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檢討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影響,並梳理西方史家在這場衝擊之下,如何熔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為一體、拓展史學新道路,帶領讀者一探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之間的羈絆與聯繫。
理解新疆的重要研究,揭開再教育營真實狀況 探究極權統治的再進化 面貌、聲音、行為、情緒,高科技監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握人類 這一切不只來自中國,更來自美國矽谷與西雅圖 人性在監控下的扭曲及兩難,無所遁形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孫中興教授首度完整詮釋自己的「韋伯大夢」 久等了,韋伯先生! 沉浸於韋伯理論四十年的孫中興回歸文本自身,從韋伯的幾個「脈絡」和「四本」的角度出發,引領讀者深入認識韋伯學說。
世界歷史名城系列 聖城期待神再臨 耶路撒冷四千年的故事 在這充滿神話與神跡的城市裡,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皆視其為聖城。 數千年來歷經多次的戰爭與毀滅,仍舊在原地重建。 等待最後一次的神跡降臨。
知識人、知識分子始終是余英時先生筆下最關切的對象。 在中國現代史世局動盪的百年篇章中, 知識人呈現了何種面貌?是否真的改變了自身及其國家的命運?
本書提出歷史教育的三項基本要素:文本閱讀、證據概念、問題探究。書中不僅剖析歷史閱讀的基礎、試述文本證據的推演,還延伸提示如何帶領探究課程。作者長期關注英、美等國與臺灣的歷史教育,其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嚴謹的學術考證,以及富含多年教學的實務經驗,期盼能引領讀者從史學的萬千文字中尋得關鍵,一同培養歷史思...
他們是各朝皇帝中一顆顆耀眼的明星, 做出的事情不僅匪夷所思,而且令人瞠目結舌。 放到八卦雜誌,幾天幾夜都說不完…… 是什麼都會,就是不會當皇帝的皇帝。
本書從中國醫療史上的幾個議題出發,透過社會風俗、醫療技術、臨床病徵的探討,叩問「什麼是生命?」的核心命題。並期待藉由探索個體生命觀與整體文化不朽活力,將歷史學普及於大眾的內在與生活。
本書觀察中國國家與宗教關係、政治與經濟關係(即財政措施)、國家與工業化關係,探討如何將中國史整合進全球史,掌握到貫通多元地區而形成今日複雜世界的全球連結,以此取代侷限化的歐洲在全球歷史變遷分析中的地位;並透過連結討論「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環境議題,觀察歷史中的行動者之能動性及其運用,是如何有意識或無...
本書探討唐宋之際思想巨變的起點:安史亂後的儒家復興,尤其著重文人與儒家復興的關係;全書分為「總說」和「分論」兩部分。「總說」一篇為針對中唐思想變化起源與性質的大規模、長時期、結構性論述。「分論」九篇則是相關具體問題的探討,內容涉及中古心靈的基調,六、七世紀(南北朝末期至唐初)的思想狀態,安史亂後的文...
跟著薛仁明讀《史記》,成王敗寇之間,打天下的道理竟與為人處世的門道件件相通;原本散盡家財只為刺殺秦王、面對黃石公的刁難氣得想暴打對方的毛頭小子張良,最終洗盡驕氣變得從容;喜歡捉弄他人,參加宴會時沒帶禮金也大剌剌謊報數字,還坐了上座的無賴劉邦,關鍵時刻卻有那麼強大的韌性與能量……一個個古人讀來與我們如...
新資料●新觀點●新方法 歷史課本沒有告訴你的事 ★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毛筆字才是? ★「中原」在哪裡?為什麼華人自稱「炎黃子孫」?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先生,「家」在何方? ★為什麼夏商周三代王朝更迭如此相像? ★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在長江?
本書以歷史家為主軸,自諸多著作中挑選精彩的篇章,引領讀者一探究竟,希望讀者能因此知悉歷史的結構和方法,成為學習歷史的基礎,亦能從大史家在文章中闡明人世間的某些道理,感知其終極關懷。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全新改版
在二十世紀後現代主義的浪潮下
西方傳統史學節節敗退、面貌全非
與之相應的是逐步興起的後現代史學新論
西方史家如何回應這場後現代主義的挑戰?
★詮釋「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的史學研究集大成者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後現代史學研究精華
★一部梳理西方史家如何回應後現代主義浪潮的經典之作
十九世紀是西方史家的黃金年代,史學網羅各個領域,是各個學科的重要泉源,而以科學史學著稱的蘭克史學,更是當時史學界的核心。然而,當二十世紀的後現代主義來襲時,史學界的形勢驟變,轉而成為眾學科的「附庸」;後現代學者宣稱的「歷史之死」宛如喪鐘般,迴盪於史學界中。
「後現代主義」是何方神聖?歷史學如何受到後現代主義影響?
◎傳統史學的蛻變──後現代主義下西方史家的回應
二十世紀下半葉,發軔於建築、藝術等領域的後現代主義席捲史學界,本以為只是學術史上尋常的新舊交替,後現代主義卻是要全盤否定史學的存在!換句話說,在後現代主義者的眼中,講求史實的西方傳統史學將不復存在,甚至認為「歷史」不過是史家的語言遊戲。面對後現代主義的挑戰,西方史家如何應對?
書中即以西方史家對後現代主義的回應為核心,闡述在「歷史之死」的後現代主義環境下,西方傳統史家如何抵禦後現代主義,並從中吸取理論、化為自用,為歷史學拓展出不一樣的道路。比如被視為後現代史學發源的海頓.懷特(Hayden White),又或是有著「後現代史學祭酒」之名的傅柯(Michel Foucauli)。
在西方史家的奮鬥之下,熔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的「後現代史學」問世,它逐漸脫去蘭克史學以來的實證史學,接納虛構的歷史。看似為史學開拓了新領域,卻也令史學陷入真實與虛構的拉扯之中。
因此,本書試圖檢討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影響,並梳理西方史家在這場衝擊之下,如何熔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為一體、拓展史學新道路,帶領讀者一探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之間的羈絆與聯繫。
◎中國近代史學──「新史學」的誕生與來自西方史學的危機
除談論西方史家與後現代主義的關聯外,本書亦兼顧中文讀者的閱讀背景,從中參以中國史學議題,並援引西方史家的理論概念,為讀者梳理中國近代史學的轉變。
在清末變局之下,標榜著「經世致用」的中國傳統史學受到極大的打擊,正當眾學者手足無措時,梁啟超以「新史學」為名號開史學改革之先,引入十九世紀西方史學中的「實證主義」,以史料為史學、改革中國治史方式。本以為能繼續地順利承繼西方史學,然西方史學界在十九、二世紀時同樣陷入「歷史主義危機」中,再加上以史料為核心的治史改革,使中國傳統史學從正統學門,逐漸流於單一的「史料學」。在此種情景之下,中國史學該如何發展呢?
作者簡介:
黃進興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
研究中國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西方史學理論,著有《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聖賢與聖徒》、《從理學到倫理學》、《學人側影》等書,著作有英文、日文、韓文等多語譯文。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