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世界史的11扇窗
0 篇書評

1723,世界史的11扇窗

接觸、匯聚與開創,從全球史中的人物,看見現代世界的格局與變化

2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3/12/2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20.9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570871913
  • eISBN: 9789570872163
  • 字數: 156,791
紙本書定價:NT$ 550
電子書定價:NT$ 550
電子書售價:NT$ 385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購買領書額度

十幾位誕生在1723年的人們,開展出世界史的11扇窗
關於他們以及世界的故事……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315

      作者伍德在書中指出,美國不同於其他基於共同的語言、宗教或民族而建立的國家,美國的立國根基其實是共同的政治信念、是憲法中的精神。因此,美國人需要不斷回頭去肯認這些締造憲法者的價值理念、省思這些「國父們」的原初意旨,進而去叩問這兩百多年的民主實驗,究竟會帶領美國人共存共榮、還是走向分崩離析。   ...

  • 電子書: NT$ 442

    從青銅時代至今日局勢,理解中亞史重磅經典之作 顛覆游牧民族=野蠻人的刻板印象 中亞的璀璨文明,照亮了整條路上絲綢之路 絲路上帝國的歷史,就是中亞各民族的歷史 ★ 榮獲美國出版協會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 ★

  • 電子書: NT$ 299

    從高棉帝國崛起到日本帝國殞落, 亞洲七大帝國的興衰起落。 由世界知名傑出學者組成撰述團隊, 仔細審視亞洲七大帝國在形塑當今世界文明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曾經雄霸一方的亞洲,是否可能再次偉大?

  • 電子書: NT$ 385

    全球跨度的深入探索,世界史最有力的全新詮釋 爭奪食糧烹調成強者盛宴,控制飢餓是征服人民的關鍵 國家權力的槓桿,如何撐起一座全球貿易的穀物糧倉?

  • 電子書: NT$ 630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

  • 電子書: NT$ 254

    中國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從歷史角度重新探討「東亞」與「現代」的關係。 我們熟悉的東亞近代大歷史,是否建立在東方閉關鎖國、西方開化進步的刻板印象上? 讀懂歷史,反轉鏡像,發現真實的東亞!

  • 電子書: NT$ 420

    從二○一一到二○一六年,何偉以《紐約客》特派記者身分,舉家遷往開羅,報導自二○一○年末「阿拉伯之春」後,埃及所受的影響以及局勢變化。在這五年內,埃及經歷了兩次總統更換以及軍事政變,在他筆下,就像是在為最古老文明記錄一段劇烈動盪的片段現代史。

  • 電子書: NT$ 560

      為什麼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民族國家裡,卻對帝國大唱讚歌?   帝國難道不是殖民、侵略、種族歧視、宗教壓迫、不平等條約的化身嗎?   不!——   本書以權力運作、差異政治與互動交流為分析核心,   直探兩千年來各大帝國的權力政治,徹底顛覆你對帝國的負面認知。

  • 電子書: NT$ 403

    「古羅馬,很重要!」 一部寫給當代的全方位羅馬史 全球翻譯超過23種語言,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耀眼帝國,榮光不滅! 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全球矚目的劍橋教授瑪莉‧畢爾德隆重鉅作

  • 電子書: NT$ 336

      日本學者小倉貞男曾長期擔任《讀賣新聞》西貢(今胡志明市)特派員,第一線觀察越南社會數十年來的脈動與變遷,甚至親身經歷越戰;可謂窮盡他一生心血的代表之作——《半島之龍》,以清晰的學者之思,流暢的記者之筆,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完整解答越南史。

  • 電子書: NT$ 315

      本書是劉仲敬「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品之一,從吳越、江淮民族的起源談起,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跳脫傳統的中國框架,建構專屬吳越、江淮民族的歷史。   劉仲敬以「民族」為核心,重新解釋大一統的東亞帝國歷史,從而挑戰梁啟超當年發明的「中華民族」概念及以此為基礎的中國歷史建構。他認為,歐洲民族國家的歷史...

  • 電子書: NT$ 616

      【歐洲戰後的歷史發展,給予台灣讀者的四點反思】   一、了解這段歷史,才能理解歐洲對中國的綏靖態度。   二、國家是討論的根本,唯先有「國家」,才能談「超國家」組織。   三、民主體制要靠決心與實力守護,沒有民主,就沒有自由。   四、唯有落實轉型正義,是個「正常國家」,再來思索走向「福利國家」...

  • 電子書: NT$ 434

    「如果你只讀一本關於冷戰的書,這就是那一本書。」 首部以全球為視角、最完整的冷戰通史 美國歷史學界最高榮譽班克洛夫特獎得主、冷戰史權威文安立集大成之作 以宏大的時間跨度、寬闊的空間視野、睿智獨到的分析 對21世紀以來冷戰研究新方法、新領域的全面概括

  • 電子書: NT$ 618

    繼《看得見的世界史》與《德意志》,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又一攜手磅礡巨作 藝術史大師尼爾・麥葛瑞格帶路,探索信仰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複雜歷史與關係

  • 電子書: NT$ 208

    ~拆解大航海時代的「強國煉金術」~ 改寫歷史的不是偉人名將,而是真金白銀! 從錢眼中,重看大國興衰史後的經濟真相。 ★當當網99.7%好評!

