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最重要的政治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全新著作。
★顛覆過往對國家與文明成形基本假設,提出今日國家建立的各種想像。
★《紐約時報》《衛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同聲讚譽!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最新力作!! 入圍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好書 這次,芭芭拉.德米克聚焦在中國數一數二最難潛入的地方──阿壩, 探究今日在中國邊緣生活的藏人,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子? 中國究竟急於隱瞞哪些事情...
★「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得獎作品 ★「坎迪爾獎」(Cundill Prize)得獎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普立茲獎」歷史類決選作品 如同史詩故事般起落的棉花帝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既創造也再造了全球資本主義。 棉花帝國自始即為長年以來,全球奴...
一項傾國之力的文明試驗,一股不願被世界拋下的恐懼 漢字書寫 ◆ 科技革命 ◆ 權力運作 中文輸入法的起源,人機互動的先聲 現代資訊科技史上最重要、卻被誤解最深的發明 挑戰字母文字霸權 化不可能為可能 跨越五千年障礙 具有顛覆意義的技術創新 中文打字機的誕生,就是現代中國崛起與壯大...
「台灣菜」是什麼? 從酒樓裡的台灣料理、戰後初期公共食堂、清粥小菜、國宴變遷到當代小吃與夜市,《「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檢視「台灣菜」這個概念在百年間如何被定義、被認識、被實踐。
Bon Appétit 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 從冰淇淋到番茄醬、從歐洲到亞洲,跨越地理的界線探討食物、語言、文化間的關係。 美食愛好者必讀的語言學家菜單全球史。 語言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任韶堂, 帶領讀者探索隱藏在食物中的全球文化歷史。 本書各章節的鋪陳比照正式套餐的順序,從...
★繼政治思想史大師蕭公權後 第二本暢銷於西方的中國史★ 中國歷史三千年,蘊含著複雜多元的文明,然而「中國」是什麼?如何形成開展?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否為大一統概念的延續?迄今仍是常被忽略的課題。本書從歷史事件、思想家言論、經典文本與注疏等素材,議題式探究時代、人民與政治思想間如何拉鋸與磨合,如何以...
第一本以華人為主體的感覺史專書 ★ 強精固本,滋補升級 ★ 新版增加:戰後臺灣的壯陽藥發展史 西方妙藥大舉入侵,枯幹逢春,不可能這麼有效吧! 鱸鰻、蛇肉、鹿茸、雞佛,全都給我來一點! 阿公80老風流,就靠一針賀爾蒙? 為性事所苦的人們,何時才願意求診醫生? 威而鋼問世前的中...
後疫情時代,所有人都該讀的漫畫醫學小史 法國心臟權威說幽默故事,這樣學,一點也不難 疫苗|幹細胞|藥物晶片|心臟支架|基因療法|仿生眼|器官移植…… ●嚴肅科學+幽默故事,第一本以漫畫呈現的醫學史● ●法國熱銷6萬冊,三度改版,最受讀者歡迎的國民醫學史●
一個被忽略、淡忘的部落民族, 從北方的弱小部落聯盟,逐漸發展成代表東方大陸的強大帝國, 讓中原政權對其俯首稱臣,甚至成為了西方世界心中的「中國」。 屬於草原王朝的故事,就從「白馬」和「青牛」的相遇開始說起……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精選,《柯克斯評論》、《書單》星級書評 ★Amazon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類選書 ★Amazon 4.6星、權威書評網站Goodreads 4.29高分好評
「歡迎你來我家玩,但你不能在我家吃晚飯」 一位瑞典症候群男子的日常讀本 除了IKEA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關於瑞典,你還知道什麼?
蝙蝠俠,一位沒有超能力的英雄。 這位畢生懷著雙親死亡創傷的富家子,究竟如何成為英雄? 為什麼這陰鬱深沉的角色能席捲全世界流行文化,電影一再重啟呢?
橫跨數百萬年,涵蓋全球 人類傳染病的宏觀歷史巨著 微生物終究會適應人類創造的新環境 那些最嚴重的威脅,有可能我們根本看不到它迎面而來 了解傳染病的歷史,關乎你我未來的命運
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二十四節氣,是農業時代的作息指標, 每個節氣有三候十五天,每一候各有不同的自然現象。 本書以乾隆皇帝作詩詳解七十二候的奧祕為開展,透視古人的生活日常。 ●一年起始的節氣不是立春是小寒? ●吃尾牙是臺灣特有的習俗?在何時出現?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跟哪個節...
《疼痛帝國》的故事始於同為醫生的三兄弟,雷蒙德、莫蒂默和精力充沛的亞瑟.薩克勒,他們撐過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窮困潦倒及駭人聽聞的反猶太主義。亞瑟曾在一間野蠻的精神病院工作,他找到了更好的治療方式,並針對藥物治療進行創新的研究。他在廣告行銷方面也很有天分,尤其擅長行銷藥品,還買下一間小型廣告公司。
《衛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好評推薦 二○一八年飲食作家公會大獎 十六世紀英國為尋找食物開始探索海洋、同時建立帝國。在此過程中,英國人消滅原住民人口,改變地景與農業系統;殖民地的精英餐桌上,擺滿宣揚國族威信的工具;植物的遷移,促成新舊大陸農作物的哥倫布大交換,這些發展所交織的食物網創造出真...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王驥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人科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李明璁(社會學者、作家)、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專業推薦
兩河流域文明的開展,起源於農業社會。高度文明的開始,背後有農業社會支撐?
