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聽‧臺中國家歌劇院
歷經十年規劃、五年主體營造、兩年內裝整修及一個月的試營運,
臺中國家歌劇院終於在今年9月30日正式開幕。
不但是台灣近年來首座落成的現代化劇場,
更讓中部地區的表演藝術活動終於有一個專業場所。
除了能夠帶動藝文環境的領頭羊功能外,
由日本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打造的「美聲涵洞」,
全館無直角的設計,也以「最難建築工法」躍上世界版面,
硬體上也十足具備話題性,成為臺中新地標。
在開幕之際,本期《MUZIK》率先進入館內,
從硬體建築到軟體營運,從開放前台到潛入後台,從專業觀點到旅遊資訊,
邀您在紙上進行一趟歌劇院之旅,一起「洞聽.臺中國家歌劇院」!
音樂家與他的情人們 告子曾對孟子說:「食色,性也。」禮記亦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自古以來,「麵包」與「愛情」都是讓人無可迴避,又好奇不已的生活大事,樂壇中人自不例外。 在愛樂者心中,對於遙遠已然故去的作曲家們、中至國際舞臺上的一線名流,近到身在我們左右的音樂人伴侶,或多或少都有...
鋼琴完全讀本 提起「樂器之王」的名號,非鋼琴莫屬。它能發出豐富音色與巨大音量,堪與管弦樂團匹敵,而古往今來為了鋼琴寫下的獨奏曲數量之多,其豐厚典藏幾乎能與其他所有樂器獨奏樂曲的總和相提並論。鋼琴的優越性能,必然歸功於其精密的構造。幾乎每位作曲家的房間裡都有一架鋼琴,甚至許多讀者的客廳裡可能就有...
圖解.馬太受難曲 西方古典音樂的起源與成長,始終與宗教息息相關,而在偉大作曲家們蔚為大觀的宗教音樂作品之中,最讓人不敢輕易碰觸的巔峰,又當以《馬太受難曲》為最,它動輒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演奏時間、出自聖經原文的故事藍本,加上沒有「表演」、只有「唱頌」的全德語臺詞,在在令人頓感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而...
作曲家的生死簿 人生自古誰無死,即便是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音樂家們,也曾經用血肉之軀確確實實的活過一回,本次特企將細細探討生與死這門深奧的命題。讀者們可以站在診療台上,細究那些讓他們歷經苦痛、掙扎著死亡的疾病來源;也可以在坐觀眾席上,觀望生於黃金年代舞台的他們是如何和同時代的作曲家角力──即使兩...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上)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三問 其一:這32首鋼琴奏鳴曲,要花幾個晚上才能彈完? 答:通常要7到10夜。 其二:當初作曲家花了多少時間譜成? 答:從作品3的第1、2、3號開始,到作品111的第32號,前後共計27年餘,幾乎橫跨貝多芬的整個作曲生涯...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 在9月號介紹貝多芬前20首鋼琴奏鳴曲與1800年左右的生活之後,本期「完全典藏版-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我們將由貝多芬最受歡迎三首奏鳴曲——《華德斯坦》、《熱情》與《告別》切入全集的後半部,並以《貝多芬與他的贊助者》與《貝多芬與...
古典樂名曲 究極100 為何我們還需要古典樂曲單?坊間「古典樂入門」的書一字排開,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你應該認識的古典樂XX首」、「您不可不知的古典名曲OO首」等標題,彷彿只要聽完這些曲目(通常為80到100),就足以「應付」古典音樂的基本認識,至少在出現「登登登等!」的時候,可以立刻回答:「啊!...
當月特企 關於克勞德的一切All About Claude 德布西.百周年Debussy, 1862~1918 1918年3月25日,克勞德.德布西在直腸癌的惡化病情,以及前妻要求高額贍養費的精神壓力下,逝世於德軍猛烈進攻的一戰巴黎。由於戰事吃緊,一直到隔年才能舉辦德布西的葬禮,入土為安。...
解碼・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的魅力到底在哪裡?一場誤打誤撞的美麗巧合,讓海頓從此放不下實驗與發揮的精神,振筆創作。這個精巧打造給作曲家寫的「神秘盒子」,若您只是注意到它不甚華麗的外觀,或許連打開的慾望都沒有。但若將四條完美交織的角色解碼,你會發現作曲家把自己的生命、出人意外的天才想法都藏在裡頭。 ...
BRSO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1945年成軍於德國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BRSO),在古老樂團知名品牌林立的歐陸上顯得相對年輕;...
她們的小時代 何謂歷史?有個打趣的說法:就是「他的故事。」(his+story=history) 其實history的字源來自希臘文,跟「他的」或「她的」沒有任何關係,這只是個玩笑。但我們目前所熟知近三百年來的西方古典音樂史,通常都由男性音樂人,尤其男性作曲家,扮演最核心的主角,確為不爭...
【當月特企】 指揮 指揮,一直都是管弦樂團演出的靈魂人物。除了少數強調「無指揮」的特例外,樂團演出的優劣,指揮佔了最大的關鍵因素,觀眾們在選擇音樂會時,「指揮」也一定是考量的重點之一。資深一點的樂迷,還能夠針對各個指揮的演出,評斷出屬於他們個人的特色,進而找到自己喜歡的指揮,如數家珍。 ...
