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老味道,發現新滋味
在時光中慢燉一場火候十足的盛宴——
不只有回憶,探尋文化遺產級的美味足跡,
深入歷史考據,解構今昔飲食文化的DNA,
跟著魚夫,一起漫遊在飄香四溢的臺北街角!
繼《臺灣味道》、《臺灣肚皮》之後,焦桐對臺灣飲食文化踏查的最重要書寫,是【臺灣味道三部曲】的第三部,足以甦醒人人的舌頭,不論餓時或飽時。 全書46篇文章寫下這些美味的故事──臺灣啤酒、鹹湯圓、地瓜粥、蔭豉蚵仔、菜脯蛋、薑絲大腸、紅糟燒肉、梅干扣肉、封肉、爆肉、鴨賞、櫻桃鴨、萬巒豬腳、文山包種茶、木...
*本書恕不參與2023線上國際書展3本75折優惠 12年前,她在廚房料理台找到人類學的廣袤田野, 從此甘心樂意「土著化」,做廚房裡快樂踏實的人類學家。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她的學廚初心和餐飲見聞, 更以知識與實務結合的新型態寫作, 開啟一代華人飲食書寫的新風潮。 53篇學廚筆記...
曾被笑廚藝不精的她,到「黑帶廚藝學校」學藝,去名流餐廳打工、擔任J.J. 亞伯拉罕私廚,成為史蒂芬・史匹柏作品的食物造型師⋯⋯光鮮亮麗的背後,更多是小人物離鄉背井奮鬥的苦與樂。 在最華麗跟最心酸的界線,一道道美味的五星級料理,是一般人吃不起的珍饈,往往在喊卡之後,轉身卻成為富人不需要的廚餘。...
一只青花小吃碗,勾勒出台灣各地閃爍的歷史星圖 ★小吃是一種文化展示,小吃碗亦是一種文化展示 ★八家經典小吃+碗盤商,揭開台灣小吃食碗身世之謎 ★從大眾走到專業市場,細繪台灣陶瓷發展史
府城一味,就是料理背後的人情味。 生活在臺南,無論一日或十天、一年或十載, 只要能發現這一味,就可品嘗這座城市的美味精髓。
《只想一個人,不行嗎?》時而抒情時而犀利,捍衛想要一個人的權利, 《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娓娓道來家鄉故事,既是感性又是懷舊, 獨立評論@天下專欄作家米果的食療札記好評出版! 在自律的日常生活中,自行料理三餐是種幸福也是對自己負責, 這其中還包含了對生活的堅持、對記憶的依戀與享受下廚的自在樂趣...
★親繪插圖:垂涎欲滴,躍然紙上
★索驥地圖:簡單好查,攻略在握
★QR code:影片帶路,大快朵頤
食食通作家魚夫,40年深度採訪,精選55道好味!
從少年吃到壯年,從迪化街吃到東京銀座,
時間在走,心境在轉,不變的是──
伴隨料理而來的美好感動。
20歲北上求學,拿著本來要買校服領帶的錢,初嘗當年堪稱高貴的西門町鴨肉扁,魚夫開始了饕客人生。進入當年匯集大江南北飲食的中華商場,老夏的水餃、老陸餡餅、孫家小籠包、真北平、點心世界……一間又一間,成為他日後挑嘴的罪魁禍首,再也回不了頭。
飲食是文化的形體,文化是飲食的內心,而時間則是催化劑,讓兩者基因重新編碼,發展出更豐富的面貌。魚夫的美食地圖,恰也見證了臺北經濟重心的轉移與再興,讓美味中也帶著濃厚的臺北記憶。
不論與至親圍桌共享,還是當個孤獨的美食家;不管是傳承老店,還是創新餐廳;無論是銅板美食,還是星級料理;從媽媽的手路菜、路邊攤小吃到異國料理、山珍海味,皆在餐桌上散發著光芒,各有各的精采。而且,總在廚房的後面,有著說不完的歷史和人情故事。
且讓鑽研美食40年的魚夫,為您慎重端出這55道讓人身心飽足、吮指回味的珍藏好食光。
作者簡介
魚夫
作家、畫家、美食家、生活家。
興趣廣泛,不愛墨守成規的雙子座,曾任報社主筆、漫畫家、主持人、電視臺總監、動畫公司老闆、大學教授。
半百之後,遠離臺北的喧囂,移居臺南享受慢活人生,探尋各地的飲食和文化,藉著畫筆與鍵盤和大家分享。
著作等身,圖文並茂為其特色,近期著有《雨的布魯斯》《臺南巷子內》《臺北食食通》《戀戀故鄉屏東行》《桃城著味》等作品。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