者》,然後就換你當鬼。
本期《秘密讀者》,在新政府上台一個月前,策劃了「有耳無嘴——台語語文政策」專題,盤點未竟的台語運動軌跡,並且期待接下來的可能性。「挑戰秘密讀者」專欄則推出李金蓮的《浮水錄》,三篇評論文章並列之後,作家卻表示「有個關鍵處被漏掉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需要大家一起讀,確認兩造說...
身體如何成為肉體,肉體怎生橫陳浩瀚的網路,本期專題與你琢磨網路所串起的情慾經驗,磨出來的廢熱,交由挑戰秘密讀者的瞇,我們一起讀她的詩集,跟她走一遍「有用沒用」的省思。滾床還嫌太熱,飯後讀秘密讀者剛好。
輕小說不輕薄! 巴代挑戰秘密讀者,逐段回覆! 揭開輕薄的「假象」,本期專題與你一起讀台灣的輕小說。《最後的女王》挑戰秘密讀者,巴代直接「回文」穿插在評論之間,熱鬧非凡。書評直接來戰《秘密讀者》精選輯,銳利觀點戳中肚臍,細心比對更有樂趣哦!
七年級世代逐漸成人、出社會,當年被視為萬惡次文化元兇的「電視」,也開始成為人們「懷舊」的一部分。這期秘密讀者不但要懷舊,還要跟大家一起回頭看看「電視兒童的文學史」,那些我們曾經一起看過的《梅花烙》、《還珠格格》和《鬥魚》,背後竟然也有「文學」?而它們如何影響了近年來紅到不行的中國戲劇?與這條線平行發...
▌2016年7月號:我說的是實話?——語言與神秘主義 「思想的河床可以移動。但我區辨河水在河床中的流動以及河床的移動;雖然兩種運動間並沒有明顯的區別。」 我們嘗試用語言、玩語言,來表述經驗,然而不僅經驗不斷流變,語言也不斷流變,往往無法確定「什麼」。本期專題嘗試從神祕主義...
本期《秘密讀者》的內容, 混合了極「純文學」和極「通俗」的討論。「羅蘭巴特如是說」的專題和關於「水月」的評論,自然屬於前者;「挑戰秘密讀者」則首度以春天出版社——毫無疑問,一個跟「純文學」沒什麼關係的出版社——的新書《野球男孩》為書評標的。
這樣的分殊、「違和」, 其實並非理所當然。「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界線是被建構出來的,它們之間的衝突也是;而且在台灣文 學史上,往往是前者為了強化自身的認同,而將後者給「指認」出來。這樣的過程, 從日治時代對《可愛的仇人》的敵意,到戰後將瓊瑤「推給」通俗文學,乃至近十年文壇對九把刀的敵意, 其實多少都是在攻擊想像中的敵人,而不是彼此之間真的有那麼大的分數。許多被視為文學史經典的作品,也並沒有想像中「純」——蕭
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基本上就是通俗劇套路,而 且結局還寫壞了:鍾肇政、於梨華、叢甦等作家的早期作品,要說有什麼精深的思想,也是言過其實。他們不至於落入「通俗」,跟他們作品的特徵關係不大,倒是與「出身」比較有關。
長久發展下來,兩個範 疇似乎水火難容。但從體制發展的狀況來看,這兩塊不 應該是敵人——他們可以互補,也應該互補。純文學有比較豐富的「高階建制」, 比如學術話語、文學獎、營隊、評論機制,但沒有「底氣」,缺乏市場力量支持。通俗文學相反,比較有市場力量,但「高階建制」通通沒有,或說非常微弱。所以前者很浮,就算有好作品也 始終沒有辦法擴散影響力。後者就算在讀者之間影響廣大,也缺乏再生產機制去穩定培育新的作者、「研發」更好的產品。
《秘密讀者》對通俗文學的致意,多少是希望能填補它在評論上的空缺。而本期「挑戰秘密讀者」的作者東澤對三篇評論文的回應,頗 有發人深省之處,也精確指出了《秘密讀者》的力有未 逮。我們或許需要培養更多通盤了解通俗文學自身發展的脈絡、規律、美學典範、技術重點的評論者,將這些 小說放回他們自己的世界來評價。畢竟它們的「分流」已有不短的時日,輕率以同一化的標準來看待純文學和通俗文學,很可能談不到點 上。
我們需要一種「混種文青」,能夠有更靈活、更彈性的品味,持平面對各種作品。雖然拉長歷史來看,最早的一批讀者早就是這種混種了,那是類型、分眾和意識形態壁壘還沒發明的年代。我們需要的是重新學會的是在心態上一視同仁,以及在分析上找到各別重點的能力。那正是《秘密讀者》未來將持續召喚的一群讀者。
目錄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混種文青的再形成
【專題:說到「匿名」這檔事......】
1. 不在場的批評家:巴特的分析邏輯 2.《寫作的零度》:文本總在書寫前
3. 作者到底死不死?──巴特的享樂論與文本觀點 4. 羅蘭.巴特:一位「作家」?
【專欄:人生相談室】
繞一條路找真實
【專欄:挑戰秘密讀者】
1. 懷舊的神秘主義——讀東澤《野球男孩》 2. 醒醒吧,阿宅。
3. 如何測量與經典的距離?
4. 作者回應:如何完美建造一座雲霄飛車
【書評】
1. 水中月影及其變奏──關於吳濁流〈水月〉、川端康成 〈水月〉與郭松棻〈月印〉(上)
2. 現代化的時間流動——論今敏短篇動畫《オハヨウ》
【出版資訊】文學評論新書快訊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