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作者多年來所寫的各類散文、包括生活憶往、序言後記等文;
這些隨筆記錄雖然無學術方面之高論,
但葉嘉瑩在每篇文字的字裡行間都流露出真摯的情感、體現了她的精神樣貌。
本書從尋根之旅回溯探源,印證葉先生對於古典詩詞之深刻體會,
感受其生活交遊、為人治學的生命情懷,開闊讀者的心靈視野。
本書是葉嘉瑩四○年代聆聽顧隨先生詩詞講課的記錄。 顧隨先生對詩歌敏銳的感受力與深刻的洞見,不僅是授業解惑的老師, 對於葉嘉瑩人生學問的影響亦極為深遠。 書中融會通達的解析,文字淺白而意寓深刻,讀者可自其中得到極大的啓發。
書中就「興」的作用,列舉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位身世、風格各異的詩人作品為實例,從形象、結構上剖析其所傳達出感發生命的深淺厚薄,理論與例證相輔相成。在淺顯雅潔的字句中,引領讀者體會古典詩歌的精粹。
從秦漢以迄隋唐,詩人何止千數,筆者將往昔所欣賞、所熟知的詩人挑出六十位,按其生年先後,逐一介紹給讀者,讓我們共同來分享其詩趣巧思、生活遭遇;那些詩人就是:屈原、宋玉、蘇武李陵、蔡文姬、王粲、曹植、阮籍、張華、左思、陸機、陶潛、謝靈運、鮑照、杜審言、沈約、謝眺、庾信、薛道衡、楊廣、王績、駱賓王、盧...
「我對詩詞的愛好和體悟,可以說全是出於自己生命中的一種本能。無論是寫作也好,講授也好,我所要傳達的,都是我所體悟到的詩歌中的一種生命,一種生生不已的感發的力量。……透過這些作品,將這些詩人詞人的生命心魂,得到再生的機會。使講者與聽者、作者與讀者,都得到一種生生不已的力量。」
學養深厚、融貫中西的葉嘉瑩,對於中國詩詞的研究與推廣不遺餘力。她自謙是個不斷辛勤工作的詩詞愛好者,詩詞的研讀並非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她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葉嘉瑩雖然高齡九十,仍舊腰桿筆直的站著授課,這不僅是對於教職的一種尊重,她更希望在文化傳承的長流中,讓更多人了解、欣賞與體會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和其中蘊含的深遠意境。
作者簡介
葉嘉瑩
1924年生。1945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自1945年開始,任教生涯長達六十五年以上。曾在台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任教十五年之久,1969年赴加拿大,被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並曾先後被美國、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學以及大陸數十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此外,還受聘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及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並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臺灣輔仁大學傑出校友獎與斐陶斐傑出成就獎。2012年被中國中央文史館聘為終身館員。
1993年葉嘉瑩教授在天津南開大學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並捐獻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萬美金)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用以吸引和培養優秀人才,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唐宋詞十七講》等多種著作。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