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柯順隆,喜歡旅遊,更好寫作,得到過多項文學獎的肯定。本書是作者以響菲為筆名,大部份發表於報紙的散文作品。作品內容多為旅遊台灣各地的觀感,也是作者五十幾年的台灣生活經驗。近年來,大家都有推廣台灣旅遊的熱情,作者於是將自己的台灣旅遊經驗寫成本書,提供讀者参考。
這是本最具「詩意」與「畫意」的旅行文學 恰佩克這個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捷克作家與畫家 透過逾200幅的手繪圖和充滿意象、震撼力的文字 雋刻出北歐三國奇特、雄渾和壯闊的自然與人文
若一生只能讀一本遊記,那就是它了! ☆旅行文學巔峰傑作☆ 這是一場充滿未知的冒險、將與各式鮮猛有趣的人事物與地方交會、碰到各式疑難雜症與「政治問題」 並且充滿旅人面臨各式意想不到的挑戰時,該怎麼見招拆招、以及巧遇貴人來幫忙/幫倒忙!
長距離步道健行者必讀之書,四條全球重要長距離步道完走心得、身心照顧及旅行準備重點TIPS 走過的人,本書會帶你重回步道,再現其中的空氣與風景,回味曾經的收穫與領悟。 沒走過的人,本書會帶你了解長距離步道的魅力,和所有你該知道的事。
只要出發,改變就已經開始!! 這是一趟極不可思議、令人大開眼界的旅行。 因為一位富有遺孀的善行, 讓一群從未出過遠門、單純質樸的村婦農民, 坐著專屬的三等車廂環遊印度,見識世面。 他們的心窗從此開展,眼中的世界也開始有了不同……
「這是一個旅行者的故事,也是一個這是一個旅人的故事。 旅人說自己不安於份,總是在「本地」與「異地」之間來回往返。她在途上觀察平常百姓的生活、見證社會大事,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也藉着採訪,與當地人交流,聽着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寫下了一般遊記不會記下的見聞。記者的成長故事,一路走來是不斷相遇與別離...
★ 一本城市文學誌,讓拜訪柏林的旅者,能透過本書找到一般觀光指南所無法帶領的私房場域。 ★ 以充滿人文關懷的散文體裁,帶領讀者體驗這座城市的叛逆精神。 ★ 回顧柏林的關鍵字:叛逆、自由、重建、貧窮、文學、藝術,但依舊樂觀。 ★ 自由才能寫作,寫作才有自由,內容風格呈現一...
一個迷失自我的旅行者,一隻帶來勇氣的浪貓, 一段與貓同行的奇幻旅程 Instagram百萬人次追蹤,影片瀏覽次數超越一億三千萬 每日郵報、華盛頓郵報、紐約郵報、BBC、衛報專題報導 Amazon UK暢銷書,全球粉絲熱烈期待,售出二十國版權 「夢工廠」製片、《馬達加斯加》系列電影監製邦...
艾瑪.拉金是通曉緬甸文的美國記者,從九〇年代起多次祕密到緬甸查訪,她透過走訪歐威爾在緬甸的駐紮路線,對緬甸社會進行第一手觀察,甚至與當地知識分子組織讀書會。拉金以優美的遊記散文,娓娓道出緬甸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到被軍政府極權統治的悲劇;不但巧妙銜接歐威爾的生平著作與緬甸的政治社會境況,更生動呈現了當地...
