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後中日兩國關係發展陷入困境,並日趨惡化,終而導致戰爭的爆發。此段歷史糾葛的本質是「防共」,這是眾所周知,卻概念含糊;不容忽視,但未曾系統性分析的重要議題。
本書描述了日本入侵如何打亂了山西現代化的步伐,給中共提供了一個在廣大農村武裝建立根據地、建黨整黨的絕佳機會,而土改和除奸反特又如何將國民黨與閻錫山的勢力幾乎消滅殆盡,使得共產黨可以充糧擴軍,並最終奪取了全國的政權。
1.藉由大量的史料與第一手的訪查,撥去盤桓在北京才女林昭身上的疑雲,重新建構林昭的一生。 2.描繪新中國誕生前後的政治發展,包括共產黨成立、大躍進運動、文化大革命等。 3.呈現大時代下知識分子堅忍的意志與信念,以及他們面臨的認同衝突。
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本書特色: 1.跳脫中國本位,從世界史的脈絡重新解讀中國史。 2.從環境、氣候、社會變遷等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 3.透過簡明扼要的筆法,搭配豐富的圖表來展現中國歷史的轉捩點。 關鍵的時代*重要的轉折*未來的展望 掌握中國精要的最佳入門書 獻給想要了解中國,卻又不想背誦一堆...
作者後藤多聞,長期擔任日本NHK歷史節目製作人,受司馬遼太郎啟發,走訪中、台、日三地,深入考察「中華」起源。本書以「彩虹」比喻騎馬民族/胡人建立「中華」的悲壯夢想,生動描繪了歷史人物的鮮明性格,構成了宛若壯闊大河小說的歷史繪卷!
在日本著名非虛構作家上坂冬子眼中,川島芳子的命運不該就此被蓋棺論定,她的悲劇性人生與大時代背景的關係應該重新被審視。上坂冬子於是透過二戰後首次公開的新發現史料與證詞,加上與川島芳子的至親故友實際訪談,企圖重塑川島芳子這位備受戰爭牽連、被各方勢力利用而命運乖違的一生。
蒙古西征建立了四大汗國,有三個最終同化成穆斯林。所向披靡的游牧民族,為什麼成了真主的信徒? 第一本跳脫漢文與西方中心,以「伊斯蘭視野」重新書寫的蒙古帝國史。 波斯文獻 × 阿拉伯史料 × 穆斯林觀點 = 理解近代世界史全貌的必讀之作!
從階級革命、改革開放到一黨一人專政 跳脫傳統檔案及編年龐大敘事 劉少奇的無腳床、毛澤東的藏書齋…… 〈義勇軍進行曲〉、〈東方紅〉、〈我的祖國〉 從領袖逸聞到流行「紅歌」逐一解碼 歸納百年大黨各階段關鍵特質
本書是作者「東南集團與五四研究系列」首部曲,追溯東南集團人際網路及運作模式,分析社會精英對上海風潮的幕後指導,為五四運動提出新的解釋,也揭示東南集團的深層活動。 作者兼顧宏觀和微觀,除勾勒歷史演進的主要脈絡,也對重要事件作深描細寫,還原真實世界的瞬息萬變。本書作為五四新論,改寫了我們長期認識的五四...
本書由作者所發掘的大量日軍原始檔案為基礎,再與國內戰史檔案做比對,針對1933年日軍熱河作戰(中國稱長城抗戰)進行了國際對照考證。 其中曝露了第二十九軍喜峰口大刀隊殺敵紀錄的虛偽,釐正臺海兩岸戰史紀錄中的種種謬誤,並指出以政治宣傳取代歷史事實、將抗戰史作為民族精神教育手段的方法面的弊病,是對今日已...
所謂東北行轅,全稱是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行轅主任先後為熊式輝、陳誠,是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中國東北地區的軍事、政治總樞,對熊式輝、陳誠個人的政治軍事生涯,東北地區的局勢變動,以及全中國的國運,關係十分重大。 抗戰結束,國民政府在東北地區面臨了很惡劣的局勢,先是設立了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後來...
所謂東北行轅,全稱是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行轅主任先後為熊式輝、陳誠,是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中國東北地區的軍事、政治總樞,對熊式輝、陳誠個人的政治軍事生涯,東北地區的局勢變動,以及全中國的國運,關係十分重大。 抗戰結束,國民政府在東北地區面臨了很惡劣的局勢,先是設立了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後來...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漢學家卜正民重磅鉅作★★ 一部創新的、顛覆傳統的歷史論述 爬梳中國與世界之間近八個世紀以來的關係 了解中國對外擴張背後的「大國」邏輯
中華民國臺灣――既非「中華民國」也非「臺灣」! 蔣介石如何「借殼」民國,讓臺灣建國「上市」? 分析冷戰時代,臺、美、英、中、蘇、聯合國等各方角力 完整解答臺灣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地位爭議!
日本為了對蘇備戰與防範共產主義滲透,以中國大陸為基地推動防共國防;中國則基於國家統一,國民政府以中共為對象展開武力清剿。雙方雖同為防共,但概念不同、認識亦異,合作防共因此有一番折衝與對立。
本書嘗試從中日糾結交錯的防共議題出發,考察兩國關係曲折變化過程,並探討因防共問題引發中日蘇三角錯綜關係,同時注意到由此牽動德、英、美等國和戰動向,擾亂東亞國際局勢,觸發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之中日外交戰變遷歷史。
作者簡介
蕭李居,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史館簡任協修。研究領域為民國史、近現代中日關係史、臺灣政治制度史、影視史學,著有〈國民政府對德日「防共協定」的因應〉、〈中日華北「防共協定」與1936年日本對華政策〉、〈國防會議的設置與法源初探(1952-1967)〉等論文,以及〈盧溝橋事變與戰爭的爆發〉、〈戴笠與特務處情報工作組織的開展〉、〈日本布局大東亞共榮圈及其擴張〉等專書論文。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