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怪傑」郭堅如何假革命之名,行害民之實?
「新疆王」楊增新主政新疆十七年,為何被刺殺?
「廣西王」沈鴻英出身草莽,橫行數省有哪些驚人作為?
有馮玉祥以筆名「璧樹」寫〈國民軍首都革命紀實〉;
亦有簡又文、鄭照、王寵惠對於孫中山事蹟的獨到觀察。
本書揭述中國近代史上諸多重要事件和軍閥實錄;
不尚清談,不發空論,力求言中有物,華而且實。
歷史傳記暢銷作家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家、企業家、質疑各項政策的黨員……他們才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但他們的故事幾乎被歷史淹沒 以人民視角書寫中國革命史的最新觀點!揭開毛澤東宣傳假面,還原中共建國真相! 人民發聲的歷史,是正史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來自...
本書為曹汝霖晚年寄寓美國所成,發自肺腑之聲,無華美文字雕琢,完整保留曹汝霖渴望救贖的靈魂。「二十一條」是日本帝國主義試圖全面控制中國人民的秘密條款。除了要求北洋政府割讓東北領土,其中第五項更要求設立日本顧問,兩國用同一軍械,警察由日本訓練,小學用日本教師,允許日僧到內地傳教,以教育之意行思想改造之實...
從支持革命到在洪憲帝制時上表自稱「臣記者」的御用報人,最終竟隨國民政府落腳台灣。薛大可一生立場變換無數,他如何看待這段過往?
「民初三大名記者」之一的徐彬彬,多篇雜誌專欄報導文章首度集結出版,內容珍貴、為研究晚清民初史的必備第一手史籍。
◎「中華民國」是誰起的名字?「中華民族」是誰後悔莫及的發明? ◎蔣介石誓師北伐,但最大功勞得給俄國將軍加倫。 ◎陳炯明並沒有叛變,他只是反對孫文破壞《約法》自立為非常大總統。 ◎課本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民國罪人。看過他背黑鍋的證據你會想:他才算國父。 你在兩黨的官方歷史文件裡,都不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混亂的1900年過去了,中國人回想起那些「舉事」的義和團的農民們時情緒萬般複雜。毫無疑問,義和團的農民們以他們面對列強的反抗起到了阻止帝國主義直接瓜分中國的作用。貧苦農民們的自發起義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反覆發生的農民革命的繼續。
這段歷史的焦點是人民! 文革爆發50週年,從人民視角重探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經典力作──《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2016年《金融時報》最佳歷史類選書 檢視中國社會底層如何經歷了一場文革魔幻之旅 更重要的是,埋葬了毛澤東主義。
從《蒙古到大清》之前,必須先看「從契丹到蒙古」; 全球化的開端,來自馬背上的草原文明。 蒙古顛覆世界史,起源於契丹打造的新國家型態; 耶律阿保機開創新時代的野望,更甚忽必烈維繫龐大帝國的挑戰!
★★★馮客經典作品全新中文譯本★★★ ★英國塞繆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得獎作品★ 改寫中國近代史的權威鉅著,了解20世紀中國史必讀之書 一場奪去至少4500萬人性命的大饑荒,是天災還是人禍? 一部傑出的歷史調查,揭示了世界歷史上最惡劣的罪行之一
黃興(1974-1916) 革命實踐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勳之一。 黃興與孫文「孫黃」並稱。 兩人因反清革命而結盟,卻在二次革命時分道揚鑣。 其由合轉分之原因為何?是否有不為人知之內幕? 且看左舜生娓娓道來……
在動盪時代巨流的衝擊下,只有革命是唯一方舟?! 孫中山、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陳獨秀 李大釗、瞿秋白、王 明、張聞天 看九位民初最具影響力的革命家,不願順從時局的牽引, 在政治、經濟、文學……等社會層面,點亮變革的花火!
和在馬背上四處征戰的其他游牧民族不同,鮮卑人在下了馬後融入中土,身處於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創屬於自己的王朝,前前後後共建立十三個政權,統治疆域涵蓋今天中國的東北、華北、內蒙古、新疆東部,乃至淮河流域,其中還包括統一北方,結束諸胡列國時代混亂局面的北魏。
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北伐中原的戰爭,例如東漢末年諸葛亮北伐曹魏,姜維北伐曹魏;東晉劉裕北伐北朝,南宋岳飛北伐大金,清朝洪秀全太平軍北伐大清等戰爭。在1926年蔣介石統帥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前,南方陣營攻打北方陣營的戰爭都以失敗而告終,僅有明太祖朱元璋自安徽起兵北伐滅元獲得全國性勝利,一統天...
他在民初這段動盪歲月中, 跟隨段祺瑞的腳步, 歷經派系鬥爭、外交危機、國族運動, 看盡官場百態,亦隨段氏起落。
記錄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等北洋軍閥政權的起落。 並以第一視角,詳細刻畫洪憲帝制、張勳復辟、西原借款、直皖系鬥爭等民初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與內幕。
本書細說一百年的時間裡,中國共產黨如何歷經革命建國並大跨步邁向社會主義。同時,還針對毛澤東以「反右」為名整肅知識分子,以文化大革命為由打倒昔日戰友,作出詳盡歷史解釋。
「我心目中所要辦的是專重文史的半月刊,但內容水準要提高,文章要充實,要兼具益智與怡情兩大條件——即要有學術性及可讀性兩美具備。定名為《逸經》。」——簡又文
《逸經》半月刊由簡又文創辦並擔任社長,1936年3月5日在上海創刊,至1937年8月20日停刊,共出36期。其中收錄「文、史」兩類,所謂「文」不僅是文學而是文化,包括散文、小說、藝術、音樂、戲劇、詩詞歌賦;而「史」則包括掌故、考古、逸聞、祕史、趣話(幽默故事)、歷史考證等。取材則中西並集,今古盡收,譯作皆有,小大悉備。內容不尚清談,不發空論,必求言中有物,華而且實,使能篇篇可讀,期期可傳。
文史專家──蔡登山從《逸經》近千篇文章中,挑出三十餘篇集成《逸經文史集粹》一書,並撰寫專文導讀。所選文章的作者多為各界閱歷豐富人士,以親見親聞為本,如遜清御醫屈桂庭自述診治光緒皇帝祕記(1936年底由簡又文在上海寓所訪問)、鄭繼成回憶親手殺死軍閥張宗昌之經過等(簡又文寫有〈忠孝勇俠的鄭繼成將軍〉)。對於孫中山的事蹟,簡又文、鄭照、王寵惠皆有一手獨到的觀察,發而為文,自是可觀。同樣馮自由、孫湜、溫一如之寫蘇曼殊也是如此,或為總角之交,或為少年好友,寫來自是親切有味。他們文筆生動,敘述曲折,更重要的是保留諸多珍貴史料,當為文史愛好者所珍藏。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