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因緣而名叫「觀世音」呢?
〈普門品〉的品題中,「普門」又是指什麼意思?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性格又為何?
這些常存於世人中的疑問,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解答!
住持數座寺院、在全球擁有上百個禪修中心,被譽為當代禪修大師的詠給・明就仁波切於2011年六月秘密出走,展開四年半被稱為「自我自殺任務」的遊方閉關。 故事從明就仁波切的溜出自己寺院的大門,朝向未知旅程的那晚開始。此舉的動機是想要拋開界定其人生的各種頭銜和地位,並探索自己存在的最深層、最隱藏面向。...
翻譯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印量遠遠超越百萬冊── 是全球七十五座主要城市、無數人們的「每日成功指南」 善用書中《金剛經》智慧法則所獲致的成就, 連投資之神巴菲特都讚賞!
關於修行,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真正達到圓滿! 什麼是小乘佛法?什麼是大乘佛法?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或許透過《維摩詰經》弟子品以戲劇性形式呈現, 打破修行方式的束縛及世間眼界的範域, 在原始佛教中建立的世界觀和修行法。
★ 心的免疫力——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 由經文、禪解、實踐的角度,解讀《心經》260字的智慧精髓。 ★ 從煩惱疾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所有要走的路、修持之道 都離不開你的心 但是,心在哪裡呢? 自己的心要自己去找 很多事情只要去練習 就能夠養成習慣 找到心,你才能安定下來 獲得真正的快樂,不再煩惱
向生氣問好:呼氣,對它微笑;只要能如此照顧它,它就不再能控制我們,你必需覺知情緒只是情緒,它來了,停留一會兒便走了。 如果你不想生氣,就不要吃進憤怒……如此,我們就從生氣中解脫了……
一行禪師寫給每一個想要修練自己,轉化內在的恐懼、憤怒與絕望的人 你有多久沒好好覺察自己在做什麼?你的身體時時處於緊張與不安? 你忙到忘了停下來看看自己與身邊的人? 現在,只要一個呼吸,你就可以回到自己,轉化內在的焦慮; 心息相依,身行安住,禪就在你的一呼一吸間。
普林斯頓大學高評分公開課程! 第一本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與佛學的作品, 解析佛教推崇的靜坐,如何成為擁有清晰思慮和持久幸福的關鍵。
佛陀的法教,賦予我一生無窮無盡的內在力量, 這個令人解脫的方法, 任何有意學習、修持離苦之道, 進而實現人類潛能的人,都能獲得! ~達賴喇嘛
「CBETA電子佛典集成」內容包括《大正藏》1-55及85冊、《卍續藏》選輯、《嘉興藏》選輯、歷代藏經補輯、《藏外佛教文獻》等等,共收錄4165部(16925卷)佛典,約有1億7千萬字的本文及校註,以及386萬筆的經文用字修訂。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
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因緣而名叫「觀世音」呢?
〈普門品〉的品題中,「普門」又是指什麼意思?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性格又為何?
這些常存於世人中的疑問,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解答!
本書為悟因長老尼講說〈普門品〉的集結,全書分為八章,首先由「何為觀世音?」、「何為普門?」起頭,再搭配長老尼平實的文字,生動的解說,讓你與經典拉近距離。
這不僅是一本佛經論述,更可透過與悟因長老尼的四個約定「讀觀音」、「背觀音」、「念觀音」以及「做觀音」,重新審視自己,思考人生種種苦果、苦因,並把信仰轉化成為具體的力量和行動,學習菩薩的大慧!
作者簡介
釋悟因
釋悟因法師, 1940年出生於台中清水。1957年出家受學於白聖長老、明宗法師、天乙法師。1959年於十普寺受具足戒。1963年畢業於中國佛教三藏學院後,依止高雄興隆寺天乙法師修學。
秉持佛門女眾可以有更大的發揮與奉獻潛能的信念,於1980年創辦香光尼眾佛學院,並接引尼僧共住、共修、共學。1985年尼僧大眾共識成熟,乃標舉香光尼僧團。現任香光尼僧團方丈、香光山寺住持、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香光莊嚴雜誌社發行人兼總編輯。
法師屢次受邀至三壇大戒會場講戒,1996年受「西方尼僧戒律生活營」之請,於印度菩提伽耶為來自英、美等17國的八十餘位尼眾講比丘尼戒,並鼓勵藏系與南傳的西方尼眾建立「比丘尼僧團」。也於2015至馬來西亞佛學院、2018年至美國舍衛精舍(Sravasti Abbey)等地,為各國尼僧或僧眾講授比丘尼僧團建僧經驗及交流新世紀比丘尼弘化案例。
2016年榮獲第15屆「國際佛教傑出女性獎」(OWBA)、榮獲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頒發第一屆「世界佛教傑出比丘尼貢獻表揚獎」、2019榮獲「嘉義縣傑出女性獎」。
著有《點石集》、《掬水集》、《以是因緣》、《心安了,路就開了》、《撥雲見月》《CHOOSING SIMPLICITY: A Commentary on the Bhikshuni Pratimoksha》。
** 原來他/她就是觀音菩薩**
有位老居士,跟我一樣,年紀一大把了。她和她先生經營一個將近三十年的麵攤子,最最搶手的就是手工水餃,每天天未亮,就已經有人排隊搶購。站在攤子前的她流著汗,手沒停過,一邊打包一邊算錢,那汗水直流浸入圍在脖子的毛巾,擦個汗都沒空。
你讚歎她的水餃還是其他麵類產品,她總是從頭說起——她先生以前是運動國手,家裡擺著整排的獎盃。原本生活過得還不錯,孩子一個個落地。直到她的公公過世,夫妻倆才突然驚覺,家中經濟一下子沒了靠山,總不能靠著獎盃養孩子吧?該怎麼辦?