  • 電子書: NT$ 476

    全球史的上乘之作 2021年英國國家學術院全球文化理解圖書大獎   從全球南方水域的觀點,描述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史 顛覆傳統西方中心論點, 從地球南方海洋民族視角重述當代世界的塑造歷程  

  • 電子書: NT$ 672

      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近七個精銳師一舉越過北緯三十八度線,揚言要在三週之內解放整個南方地區。此時在華盛頓,杜魯門總統及其高級顧問們正就敵人的意圖展開唇槍舌劍的辯論。這次進攻是俄國人的授意而北韓只不過是莫斯科手中的一顆棋子嗎?或者,敵人意欲聲東擊西,而這次行動也許是共產主義妄圖稱霸全球的第一...

  • 電子書: NT$ 560

    如果文明社會是一個人,他的名字是──教養 「什麼是教養?」 教養等於教育程度嗎?代表自律、自制、有禮貌、守規矩?它是人的氣質與風骨?是知識、行為態度、審美能力還是生活風格?也許「教養」的概念有些抽象,難以捉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許多人心中仍有一把尺,若聽到別人批評自己沒教養,任誰都會有汗顏羞愧、無...

  • 電子書: NT$ 560

    蛋白質與卡路里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 第一本從帝國糧食供需、殖民及戰地飲食角度出發, 全方位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與後果的歷史專書。 莉琪‧科林漢繼《帝國的滋味》之後又一重磅著作。

  • 電子書: NT$ 364

    震撼登場!大膽挑戰既有歷史脈絡, 今日全球化並非肇始於十五世紀末的哥倫布時代, 西元一千年——才是真正全球化的濫觴。

  • 詳細資訊

    十幾位誕生在1723年的人們,開展出世界史的11扇窗
    關於他們以及世界的故事……


    十八世紀的世界是這樣的,大清帝國擴張至極盛、日本江戶幕府穩定統治、越南建立新的政權、歐洲啟蒙運動勃興、美洲獨立戰爭開打、法國大革命爆發……但這些事情的影響,都不限於一時一地,而是牽動著整個世界。那是全球化初始發展的時刻,也是各地文化日益密切接觸、匯聚,並開創出現代文明的時代。

    《1723,世界史的11扇窗》是部全球微觀史的力作,由11位歷史學者共同創作,聚焦世界史中十幾位獨特多彩的人物──其中許多是中文世界鮮少、甚至未從研究過的。這些誕生於1723年的人們,看似生活於迥然相異的環境與文化脈絡,卻以不同形式共同參與了世界歷史的進程,留下深刻的足跡,並創造出今日的全球社會。透過他們的生命歷程,本書以新鮮甚至帶有實驗性質的形式,呈現出世代、時代與世界史的多層意義。


    國內外好評推薦
    《1723》一書,讓讀者從東至西,從中國到英國,管窺看到了十八世紀的文化、思想與政治大潮流,確實為世界史的一部佳作。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伯嘉

    本書收錄的論文透過研究特定人物的傳記,解釋為何一個任意的日期──1723年──可以激發歷史反思:關於世界觀認知的改變,而這些轉變既來自先前的發展,也影響未來的事件。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作者/主編簡介

    作者:孔令偉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暨歷史學系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世界史視野下的元明清中原與域外交流史、滿蒙藏語文學。

    作者:王汎森
    臺灣雲林人,1958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研究領域以十五世紀以降到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史為主,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

    著有《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譯本《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等書。

    作者:李仁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文化史,著有專書《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

    作者:汪采燁
    英國伯明翰大學歷史學博士,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法國大革命時期政治思想與文化、近代英國婦女與文化史。著有〈法國大革命期間英國各派對於出版自由之辯〉和〈法國大革命的道德反思──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政治思想研究〉等論文。

    作者:張存一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主要研究興趣為十八世紀法國思想與知識史,尤重「百科全書作者」(Encyclopédistes)知識編纂與思想發展間的關係。

    作者:張省卿
    臺北輔仁大學博館所所長及歷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領域為東西交流史,著有Natur und Landschaft、《台北城官廳集中區》、《東方啟蒙西方》、《新視界》等專書。

    作者:陳禹仲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歐美政治思想史、近代早期歐洲史、當代政治理論等。

    作者:鄭永常
    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專長明史、東南亞史、東亞海洋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作者:謝佳娟
    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領域包括近現代歐洲藝術史、印刷文化、收藏與展示史、藝術史學史。

    作者:藍弘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中,著有《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帝國」概念在漢文圈的翻譯與流傳:從幕末日本到清末中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3本第1分,2022)等。

    主編:陳正國
    愛丁堡大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英國商業與殖民歷史。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239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