作者認為,無論是農業或大規模定居本身都不會促成國家形成。中東農民在終年耕作的農村出現以前,就已經開始栽種農作物;從游牧轉變為大規模永久定居的原因,主要取決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提供豐富的野生植物和水中生物等食物來源,而不是因為人類開始從事農業。
他表示早期國家的形成是由一群極具野心的統治者,將農業與定居社群強迫結合的結果。國家的形成始於濕地區域,例如肥沃月彎這種蘊含面積廣大的肥沃土壤,糧食產量不但足夠供應給居民,單一作物也能以較小的空間儲藏,更重要的是方便國家控管和徵稅。
但這些剛萌芽的農業國家型態也極為脆弱,經常分裂成更小的政治實體或完全崩潰。史考特認為,研究人員往往忽略考古記錄中的「瓦解」,其中包括居民對戰爭、稅收、傳染病和作物歉收忍無可忍的可能性。
作者借鑒過去和最近二十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出現的農耕從某些方面來看並非進步的過程。例如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終年忙碌於耕作的農村或早期農業社會,這種轉變讓他們犧牲了原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長時間勞動、家畜傳染病、營養不均、收稅徵兵等代價。他也未將狩獵和游牧生活方式描繪成烏托邦的制度,而是仔細觀察兩者的優缺點,提供讀者更全面的觀點:進入農耕並不是人類選擇了一種比較合理或簡單的方式生存,更應該說選擇了另一種同樣困難的方式生存,文化也從此改變。
人類並未因從狩獵到農耕,而擺脫嚴峻的生存難題!
作者簡介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耶魯大學政治學的斯特林教授以及土地研究計畫的共同主持人。重要作品有:《國家的視角》(Seeing Like a State)、《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不受統治的藝術》(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譯者簡介
翁德明
巴黎第四大學法國文學博士。重要著作有《古法文武勛之歌〔昂密與昂密勒〕的語文學評注》、《中世紀法文音韻的源頭與流變:以第九至第十五世紀之文學文本為例》。
重要譯作有米蘭•昆德拉《玩笑》、《被背叛的遺囑》、《簾幕》;安伯托•艾可《昨日之島》、《艾可談文學》、《倒退的年代:跟著大師艾可看世界》;《聖尼古拉的把戲與皮耶爾•巴特蘭律師的笑鬧劇》、《再見吾后》、《一代妖后:潑糞刊物裡的瑪麗•安托奈特》等。
今年最吸引人的非小說類讀物……強力推薦,讀來十分有趣。
——泰勒.科文(Tyler Cowen),《紐約時報》專欄主筆
本書從農民的、懷疑的觀點看待國家的形成……他最著名的作品《國家的視角》已成為政治學家的試金石,相當於對中央計畫和「極端現代主義」的激烈批評……本書將那些想法延伸到遙遠的過去,並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來論證我們的歷史不是線性進展的,而且時間軸也複雜許多,此外他也論證標準版本的因果關係是錯誤的。
——約翰.蘭徹斯特(John Lanchester),英國記者、作家
作者提供了一種替代傳統敘述的方式,這種方式更加引人入勝,尤其是他屏棄了對人類成就的沾沾自喜。他的描述不在對過去提出蓋棺論定的說法,但肯定比我們所習慣的論點更加準確。
——史蒂文.米森(Steven Mithen),英國雷丁大學教授
忘掉遠古飲食:斯科特一路證明了肥沃月灣早期的游牧民族如何比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城市中那些被奴役的神廟建造者更健康、更快樂、更具生產力。
——詹姆斯.惠普爾(James Whipple)
這是一本重要的書,它講述的內容和大家習以為常的說法如此不同、如此對立,所以應該到處為人所知。作者對證據的介紹如此完整,以至於傳統的論述不再站得住腳。此外,作者的文筆非常好:清晰、明確、平易近人,偶爾閃耀出溫柔的幽默,以方便論述繼續鋪陳。讀這本書是種知性享受。
——喬治.蓋勒(George Gale),《後設科學》(Metascience)
作者以鷹眼般銳利的目光觀察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變化……這是以正確書寫歷史的方法寫出來的歷史。
——巴瑞.康利夫(Barry Cunliffe),《衛報》
此書以高漲的熱情寫出,流露獨特才華……作者直截了當揭露了我們祖先為了文明和政治秩序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沃爾特.謝德爾(Walter Scheidel),《金融時報》
該書對「文明崛起」的主題進行徹底和挑戰性的審視,特別關注那些在傳統歷史論述中通常被忽略的組成要素、民族和議題。
——艾莉森.貝茨(Alison Betts),澳洲雪梨大學考古學系教授
這本書很吸引人,很有創意,每一頁都使人獲得新知。才華橫溢。詹姆斯.斯科特是個傳奇。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作者
作者在《反穀》中呈現出兼容並蓄之知識分子的形象,他運用大量的資料來推翻我們對國家形成和文明的基本假設。
——愛德華.梅利洛(Edward D. Melillo),《熟悉土地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Familiar Soil)作者、美國阿默斯特學院副教授
《反穀》不僅是一種反傳統的論述,也是局外人對於農業制度演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第一批國家之定見的懷疑反應。作者關心的是城市的勞動者、農民和野蠻人以及抵抗統治者的力量。些研究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其他早期國家的人都應關注他的研究。
——諾曼.約費(Norman Yoffee),《早期城市比較研究》(Early Cit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編輯
當代反傳統的政治論述大師出版了一本關於文明起源的書。總歸一句,這書非讀不可。
——大衛•溫格羅(David Wengrow),《文明是什麼造成的?》(What Makes Civilization?)作者
這是一本探討定居生活起源、農耕、國家以及農業和游牧社會之間關係,出色、容易閱讀又具高度原創性的作品。
——J. R.麥克尼爾(J. R. McNeill),喬治城大學環境史教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