一片愁雲慘霧之際,先生提議:「這樣好了,我做麵,你煮麵,我們經營麵攤,不必求人,還能給麵食增加價值。」就這樣,她跟著先生一起打拚。
她看到世間很多幻相,知道不需要用自己攀爬不到的高度,來要求自己和子女,一枝草一點露。她說:「我們就老老實實,踏實做事。」又說:「人要知人,才是有智慧;可是能自知,才是真明白。」
人類是一種「講故事的存在」。但是,任何一個人的故事,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個人故事,因為個人並不是先於社會存在的一個原子,是在社會關係中被造就的,是被生活的共同體塑造而形成的。這位老居士說的:「能自知,才是真明白。」如果你要回答自己是誰、需要什麼和想做什麼,這些問題,只有講通了自己成長的故事,理解這些經歷,如何形成了你的目標和需求,你才能真正回答這些問題。
社群的紐帶關係,不僅構成你這個人,也不只是團體中的情感依賴。就算是個人做出選擇,這些選擇依然是和所處的家庭、社會有著緊密的紐帶。也正是在這種紐帶關係中,你有了歸屬感,也知道了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
普陀山隔岸住著一個以殺豬為業的人,家中還有老母親。他大清早出去做生意,晚上喝酒,每天都是醉醺醺地回家倒頭就睡。回來時,如果母親開門稍微晚一點,就會被他拳打腳踢,還常出言不遜。
每年都有好多香客朝聖普陀山,禮拜觀世音菩薩。有天,這兒子想說,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樣的人物,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遠道來朝拜?於是他決定去看個究竟。
這人一早就乘船出發,黃昏時抵達普陀山。在山上到處逛,一座寺廟走過一座寺廟 。天黑了,他遇到一位老和尚在觀世音菩薩殿前念佛,威儀莊嚴。見到德相莊嚴的老和尚,他問:「師父,我是來找觀世音菩薩的,請問觀世音菩薩在哪裡啊?」老和尚說:「觀音菩薩外出,真不巧。」「去哪裡呢?」「聽說要去隔岸某村的某戶人家。」「某村的某戶人家,跟我家很像耶!」「是嗎?」「我如何可以找到觀音菩薩呢?」「觀音菩薩出門時,穿著一件破棉襖,反著穿鞋子的。」
兒子心想,一定要看究竟。老母親每天念佛吃素,老和尚說的某村某家——該不就是來我家啊?他急忙趕回家,回到家已經是深夜時分,猛敲門,敲門聲又大又急。把已經躺下的老母親,從睡夢中驚醒。一把老骨頭,怎應付得了這陣陣的聲響。棉衣一披,拖著鞋子,急急忙忙趕緊開門。兒子一見到開門的人,「一身破棉襖,反著穿鞋」,這一幕竟然是自己的老母親——他抱著母親痛哭,錯愕的老人家不知發生什麼?只能口中不斷念著「南無觀世音菩薩」。
日後,這個兒子會怎麼講自己的故事?永遠也繞不開那開門一見的身披破棉襖,反著穿鞋的老人家——我們在這個家庭成長,在這個社會工作,它塑造了你的身分認同、生活理想、道德感與責任意識。而在開門那個剎那,終於明白了自己所在的位置,「能自知,才是真明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內容重點,讀者可再詳參本書的解釋。其中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有個定型句,大家要反覆思量、體會,即「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個何身,可以帶入各種身分、角色、性別、職業、種族……——無論你身處何地,你的選擇與追尋,對自我的理解,都是與你所對應的環境一起,無法脫離群體與你的紐帶,在這個紐帶中,你要生存、要奮鬥、要成為你自己——觀音菩薩會不斷跟你建立紐帶,那些在你落魄或成功、快樂或悲傷,包容你、接受你、從生至老死,和你重新找回那些穩定的依戀關係、深刻的歸屬感,以及可靠的生活理想的人們,原來他/她們就是觀音菩薩。就在你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時候,就在你一心喊出:「觀音菩薩,求求你!」你就會發現觀音菩薩,抑或觀音菩薩就會發現你。
我跟煮麵的老居士結緣,是我任職寺院監院的時候。法會期間,她很熱心問我:「師父!你做法會,我來煮麵給大家吃,好嗎?」我答應了,於是她開始煮麵,騎腳踏車載來給大家吃。當時的我,已出家多年,從我重拾書本,到以一個出家人的身分參加大學聯考,大學校園的青春朝氣,至今還十分清晰——我是一個佛教比丘尼,不應該只是關在寺院裡個人修行,還要具足更多因緣,不斷學習,與人結緣。——辦法會推廣共修,共修需要有人護持大眾麵食。觀音菩薩一定是聽到我的祈求,於是分身——千手千眼來煮麵給大家吃。
然後呢?這故事還沒說完。讀者還是多多誦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心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重新面對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在災難平息中祈願,人人都能所求如意,尤其是當講起自己的故事時,是多麼滿足、多麼肯認、多麼歡喜生命中所有的觀音菩薩。
一起,時時虔誠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悟因
序於香光山寺
2020年夏安居中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