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出歷史教育的三項基本要素:文本閱讀、證據概念、問題探究。書中不僅剖析歷史閱讀的基礎、試述文本證據的推演,還延伸提示如何帶領探究課程。作者長期關注英、美等國與臺灣的歷史教育,其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嚴謹的學術考證,以及富含多年教學的實務經驗,期盼能引領讀者從史學的萬千文字中尋得關鍵,一同培養歷史思考、探析「歷史如何教」!
理解新疆的重要研究,揭開再教育營真實狀況 探究極權統治的再進化 面貌、聲音、行為、情緒,高科技監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握人類 這一切不只來自中國,更來自美國矽谷與西雅圖 人性在監控下的扭曲及兩難,無所遁形
本書試圖檢討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影響,並梳理西方史家在這場衝擊之下,如何熔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為一體、拓展史學新道路,帶領讀者一探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之間的羈絆與聯繫。
本書從中國醫療史上的幾個議題出發,透過社會風俗、醫療技術、臨床病徵的探討,叩問「什麼是生命?」的核心命題。並期待藉由探索個體生命觀與整體文化不朽活力,將歷史學普及於大眾的內在與生活。
本書觀察中國國家與宗教關係、政治與經濟關係(即財政措施)、國家與工業化關係,探討如何將中國史整合進全球史,掌握到貫通多元地區而形成今日複雜世界的全球連結,以此取代侷限化的歐洲在全球歷史變遷分析中的地位;並透過連結討論「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環境議題,觀察歷史中的行動者之能動性及其運用,是如何有意識或無...
本書探討唐宋之際思想巨變的起點:安史亂後的儒家復興,尤其著重文人與儒家復興的關係;全書分為「總說」和「分論」兩部分。「總說」一篇為針對中唐思想變化起源與性質的大規模、長時期、結構性論述。「分論」九篇則是相關具體問題的探討,內容涉及中古心靈的基調,六、七世紀(南北朝末期至唐初)的思想狀態,安史亂後的文...
跟著薛仁明讀《史記》,成王敗寇之間,打天下的道理竟與為人處世的門道件件相通;原本散盡家財只為刺殺秦王、面對黃石公的刁難氣得想暴打對方的毛頭小子張良,最終洗盡驕氣變得從容;喜歡捉弄他人,參加宴會時沒帶禮金也大剌剌謊報數字,還坐了上座的無賴劉邦,關鍵時刻卻有那麼強大的韌性與能量……一個個古人讀來與我們如...
新資料●新觀點●新方法 歷史課本沒有告訴你的事 ★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毛筆字才是? ★「中原」在哪裡?為什麼華人自稱「炎黃子孫」?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先生,「家」在何方? ★為什麼夏商周三代王朝更迭如此相像? ★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在長江?
本書以歷史家為主軸,自諸多著作中挑選精彩的篇章,引領讀者一探究竟,希望讀者能因此知悉歷史的結構和方法,成為學習歷史的基礎,亦能從大史家在文章中闡明人世間的某些道理,感知其終極關懷。
在「探究與實作」的課程下
歷史如何教?學生如何讀?
從分析文本到問題探究
告訴你歷史教學的核心與策略
★臺灣歷史教育重磅學者──林慈淑教授全新著作
★引領歷史閱讀及深入問題探究的絕佳好書
誠摯推薦|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宋家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李健輝(臺北市立育成高中歷史教師)
林果顯(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黃麗蓉(高雄市立明華國中歷史科教師、112學年度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專案教師)
蔡蔚群(臺北市立北一女中歷史教師)
戴志清(臺北市立建國高中專任歷史教師)
(依姓名筆劃排序)
近幾十年來,臺灣學子們的閱讀能力有明顯弱化的趨勢,這對重視閱讀能力的歷史科目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危機。學生將無法欣賞歷史的開闊與深邃,以及體會歷史對於人的價值。這股憂心帶起了歷史教育的大翻轉,強調重視學生「閱讀與探究」的能力。如何引領學生閱讀文本、探究歷史?也就成了教師的首要任務。
本書提出歷史教育的三項基本要素:文本閱讀、證據概念、問題探究。書中不僅剖析歷史閱讀的基礎、試述文本證據的推演,還延伸提示如何帶領探究課程。作者長期關注英、美等國與臺灣的歷史教育,其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嚴謹的學術考證,以及富含多年教學的實務經驗,期盼能引領讀者從史學的萬千文字中尋得關鍵,一同培養歷史思考、探析「歷史如何教」!
◤歷史如何教的四大步驟◢
Step1. 歷史怎麼「探究」?──從認識「文本」開始
在強調「多元視野」、「主題式學習」的探究與實作的新課程中,學生如何在龐大的資訊海當中掌握方向、詮釋歷史,不僅是學生的疑惑,同樣也是教師所面臨的問題。因此,本書試分析閱讀歷史的必備工具──文本,援引多位歷史教育學者之例,從「什麼是文本」談到文本的作者、情境、脈絡,以及當中所欲表達的真正意圖,奠定「歷史閱讀」的基礎。
Step2. 如何教導歷史閱讀?──教師必備的四大認知
是否只要認識文本的性質,學生便能獨立探究歷史呢?實際上仍有諸多困難,而教師所需做的便是從中尋找問題、逐一化解,彷彿勇者鬥惡龍般披荊斬棘,開拓名為歷史閱讀的道路;然而,教師如何有效率地找到問題關鍵呢?
為解決教師的疑惑,本書參閱多方資料,提出教導歷史閱讀的四大要點──閱讀理解、證據推演、史料辨別、古今差異,力求破除學習歷史時可能帶有的迷思(比如當今教育時常褒揚雅典民主、貶抑斯巴達),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
Step3. 「林肯是種族主義者嗎?」──歷史探究的問題設計
美國前總統林肯作為美國廢除奴隸制度的重要推手,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另一方面,林肯認同白人與黑人在智力與外觀上明顯有別,如從今日「人權鬥士」的眼中來看,林肯定然被歸為「種族主義者」行列。
這便是當今歷史教育所遇問題──學生陷於「不是0便是1」的二分抉擇中,同時是歷史探究欲解決的情境。因此,如何設計一個富含「歷史探究」的問題,或是如何破除上述「二分抉擇」的問題迷思,是當今歷史教育者的重責,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
Step4. 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的歷史思考
本書從歷史教育而起,點出學生實行「歷史探究」的核心──閱讀。然而,僅「閱讀」似不足以應付當今龐大的資訊來源,如何理解文本、推演證據,並從中尋得關鍵、探究歷史,方為重要關鍵。但歷史如何教?教師如何準備教案?是當今歷史教育界的共同疑問,也是本書亟欲訴說的核心重點,希盼以「閱讀」為核心基礎,帶領教師剖析文本,同時也期待能引領學子探究歷史、培養歷史思考。
作者簡介:
林慈淑
東吳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2018年創立「歷史教學學會」並任理事長。研究興趣在於:由史學出發,爬梳且反思英、美歷史教育理論與發展,以省視臺灣歷史教學現況和改進之道。著有《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2010),審訂和主譯《歷史思考大未來;勾勒歷史教學的藍圖》(2020)。教研之外,亦致力於推展歷史教學精進的工作,目前與中學歷史教師正積極研發「探究式教學」教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