響菲散文遊台灣 <作者簡介> 真實姓名:柯順隆、筆名:響菲 從小喜歡藝文,得過美術與文學多項獎勵。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副秘書長與四度空間詩社社長,並與四度空間詩社同仁陳克華、林燿德、也駝、赫胥氏四人出版新詩「日出金色」合集,早年新詩入選兩岸三地詩選多次,也發表了許多小說與散文作品。近年的獲獎記錄(2013年後年齡已老,不想參加文學獎)為: 2010年文建會「大家來讀古典詩」部落格競賽,獲得人氣獎與佳作獎。 2010年基隆文化局「你寫腳本我來拍-七堵火車站」第三名。 2011年台北花博「詩王爭霸」社會組散文佳作獎與新詩佳作獎。 2013年震怡文教基金會吾愛吾家徵文現代詩佳作獎。 <本書簡介> 本書作者喜歡旅遊,也喜歡寫作。於是將旅遊台灣景點的經驗寫成本書。
<自序> 我生於五十年前,二次世界大戰終戰未滿二十年,物資尚不寬裕的時代。但因父親擔任報社記者,所以從小家中就有用不完的稿紙與原子筆。還不識字的我,最喜歡在紙上亂塗鴉。 記得當時,電視影集「勇士們」最熱門。「勇士們」剛開播時,家裡還沒電視,我與哥哥總會跑去陌生人的屋前看。看到激動處,還會隨劇情鼓掌或大叫出來,所以有時候就會被屋主趕走,再找到下一家有電視的人家,站在窗戶外繼續看。而當時小我五歲的弟弟,還太小,無法跟去看,所以回家之後我就負責畫給他看。邊畫還邊講解給他聽,再加上我的創意,就變成一群不甘被欺壓的人,不斷的敵人與敵人作戰,建立了富裕的國家的新故事。後來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鄰居的小孩也會每天聚集來家裡看我畫畫說故事,這也是我長大後喜歡寫小說的起源。 小學三年級,開始在大姐的鼓勵下背誦唐詩三百首,打下了日後創作的底子。當時家住淡水河邊,哥哥姐姐經常會捉螢火蟲回家,放進蚊帳中一起入眠,所以對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優美詩句,最有感覺。 小學五年級,我有一篇作文得到老師的讚賞並張貼於公佈欄,但同班好友卻拿文中「出人頭地」四個字,嘲笑我好久。可能是這四字對當時年幼的他們來說,感覺很奇怪吧。不過,從此我就常被老師推派代表班級參加作文比賽。得獎多次,也累積了更多的寫作實力。 小學畢業後,在同學家發現了很多有趣的世界文學名著,於是一本本借回家讀。其中我最喜歡充滿奇情瑰麗的大仲馬著作《基督山恩仇記》。 1976年高中聯考後,高一,就開始在大眾媒體發表作品。我認為文字功力只是創作的底子,靈感才是創作的靈魂。 剛開始寫作純粹因為好玩,第一次發現筆寫的字變成了報章雜誌上的鉛字時,非常感動也非常有成就感。又因為發表作品可以賺點零用錢,而使我更認真創作。 高二時,負責編輯班刊「凌韻」。「凌韻」是一本很有傳承歷史的班刊。為了籌措班刊的出版經費,我曾與同學胡昭宇(後來的木吉他合唱團的鍵盤手。他在台北市福華飯店的婚禮,歌壇大師,李宗盛先生做了現場演唱的祝賀。)一同到過士林小北街的「宇音」樂器行,去招攬廣告。 1979年,考上輔仁大學,大一下,我開始得到文學獎的肯定。 我覺得寫一個字是一個點,寫一句話是一條線,能將文章寫成「有機體」,就可以發展出新而美的宇宙。創作,就是在扮演造物者的角色,作者必須要創造出一個新而美的宇宙,才可能成就一個創作上的大事業。 我認為好的文學作品應包括以下元素: 1. 美。 2. 創新。 3. 流暢:絕不故做藝術而令讀者看不懂。 4. 時空價值。 5. 文章的宗旨與精神。 6. 豐富的內容。 曾經,我很在意陳之藩先生的一句話。他認為28歲是天才的分水嶺。所以,28歲之前,我不斷努力創作。但是,29歲那年,我決定只將創作當作消磨時間的興趣,因為我覺得的天分不夠。數十年後的今天,我終於改變了想法。感謝這數十年來在人生不同階段給我磨練的前輩們的指導,我終於可以回頭重新評量自己,我終於知道要如何向文壇先進們學習。我可以簡單的做以下的結論:懂得使用與人溝通的工具來完成新的創意,就會是這世界需要的好作品。 寫作難,寫作真難。剛完成新作,總覺得自己像造物主般偉大。但絕大多數的新作,耐讀的程度竟然不超過三次。能讀超過三次而不膩的,放上一星期,大多就會開始腐壞。寫作真難,寫作難,但是寫作四十多年,我覺得很值得。因為這箇中滋味,很甜。
<作品目錄> 1.住在台灣的老鷹 2.嘉義射日塔 3.碧潭遊 4.三大龍山寺 5.阿富與陳達 6.遊烏來泡溫泉 7.愛河遊 8.登指南宮 9.海上桃花源記 10日月潭情緣 11金門緣 12基隆港 13.坐看雲起時 14..東海岸健行記 15.台北郊山戀 16.與母親泡腳泉 17.關渡的風 18.春遊內灣 19.台灣賞花路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