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封信,五十個議題
橫跨了十五年的時間
從孩子小時候,寫到孩子長大了
不罵,力量更大 汪培珽手記拾:姊姊十六歲弟弟十三歲,那年的故事 孩子做錯事,也不罵? 為什麼要用罵的? 好好說沒用啊! 所以罵就有用了嗎? 沒。 既然沒用,為什麼還是繼續罵?
父母的腦袋裡都是糨糊嗎? 剝奪孩子「靠自己」的機會,等同剝奪他們的人生樂趣。 愛和寵溺,只有一線之隔,卻不難分辨。 會使孩子習慣變差、人格變形的,是溺愛。 真正的愛,只會帶領孩子漸漸邁向成熟和獨立。
這一年,她十五歲,他十二歲。 如果《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爸爸、媽媽,你們已經過了有效期限。 但生活沒有結束,親子間的故事還在進行, 效期過後,父母與孩子對話將如何流轉演變?
好師傅會罵人嗎? 即使你還未開口罵,孩子已能感受到你散發出來的負能量。 好的師徒關係,是讓孩子發自內心喜歡你、尊敬你,想要跟你一國。 罵孩子,不單單會破壞你們的關係,還有影響一輩子的後遺症。
姊姊說:「這是青春期的快樂。你們都沒經歷過,太可惜了。」 父母有一千個理由也沒用。 能說服孩子的,是你們之間有多少心平氣和的對話。 快進入青春期,或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表面要開始叛逆了。 但叛逆的心,不等於不需要關心。 在這個階段,還是需要父母的陪伴。 即使孩子表面不需要你,我們也要默默守候。...
「你不要這麼沒耐心嘛。」先生說。 我當時沒反駁,只是默默聽著。 坐在床緣的我,突然有種好大的失落感,久久不能平復。 因為我知道,我真的很不應該這樣對孩子。 汪培珽手記 姊姊十二歲半,弟弟十歲,那年發生的故事
放手,是門功課,需要練習 「你敢讓她去跳?」朋友從電話那頭傳來好大的問句, 語氣中頗有「這麼大的險,你怎麼敢讓孩子去冒呢」的意思。 我沒有回答,只在臉上露出一抹微笑。
「小孩快要讓我抓狂了。請問:理智斷線前的三秒鐘, 我可以做什麼防止自己不理智的行為和言語? 假想一下:一年後,地球就要毀滅了。 假想一下:有一天,你的孩子對他的孩子,也抓狂大吼大叫。 假想一下:有一天,你老了,換成孩子對你抓狂大吼大叫。 我猜,第三個,最有效。 多數父母都知道怎麼教小孩 我們缺少...
你好愛孩子。 只生一個不生了。 你好愛孩子,也好想辭職回家帶孩子, 還是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 為什麼? 這是一本百年大計之書。 它關係你的幸福指數,也關係整個國家的幸福指數。 生兩個孩子,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自己的幸福。 辭職回家帶孩子,也是。 人生最美的時光,就是那段日子。
如何只靠父母,就讓孩子聽英文像聽國語一樣好? * 弟弟四歲時,將美國小學二年級程度的300字英文故事書,一字不漏地說出來。 * 姊姊七歲時,用英文講了30分鐘自己即興編的故事,讓弟弟聽得興味盎然。 * 小四的姊姊,聽完31卷49小時的《哈利波特》錄音帶後,開始閱讀700多頁的英文版《哈利波特》……...
★韓國上市一個月,熱銷20,000本。 ★YES24網路書店,9.6顆星好評! ★超過10,000件心理諮商個案的人氣心理師★ 現在開始,是母親和女兒都要「活出自己」的時代。 「為什麼母親在傷心時,不對兒子而是向女兒訴苦?」 「為什麼母親看到女兒幸福時,除了欣慰卻也有些嫉妒?」 ...
薩提爾親子對話專家李儀婷,從實戰經驗淬鍊超強親子對話練習, 30 種失控情境 x 3個對話工具 x 3道安全卡榫 x 3不1要, 超擬真實作練習,讓你三言兩語,扭轉親子、手足間的情緒困境。
【本書特色】 1. 針對0~6歲,根據幼兒發展特性,以案例和實際教養訣竅呈現的「蒙特梭利家庭教育」教養專書。 2. 分三大部分介紹【理論篇:父母最常有的教養盲點!】【實踐篇:教養從讀懂孩子開始!】【心態調整:教孩子,從準備好自己開始!】從教育心法到理論實踐以及心態調整,內容最全面。 ...
最好懂的兒童發展專業知識 《聽寶寶說話》暢銷增訂 幫助父母一次掌握支持幼兒發展的關鍵五力 為孩子預備一生幸福的基礎
不管結婚沒、生小孩沒、有疑問沒──任選一個議題,拿來聊天也不錯。
例如:「過胖的小孩,是誰的責任?」
例如:「做錯事,一定要處罰嗎?」
例如:「你會在背後說孩子的壞話嗎?」
例如:「限制小孩看電視,只會讓小孩更愛看電視嗎?」
如果結婚前,誰規定必須先跟另一半討論這些問題,以後家庭應該會更和樂。
或是,直接決定「這個婚不結了」。
例如有人問,「兒子才六歲,就會頂嘴,不吃軟也不吃硬,該怎麼教?」
汪培珽開始回想自己的經驗──她家的姊姊弟弟是喜歡吃軟還是吃硬呢?
結果發現他們兩種都不吃,原因不是因為「挑食」,
而是媽媽從來不餵他們「不對」的食物。
什麼叫不吃硬?就是有人仗著優勢和權威,逼迫你就範,但是你不肯。
什麼叫不吃軟?就是有人死纏爛打求爺爺告奶奶地拜託你聽話,但是你不肯。
簡單來說,給人吃硬,用的就是威脅。給人吃軟,用的就是利誘。
她想問你的是:「你自己喜歡吃哪一種呢?」
例如有個大學生說,「將來我想賺大錢幫父母買房,讓他們過好日子。」
汪培珽卻說:「不要把孝順父母當成人生目標。」
每個人都只有一輩子好活。報答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活出你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的人生目標,就是賺大錢讓父母過好日子,那麼,當初他們根本不該生小孩,
不生小孩省下的錢和力氣,他們的好日子早就開始了。
她想問你的是:「人生的重心,包括父母嗎?」
例如許多父母把小小孩送人二十四小時看顧,只在放假接回家。
她想問你的是:「如果孩子一生下來,就已經大學畢業,你要嗎?」
許多人會說,那是不得已的。
汪培珽說:「不得已,從來不在討論範圍內。」
不過她也想問:「人生的大小事,遇上一點選擇也沒有的機率,到底有多高?」
當我們把生命裡值得珍惜的東西全都擺出來,
每個人的優先順序怎麼排列,是自己的自由。
一旦排好了,就不要管三姑六婆怎麼說。
有人說她頂著高學歷卻每天餵奶換尿布犧牲太大。
汪培珽說:「哼,哪來的犧牲,那叫享受啊。」
勇於對別人說不,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會是孩子將來能活出自己的榜樣。
十五年來,汪培珽根據她的近距離觀察,寫下了一封封的信。
寫信,有述說的對象時,你一定會更謹慎用字遣詞,和說話的語氣。
她希望給人意見時,能把難過和尷尬減到最小、幸福加到最大。
五十封信,五十個問句,如果能花些時間看看,或許能讓你更了解自己。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