他解剖屍體、他吸鴉片、他還差點成為殺人兇手。他好大喜功、狂狷不羈、音樂橫空出世。在同代聽眾來得及理解他幾無章法、詭譎多端的作品之前,他的想像力已經點燃了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燎原之火。他是白遼士。在他死後150週年,讓我們重返白遼士的浪漫革命——革命不是用來理解的,而是用來感動的。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的柴科夫斯基 乘著2019年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眾聲沉澱,且將心眼回眸一個多世紀以前的歐俄大地——舉目不識、萬般陌生無妨,只消哼起熟悉的一段旋律,可能是玩具人偶的俏皮、協奏曲鋼琴與小提琴的華麗、1812的鐘聲交織不絕砲響,也或許是交響曲宿命難改的欲言未盡——履霜北國的堅冰...
那些年,我們都沒聽的柴科夫斯基 在尼可萊.魯賓斯坦把《暴風雨》介紹給梅克夫人之前的更早,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剛剛建立、莫斯科音樂學院行將草創的「天地玄黃」之際,西方古典音樂在東斯拉夫的「宇宙洪荒」,是柴科夫斯基成長茁壯的起點,也是俄羅斯音樂文化的轉捩關鍵。 褪下芭蕾舞鞋、拉下歌劇舞臺大幕,暫...
MUZIK 編輯台
2006年10月,《MUZIK》第一期上市,以「一生中不可不聽的80張唱片」的封面專題,打破臺灣長達五年多沒有古典樂雜誌的情況,成為了市面上唯一一本古典樂雜誌。2016年10月,我們十周年了。在從一位數轉至兩位數的本期,《MUZIK》進行了睽違4年9個月的改版,以全新的面貌,再次面對讀者。
在上次的「雙封面」改版,我們以「30音樂家」、「音樂關鍵字」、「當月特別企劃」等專題,耙梳古典音樂史中重要的人物與知識。從本期開始,我們又回到了單封面的設計,每月帶領讀者,探索新的古典樂議題,構築新的想像音樂方式。
本期封面主題是「洞聽.臺中國家歌劇院」,中部第一個專業現代化表演場館的開幕,不只在地人期待,全台的藝文愛好者也都引頸期望。您已經趁著9月試營運時,搶先進入參觀了嗎?本期我們將由裡到外,從硬體到軟體,帶大家先在紙上閱讀這個美聲涵「洞」,「聽」見它最閃耀的開幕時刻。
同時,臺灣音樂市場近期發生的大小事,我們將以「音樂進行式」的特殊開本剪裁,呈現在大家的眼前,不論是值得推薦的音樂會資訊、最新的來台音樂家專訪、新發行唱片的評論,或是歷史錄音與名盤的探索,都在這塊美妙的新單元中,與讀者娓娓道來。
這些年來受歡迎的專欄,當然也不會消失,除了熟悉的主題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專欄,有主筆開闢新的系列,也有加入《MUZIK》陣容的矚目新血──究竟是誰呢?還請睜大眼睛,仔細尋找!
過去,我們著重於介紹與理解;現在,我們開始發現與創造。用比起過往加上數倍的篇幅,把封面主題「說好說滿」,也誠心期盼您,一起加入我們這趟嶄新的旅程。希望十年後,我們還能在此相會。
【MUZIK No. 113閱讀焦點】
1. 聲音映像: 戰地女記者
聆聽一位愛音樂,懂音樂,又敢玩音樂的導演來獻技,到處都可見靈光和巧思,加拿大導演Xavier Dolan的《雙面勞倫斯》(Laurence Anyways)就讓我們遇見了一次全新經驗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因為,他拿掉了該曲最著名的命運敲門聲。
賞析電影音樂之前,都得要先了解電影內容,本質上,《雙面勞倫斯》只是一部愛情電影,它的複雜度在於男主角Melvil Poupaud飾演的Laurence明明是個大男生,也和Suzanne Clémen飾演的女友Fred享有濃烈的雲雨情、雨水歡;只是那一天,Laurence突然告訴Fred:「我心底一直有個聲音在呼喚著我,要我回復女兒本色。」
2. 雙響炮: 「馬勒八」的「大」與「跨」
在韓國首爾剛開幕不久的樂天音樂廳,8月25日演出馬勒第八交響曲,香港的「維港音樂節」(7月15日至8月28日),亦於8月28日演出「馬勒八」來作為壓軸節目,這除取其「龐大」之勢來閉幕,主要仍是藉此展示由維也納和香港兩地的音樂家來共同完成這項規模龐大的演出,這其實亦正是「馬勒八」其中一個特色:「跨」。
3. 音響遊樂園: 「攝影眼」與「音響耳」
有沒有人想過一個問題:如果音響真的能夠「忠實還原」,而身價越高貴的音響又真如那些廠商所宣稱的那樣,離忠實還原這個目標越近的話,為什麼我們在音響展上,進入每一個格局大同小異的房間裡面,聽到的聲音卻是天差地遠的不同?答案很簡單,音響跟「忠實還原」的差距實在太大,至今我沒有聽過任何一套音響系統,會讓人以為自己在聆聽真實的音樂演奏。
編輯精選
‧Soap Opera歌劇八點檔: 動搖國本的愛情(胡耿銘)
‧廠牌大觀園: 劍神一笑,飛刀無憾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